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州閒事伯
-
2 # 樺姐談養育
嚴格來講,二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到青春叛逆期。而這個時候父母認為孩子叛逆,是因為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父母認為這是不聽話,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就覺得孩子叛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當父母的要求或是想法,與自己的不相符,他能反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好事。
如果,父母說什麼,給孩子就去做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或是不敢表達。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毫無主見,人云亦云,沒有思考能力,唯唯諾諾。難道,這是父母想看到的嗎?在家都這不敢那不敢,還想指望他在外面勇敢嗎?
父母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太正常了,這時候卻是父母瞭解孩子的最佳時機。所以,不要著急,先定下心來,聽聽孩子說的有沒有道理。誰說父母說的就一定對,孩子說的就一定錯?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是很主觀的,並不客觀。因為,父母習慣性的認為,自己社會經驗豐富,懂得比孩子多,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看待一件事情,卻總是忽略事情的真想到底是什麼。所以,結果往往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樣。
溝通有效,尊重是基礎。沒有對錯,只有站的角度不同。
-
3 # 艾瑞說英語
二年級,是孩子進入學習,剛剛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對很多事物開始有了自己認知的階段。題中提到的叛逆,大概是指孩子很多行為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並且在夥伴們和課本的影響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
這時期家長需要多注意,一是以前叫孩子幫忙做事情很聽話,現在各種理由推搪不做。這種情況需要與其多交流,降低姿態,從他的角度,讓他明白做這件事情的好處,比如家庭就要互幫互助啊,要尊重長輩啊,從小做個樂於助人的小幫手。二是孩子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喜歡在家裡待了,更加憧憬和夥伴兒們玩,在學校課堂的時間。其實這樣大部分是好的,需要家長充當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求助的導師,和學校老師一起探討。
-
4 # 第219個傻哥
“套路”用“套路”去對付他。
,作者能提出: 溝通 交流 引導,說明在對待孩子問題上,已經有很深的造詣了。
在這裡,我們且先不談論孩子到底幾年級?多大?是否正處在判逆期?問題是:如何?,更好,的解決問題。
溝通,交流,引導。的確是解決許許多多孩子判逆的關健。但我想在這裡給你加一個詞語“瞭解”。所謂“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只有瞭解孩子,方能找出其“判逆”的原因所在。方能找出有效的方法去解決,方能【更好】的去引導。
我就曾經“套路”過我的孩子幾回。 上幼兒園時,孩子總是纏著我買 棒棒糖 ,起初他媽媽為了不讓他哭總是時不時的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競發展到不買不準走的地步。有一次我去接他,他也是同樣的狀況。【瞭解】情況過後,我就想:到底該怎樣對付這“熊孩子”呢?當晚就給他說了蟲子是怎麼怎麼吃牙齒,然後怎麼怎麼進λ肚子,吃掉腸子,心,肝等(當然這是嚇他的)。然後,有意無意的引導他“吃了糖會長蟲子, 孩子可能是真的害怕了。竟呆呆的望著我說:那咋個辦呢? 我暗自竊喜,知道機會來了,就一本正經的對他說:咱們就給他來個“飢餓”療法,你覺得怎麼樣呢?不吃糖,餓死它!孩子總算是放下心來,說道“餓死它”。 後面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直至今天每當路過小賣部他仍在說:又是“飢餓療法”對不對?
當然,這方法不一定可取,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時候對待事情,並不一定有特定的方式。只要你用心,總會找到適合自已的方法的。堂堂一個大人,還對付不了個“熊孩子”嗎?
孩子,看我不“套路”你!
-
5 # 壹點靈
我很喜歡一個短片,名字叫《父與女》,他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10分鐘無聲短片,曾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獎。
短片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溫暖的秋日傍晚,父親帶著女兒一起去騎單車,他們的身影穿過林間小路、草地、高坡,最後來到平靜的湖邊。
父親抱了抱女兒,然後獨自登上了小船,留女兒一個人在湖邊靜靜地等待。
她一個人在那等著,父親卻遲遲沒有回來,她看著小船在視線裡逐漸變得模糊,安靜的等到太陽落山。
可是,父親遲遲不歸,於是女兒便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回去了。
從那以後女兒每天都來湖邊等候,她一個人騎著單車來來返返,風雨無阻。
儘管多年過去,女孩已為人婦,為人母,甚至老去。她依然日日來到湖邊,直到湖水乾涸,化為草原,她看到了沉沒在湖底的小船。
她來到小船邊上,躺在小船裡,那一刻,她臉上的笑容,就像兒時躺在父親暖暖的臂彎。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屬於遭遇重大分離卻沒有體會到充分的悲傷。
孩子小的時候突然失去了父親,這種被拋棄和突然的感覺,讓她遭遇了糟糕卻沒有釋放出來的體驗,直到老去都沒有得到完成的釋放。所以,她只能日復一日的尋求補償這種缺失的體驗的方法。
這種“未完成事件”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如果一直無法得到補償,必然會影響一生。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兒時擁有“完成體驗”呢?
有心理諮詢師指出,做到:在場、確認。
比如孩子在學校遭遇了同學之間互相欺負的問題,老師告狀告到了家裡,怎麼辦?
按照想讓孩子擁有完整體驗的方式,你就應該做到,不要用你的個人體驗去幹涉孩子本身的選擇,把屬於孩子的情緒還給他,讓他自己體會對於事情的發展的整體感受。
也就是說,你要想要讓孩子不因為家長的“侵入”、“阻擋”而失去完整體驗,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做到認真傾聽、態度明確、溫和堅持。
-
6 # 王雲育兒育己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的一句話“我是一切的根源。”
孩子的所謂“叛逆期”,家長能夠做到接納、共情、包容,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的“叛逆期”會在愛中悄然度過了。
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他會更包容父母的嚴厲、批評甚至打罵。當父母還在後悔的時候,他已經原諒了剛剛還在欺負他的“怪獸”爸爸媽媽。
作為父母要多從自身找找原因,父母愛孩子,一切問題都會找到答案,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回覆列表
二年級的孩子還太小,叛逆期這個詞對於孩子來說不合適,家長首先應該端正態度,不應該給孩子過早的貼上不聽話、叛逆的標籤,孩子慢慢在長大,家長應該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對世界的感知肯定不完善,部分家長會覺得孩子應該聽家長的,不該這樣,不該那樣,總是一味地命令孩子,有的孩子表現得乖巧,有的孩子可能仍然會去嘗試,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應該多看多聽,多聽取孩子的想法,只要不傷害孩子,又沒有違背社會公德,讓孩子大膽去嘗試未嘗不可,慢慢你就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聰明,並且獨立性很強。不要把孩子管成你眼中的乖寶寶,那樣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