首頁>Club>
不談具體的戰略、戰術,政治、經濟、外交、國防動員能力,對方將領的脾氣、性格等因素,只針對長平這一特定的戰場環境而言,趙軍將領該注意什麼?
5
回覆列表
  • 1 # 數學蔣一刻

    戰國中期,天下已成秦趙兩強爭雄之勢。秦遠有範睢交好山東諸國,近有武安君白起,伐韓魏、破楚都;而趙國則有上卿廉頗,伐楚攻燕破齊,開疆拓土。

    與秦為鄰的南韓成了遠交近攻之策的犧牲品,野王之戰後,上黨郡成為了孤懸於南韓本土的飛地,雖還號稱南韓領土,但黎民之始、三國交界的天險——上黨的命運早已不再韓桓惠王手中。

    眼見大勢已去的韓桓惠王企圖放棄抵抗,將已無力掌控的上黨郡17城贈予秦國,割地求和以換得苟活之機。

    但在郡守馮亭的眼中,上黨雖不得不棄,但卻不能贈秦,而應送趙。

    作為趙國門戶、秦國東出必經之地的天險所在,如果送予秦國則會使趙國都城邯鄲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沒了趙國與秦抗衡,韓桓惠王的苟活之機將要變成王國之始。

    但如果將上黨贈予趙國,其必將派重兵於上黨以拱衛邯鄲,而圍繞上黨,意在天下的秦國則必將與趙拼個你死我活。屆時南韓則可作壁上觀,謀定後動,轉危為機。

    平陽君趙豹認為此舉名為獻地,實為挑撥,秦攻野王其意在上黨,趙國坐享其成則將引火燒身,秦兵十萬列於趙國之西,齊燕屢敗,伺機於東,腹背受敵,於國不利 ;

    而平原君趙勝則認為,興兵戈難得一城,現在坐地而得十七城,於國大利。

    朋友們讀到這裡就刻意發現,為何同為兩強,最後是秦一統天下。趙國雖然文臣武將、上聖下賢,但是一直缺乏類似於秦國張儀、範睢的戰略家,因而在面對上黨17城時,考慮的仍是秦趙之戰與城池得失,而未放眼於天下之爭。

    張儀曾說“上黨為天下脊”,作為秦國東出的門戶,遠交與近攻為的就是步步為營,逐個擊破,以謀天下。而韓魏之後,上黨就是踏平趙國、開啟中原大門的鑰匙。

    因而對於趙國來說,上黨更為重要,其意義利不在於17城數量之多,其弊不在於秦軍鐵甲兵強馬壯。不論接收上黨與否,與秦一戰終無可避免。沒有上黨,邯鄲則無險可守,所以對於趙國,上黨是其據秦而奪天下的核心。

    而在秦趙之外,形勢對趙也非常不利,連年征伐之下,燕齊兩國於東虎視眈眈;楚國與秦經鄢郢一戰退守江南;秦以恆雍為餌引誘魏國叛趙;而南韓則在野王之戰後,苟延殘喘。

    因而,從上文我們可以判斷出在野王之戰後,趙國所面臨的外部形勢:

    1.無論受讓上黨與否,在完成對南韓的征伐之後,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國必然將矛頭指向趙國;

    2.沒有長遠戰略規劃的趙國,在強勢的軍事行動之後,已與多國勢同水火,特別是東部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而在南部國土與魏國犬牙交錯,一旦形勢有變,位於趙魏邊界旁的邯鄲講給趙國帶來極大的防禦壓力,形成腹背受敵之勢。

    因此,在野王之戰後,趙國實際上處於一個三面受敵的尷尬境地。

    但是形勢雖然尷尬,但也不是沒有轉圜的辦法:

    1.受讓上黨,借天險據守不出,阻強秦與境外;

    2.與魏修好,穩住南部邊境並確保都城安全;

    3.集中兵力攻打已經疲弱不堪的燕齊,以打破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

    所以,透過上文的分析,面對長平之戰時,趙國所應該做的也就是如同廉頗一樣,堅守不出,並且集中優勢兵力,攻打燕齊兩國;而在南部則應與魏、楚兩國修好結盟,伺機反撲秦國。

  • 2 # 月皎

    長平之戰中,廉頗以逸待勞的戰術還是很有效的,後來接替他的將領,應該延續這種戰術。

    趙國將領應該注意藉助熟悉地形的優勢,彌補自己整體戰鬥力的不足。不能用機動式打法對抗反應靈敏的秦軍,而是注意防備秦軍的奇襲。

  • 3 # 改變世界的智慧我有

    廉頗在長平的部署是非常正確的,做為廉頗的繼任者,除堅持廉頗部署外,最主要的收服眾將人心,必須做到令行禁止,眾將服從調遣。以趙王的增兵替換原守軍,以部隊輪換消磨秦軍意志.另外以外交併行,總之,以當時秦軍求戰的瘋狂.兵員相當與之決戰,是找死.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你這提問的要求我看也不比趙括強多少。

    孫子說過:“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什麼都不顧及,只談將領自己的想法、做法,這又如何能打勝仗?請千萬不要忘了,你所講的長平這一特定的戰場環境,是敵、我、友等多方面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交織在一起造成的,只顧自想,而不顧敵想,是否能制定出好的作戰計劃來?

    俗話講:“順情說好話,正直惹人賺”,我就是這麼一個不會順情說好話讓人討厭的人,天性使然,改不了。請願諒!

  • 5 # 刪繁就簡347

    趙國後任的的將領趙括,他雖然通曉兵書,但是要想打贏此次戰役首先要做到的是下面幾點:

    1.瞭解自己的部隊有什麼優點及不足做到心中有數;

    2.瞭解對方的部隊有什麼缺點,優點以及有什麼微小變化,在偵查敵情上下功夫;

    做到了解敵我雙方,再結合自己在兵法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按照實戰需要調整自己的部隊,時刻注意雙方的微小變化,注意在變化中尋找獲勝戰機。

    趙括如果按上面兩點做了,他就知道變通兵法了,自然就不會貿然進攻秦軍了,趙軍也不會有那麼大的損失了。

    3.新任的主將應想辦法解決後方糧道經常被秦軍騷擾的問題,這是打勝仗的保證。

    4.新任的主將如果實戰經驗不足,應組建一隻戰鬥經驗豐富智囊團,幫助自己出謀劃策。

    由於趙括沒有做到上面幾點,對兵書上的知識不會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趙括的貢獻就是給後人留個成語“紙上談兵”。

  • 6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既然打仗,就要先看看戰場環境,上圖!

    上黨在山西的東南部。東是華北大平原,西北是趙國的太原,西南是秦國的河東郡,南面是秦國新成立的河內郡。上黨周邊有幟關徑、太行徑、白徑、滏口徑,幟關徑是秦東出最便捷的通道。太行徑北通南上黨,南下(野王) 中原。白徑東入口在魏國,西過上黨溝通秦國的河東郡。滏口徑東達邯鄲,西可入太原,所以上黨對趙國很重要。

    丹水防線形成後南上黨趙國已經丟了大半個。秦國進入南上黨只有白徑西段和太行徑兩條路,秦軍是從白徑西段打進來的,太行徑的控制權還在趙軍手中,這就導致秦軍只有白徑一條進軍和補給路線,進入南上黨的秦軍看是打敗了趙軍,自己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戰場中其實很危險。

    所以,太行徑一定要控制在趙軍手裡,否則秦軍就有了一條便捷的兵糧輸送通道。趙括正是忽視它,才導致失敗的。秦河內新軍正是從這兒進來的。

    白徑西段,這是秦軍補給和回家的路,所以這兒是秦軍的七寸,打就要打這兒。

    丹水防線不要輕易動,有這條防線在秦軍就難進寸步,兵力調整時有它在可保萬無一失,戰時則用來合圍秦軍。丹水北段西側地勢狹窄,反擊時可以先解決這部分秦軍。趙軍在解決了丹水防線北段的秦軍後趙軍應乘船南下,既可以節剩體力,又可以快速穿越戰場,會合防線南段趙軍後再圍殲這部分秦軍。需要注意的是防線南段的趙軍要托住當面秦軍,減輕攻擊山口和分割任務的趙軍的壓力。

    另外趙軍應多造渡河載具,以便戰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部隊的投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姓的起源在哪耶赫那拉的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