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籍或文章(故事、散文……)
7
回覆列表
  • 1 # sumr849

    確實是有些書當時讀感觸不深,後來突然才感覺出深意和感動。我是讀文學的,這樣的例子太多,只舉三個,《哈姆雷特》,《麥田裡的守望者》和魯迅。

    莎士比亞是讀文學必讀的,《哈姆雷特》很早就讀了,那時候不懂為什麼這部戲劇經典。後來進了大學才體會到哈姆雷特式的痛苦:“誰願意忍受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以及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這段話已經無需多解釋了,懂的人自然懂。在思考死亡的時候聯想到哈姆雷特確實是一種深刻的體會。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直是我很看不上的一本書 ,我曾一度在經典文學分析中對其置若罔聞。後來本科實習時候去學校當實習老師,有天給學生上課時候我突然哭了,那堂課跟他們講理想和現實。我哭的那一刻是突然理解了霍爾頓,老師,我今天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我突然哭了,我面對著這麼一群單純可愛的孩子,可是一想到他們走上社會會變,他們會碰到成人世界的圓滑,老練,虛偽,他們從孩子變成成人,會變得那樣冷漠,圓滑和老練,變得那麼陌生,為什麼成長一定要讓他們會丟掉自己的單純和天真?我相信一點,“成熟”一定不等於“圓滑,老練,虛偽”,這些不是成熟,這些是糟粕。我傷心的是憑什麼成人世界的這些糟粕要由我的學生來承擔,憑什麼我的學生以後走上社會要面臨這些東西,我的學生根本沒犯錯啊?為什麼成人世界這些錯要由我的學生承擔?很多時候根本不是孩子錯了,是我們錯了,是成人錯了。我那一刻突然理解了霍爾頓,我突然也想變成一位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好想拉住他們的純真和善良。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小學就開始讀了,那時候也是不懂。也是等到大學不斷讀書開始慢慢懂的,例子很多,只說兩個:《故鄉》。我現在腦海裡還記得初中老師上課時候跟我們講的,批判“封建禮教”這些。但現在讀的時候,聽到閏土講那一聲“老爺”會潸然淚下,我才知道,原來這一聲“老爺”裡面遠遠不止封建禮教的壓迫,將其說成封建禮教的迫害實在太輕了,還有很多的其他。就像《狂人日記》裡面寫的,有些東西是要從“字縫”裡面看的。第二個也是初中學的,叫《孔乙己》,少年時覺得孔乙己像教輔上說的是迂腐的人,現在再讀,卻發現孔乙己是那個環境裡唯一真正有靈魂,活著的人,真誠的人,即使他迂腐。真的要謝謝魯迅先生創造了孔乙己這個人物,最起碼孔乙己的靈魂比人世間很多人更高貴。

    林語堂講,這個世界沒有必讀書,只有某時某刻經過某事以後的必讀書,不是因為讀書有什麼用,而是讀書真能理解人,理解生活,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從來都沒抬頭看過星空。

  • 2 # 大悔憶智周

    我說說我自己的作品吧。

    我的體會是,如果不照顧讀者,將沒有讀者,將被認為不知所云。

    過去我寫詩,別說編輯,連朋友們都覺得不知所云。

    特別是那種“意像詩歌”,什麼“精美的刀叉,人心再度流浪”之類。後來寫一首估計朋友們想看的,叫《愛情》。一開頭“花還未誕生,它白皙羞紅,開在白色鋪花的臥處”,朋友們就拍案驚奇了。等讀到“擁被而眠,聽天空中簫笛齊鳴”,朋友們大呼“不得了”。又讀到“在佈滿稀湯的窪地裡來採來採”時,就有人全部抄下來並急吼吼拿到樂山找編輯去,回來後告訴我詩歌“被編輯扣下不還”!

    還記得朦朧詩流行的時候我寫一首,拿去給一個朋友說是在《新華文摘》抄的,北島的作品。那人驚叫道:“啊呀,北島能寫得這麼好了呀!”

    其實以上這兩首都是我自以為比較“通俗”的。

    又如小說,我和我魯迅文學院輔導老師都認為非常好的習作《玩具》,我甚至認為憑這一篇我就可以得諾獎,可朋友們認為一般,只有一個30年來幾乎每天都念叨著這一篇,喜歡到嫉妒。

    就是說,如西方諺語所言,“尋找的,就找到”。你如果真為文學獻身,你就只管寫,文學之外什麼也不要想,只管“不知所云”;如果你希望得到讀者理解和認可,那你心中就要有讀者。文學就像書法一樣,“要人喜歡易,要人不喜歡難”。

    杜甫在世,只是個普通詩人,到中唐白居易和宋朝蘇東坡以及後來的朝代直至今天,才不斷髮現他的先鋒超前與偉大神聖,如珍惜士兵生命的人文主義思想、主張與大自然契合的環境意識以及質樸文字下面的無窮文采。

    真正的作家應該是先知,人類需要不斷積累閱讀能力。

  • 3 # 江湖浪子風情豪客

    雜文論壇:古往今來,國情民俗始終繼承與延續著清明時節祭奠亡靈,親人掃墓的生息操守貫例。二0一九年四月三日,孤魂野老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後代也肩負己任,責無旁貸。於是乎,老朽賦詞言志,及時抒發了家國情懷的無限感慨與追逐美好未來的神馳遐想。以此,告慰先輩列祖列宗,可愛的中國,養育我長大健康成長的偉大母親!!願中華民族江山永固,海峽兩岸一統天下,再創事業輝煌!!《永遇樂》(清明祭文)祭祖高臺,清明時節,天下奪冠。古往今來,承前啟後,萬語千聲喚。躬身憑弔,心靈暢想,久遠緬懷思念。憶先人,新年禮拜,幾經風雨艱險?!飄泊四海,一生求索,傲立東方硬漢。赤子忠誠,家國勵志,報效均如願。統一兩岸,血濃於水,社稷江山驚豔。凱旋樂,民族偉業,前程璀璨!!

  • 4 # 秋水並刀

    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學時,有一次在同學家裡看到了一本厚厚的書,封面掉了,代替封面的是第二頁作者介紹,這頁是一張黑白畫像。畫像裡一箇中年男子,印象五十歲上下,著一件白色長衫,圓臉,胖胖的; 畫像下面印了三個小字——曹雪芹。同學告訴我,這本書的名字叫《紅樓夢》,或者叫《石頭記》,記不太清了。這是我第一次聽說紅樓夢這本書。我好奇地拿過來粗略翻了一下,看到幾頁裡面的插畫,感覺內容就是講一大堆古代才子佳人的事情,家長裡短,婆婆媽媽,根本提不起興趣!那時的我對《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響馬傳》《三俠五義》這類打打殺殺的書籍感興趣,從連環畫到大部頭著作,只要能找到,就會沒日沒夜的鑽進去看。因此,第一次遇見《紅樓夢》就這樣輕易的放過了。

    兩年後,我舅舅帶回來一整套《紅樓夢》,他不僅自己讀,也建議我讀一讀。於是,我第二次拿起來這套古典名著,但實際上是第一次認認真真的閱讀。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始終感覺有些地方稀裡糊塗,不能透徹弄明白。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榮國府和寧國府裡面的眾人物關係。

    據說《紅樓夢》裡面涉及到的人物有400多。主要是要理清榮國府的人和寧國府人物關係。把這個關係網搞清楚了,讀起來就輕鬆了。但剛開始,裡面人物關係有些是暈暈乎乎的搞不清爽。

    二,金陵十二釵的判詞

    金陵十二釵判詞,主要是暗示黛玉、寶釵等十二個人物的一生命運。實際上是讖語。但,書不讀到最後,這些讖語,讀者也是理解不了的;或者說,對判詞的疑惑,暫時得不到印證。

    據說,毛主席有言: 紅樓夢要讀四遍才能讀懂。無處考證他老人家的原話,所以未加引號。大概是這個意思。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第三遍讀《紅樓夢》的時候,當然就體會的更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芪蜂蜜可以一起喝嗎,食用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