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帝夢天下

    1,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統治基礎。

    2,選士大權歸中央政府,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3,相對保證官員素質,提高行政效率

    4,促成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重學風氣形成,一定程度上促進學校的發展。

    5,相對客觀公平公正。

    當然有利也有弊。

    它的弊端在於;束博思想,妨礙學術發展,科場舞弊帶來虛偽性。忽視實用性學問,從事科學研究人員力量薄弱。這也是導致中國後期,相對於世界科技水平出現落後的因素之一。

    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1910年《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來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西方學者卜德將科舉制度譽為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知識禮物。自17世紀,起科舉制度在英文著作中大量出現,19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效仿科舉實行文官考選制度,在考察東印度公司的考試選才制度基礎上,英國於1855年開始實行文官考試製度,科舉透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對美國

    美國的文官考試製度是仿效英國的產物,但中國的科舉制度也直接影響過美國的文官考試製度。美國於1883年透過文官考試法案,1893年文官考試製度正式確立。

    對法國

    法國重農主義經濟學家魁奈曾主張歐洲引進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法國吸收科舉考試選拔文官的理念,與1791年開始實行文官考試製度。

    還傳播到日本,北韓,越南,等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封建發展,以及科教事業的進步。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是一個含義豐富複雜、具有動態特徵的詞語。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約略同於貢舉,起始於漢代;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始於隋朝。科舉制的諸多特徵是經歷漫長的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但要定下一個起始年代,必有標誌性的創制,而真正具有標誌性意義且與歷史上“科舉”一詞相符合的,只有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一歷史事件,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 2 # 歷史小記者
    初步瞭解中國曆代的選擇官僚人才的方式

    在科舉制度未實行前,寒門士子根本沒有入仕做官的機會。先秦時期,對於各國朝廷招攬人才基本上都是“世卿世祿制”,仕途均由世家大族壟斷。漢朝建立以後,為擴大統治基礎,朝廷決定採取“察舉制”,俗稱“舉孝廉”,即官府從民間推舉有德才的人報效朝廷。

    三國時期的官僚選拔制度多沿用漢朝體制。既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朝採用“九品中正制”作為考察和選拔官僚人才的手段。直到隋朝,隋文帝結合前朝經驗,開創了影響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這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寒門士子集團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隋朝如何開創“科舉制度”

    由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對於平民百姓入仕途具有積極意義。不過其主要官場人員皆由世家大族勢力控制,官員考核標準以“門第”為前提,卻造成了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科舉制度發源於南北朝時期,確立於隋朝,真正成型於唐朝)

    隋朝建立以後,楊堅為保障官僚人才的廉潔,才能及其錄用公平性。

    楊堅特下詔改良選官制度(賢良),於是設立分科考試。考試科目分為秀才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經世致用”的思想題目並不明朗,沒有形成嚴密的錄用制度。直到隋煬帝楊廣登基後,再添補“進士”之科,極大地提高了朝廷選拔人才的效率,保障了選拔人才的才能發揮。

    這樣將形成受國家控制,多層次,多方面,多機制的完整科舉制度體系。長達千餘年的科舉制度即在歷朝歷代的國家選拔人才考試製度,又不斷適應不同政治環境,發展與完善。

    科舉制的歷史價值

    科舉制度直接打破世家大族階級壟斷官場人才選拔的政治行為,按照歷史學相關脈絡分析歸納。特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方面評價其歷史價值。

    政治:科舉制度極大改善政府選用人才機制,使得“有才皆入仕”,擴大了朝廷的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科舉制大力推行,地方小農經濟乃至商品經濟蓬勃發展。

    文化:科舉制大力推行,促進了社會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高社會民眾文化軟實力。

    科舉制總有缺點

    科舉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乎儒學經義的範圍。

    明清八股文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

    作為具有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人才”誘入高階統治者能夠控制的範圍之中的制度。

    西方社會的借鑑

    中國的科舉制度也促進了西方社會教育方式及選拔官員的體系進步。歐美各國在18世紀以前,文職官員的選用,或實行貴族世襲制、君主恩賜制,或實行個人贍拘制等。

    這極大導致權力的濫用以及各種腐敗問題。科舉制度極力倡導競爭考試、擇優錄取,平民貴族皆可參與。當西方國家瞭解科舉制的優越性後,開始仿效建立更為完善的文官制度,這也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先驅。

    自16世紀,中國古代科舉制傳入西方國家,首先英國文官系統形成時期(19世紀後半期),主張採用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選拔高質量,多層次的人才。

    乃至現代,科舉制的積極因素依然在社會教育方面綻放色彩!

  • 3 # 物語情歸

    1.到了唐朝,科舉考試製度進一步完善,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有名士推薦,武則天長安二年,產生了武舉,這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

    2.到了宋代,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太宗時,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宋代科舉沿襲唐制,王安石對科舉考試的內容進行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3明朝時期,科舉制進入鼎盛期,進學校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為地方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明代鄉試,考八股文。

    4,到了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越來越多,統治者對考場舞弊的處分特別嚴厲,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度終於消亡。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給平民百姓透過科舉為官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成為統治階級的棟樑之才,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但是科舉制有它的弊端,特別是晚清時期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孑的枷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貨幣流通是紙幣,不是像過去一樣是銀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