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健身的王紅
-
2 # 星文的百香果
最近常常在想一個很深的感悟:你所期待的那天,終將都會成為過去,你最不願面對的那天,遲早都會到來。是的,一切都只是我們自己要去面對,時間都是平等的,一分一秒都給足了每一個人,但每一個人卻做著不一樣的事,再大的困難,都會變過去,大不了,頹廢幾天,消失幾天,放空幾天!沒有挫折和失敗,怎麼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成功啊。加油吧,反正都一無所有了,還怕再失敗嗎?
-
3 # 周初東
當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怎麼辦?能怎麼辦,還不是好好休息一下,調整心裡情緒再說,情緒恢復穩定之後,再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如果有就接著繼續幹,沒有合適自己的事情,就先歇歇再說,等以後有機會再看,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什麼好怕的?人生在世,除死無大災。
想開一些,只要人還活著希望就還存在,有啥好擔心的,再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大不了從頭再來,俗話說:鄱陽湖裡失了砣,還在鄱陽湖裡撈,用不著操心,船到橋頭自然直。等自己心態調整好了,接著再繼續出去尋找,自己合適的事情做,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連犯錯的勇氣都沒有。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如果怕痛越跌,就不敢學走路了,那那能成長得起來?還不是跌倒之後,自己爬起來重新開始來過,接著再走,因為別人代替不了你走,自己的人生路,只有自己來走,也只有自己才能把他堅持走完。
誰的人生都是一樣,沒有那麼一帆風順的事情,各人只知道各人心中的苦,世上不注歡喜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心裡有一首難唱的曲,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操心。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做人就是這樣,學會自己調整心態,讓心情適當放鬆一些,等到心裡平靜以後,心態恢復好了,接著繼續幹,人生就是這樣,只要人不死,就永遠沒有回頭路可走,路上再怎麼樣坎坷艱難險阻,也還是要咬緊牙關繼續往前行,因為人還活著,人生路就必須要自己來走,因為還沒有走完,走累了路上休息一下可以,但不能停留不走,就是走得慢也得往前走也,因為上有老下有小,這是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擔當!有家庭負擔壓力,要養家餬口,家裡親人還等著咱們,掙錢回去維持生計。不堅持走不行啊,就是沒有家庭,自己也還有一張喉嚨深似海的嘴要吃飯,如果人不需要吃飯,那做人也就不需要活得這樣心累煩惱,所以說:為了家庭,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到底。
-
4 # 秋哥心理學
人生在世不如意總是十之八九,挫折和失敗總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可以嘗試著換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挫折並不是都是不好的,它也可以使人成長,試著多勇敢去突破自己的瓶頸,不要自我設限,你會變得更好的。
-
5 # 大牌小咖
面對失敗和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重振旗鼓,這是一種勇氣心。面對誤解和仇恨,一笑而過是一種坦然寬容,保持本色,這是一種達觀心。面對讚揚和激勵,一笑而過是一種謙虛清醒,不斷進取,這是一種力量心。面對煩惱和憂愁,一笑而過是一種平和釋然,努力化解,這是一種境界心。要堅持就有結果,只要執著就有希望。能左右你生活的,永遠是自己。再苦,也要微笑,讓心學會輕鬆;再痛,也要堅強,讓夢灑滿Sunny。苦了,才懂得滿足;敗了,才體會成功;錯了,才知道後悔;煩了,才理解寬容。
回覆列表
逆境使人由弱變強
弟子陸原靜說自己平時煩惱太多,不曾體會到真正的樂趣,因此真切地想找到樂趣,王陽明開導他說:“聖賢們雖然另有真正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也是一般人共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種快樂,反而給自己找來了許多憂愁苦悶,丟棄了真正的快樂。雖然在憂苦迷茫中丟棄了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並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頭明朗,在自己身上尋找,便能真正感覺到快樂。”由此可見,人人自身都有快樂,只不過大多數人看不到這種快樂,反而向外面去尋找,結果卻得到許多憂愁苦悶。
生活中有苦有樂。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恆的上揚,也沒有永恆的下降,所以人生是痛苦與快樂交織並行,二者相伴而生,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聯絡。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也就是說,人們不能只追求快樂,而討厭煩惱和痛苦。
王陽明28歲舉進士,之後他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當他要為朝廷出力的時候,政治劫難降臨到他頭上。正德元年(1506年),因營救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王陽明抗疏,觸犯了劉瑾,被罰廷杖,因此下獄,再貶謫貴州龍場做驛丞。在赴任途中,劉瑾又派人跟蹤追殺。他僥倖逃過一死,之後他又乘坐一隻商船遊舟山,不料遭遇颶風,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陽明本想隱居在武夷山,卻又擔心劉瑾找父親的麻煩,於是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後,便輾轉到達龍場。
身處逆境固然讓人痛苦,卻也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一個人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有韌性。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瞭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逐步成長,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從長遠來看,痛苦其實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裡樂在心上;苦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風霜苦,難得臘梅香”,這些俗語不也說明了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鬥後才能得到的嗎?古人“頭懸樑,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裡浸泡它,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們朝聖走過了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指示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讓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幾位弟子聽後立刻開悟了。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去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裡只有一張裂開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沒有娶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上的困窘,才使他在藝術上有頗高的造詣,使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待人生與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苦瓜本來就是苦瓜,連根都是苦的,這是苦瓜的實相、真相,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直面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從中解脫。
當我們接納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是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與低谷,活在生命的苦樂之中,由此生命的苦樂便被我們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