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兄御古典
-
2 # dnfm小賢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挑唆,親自討伐瓦剌。結果由於盲目自大,指揮不力,再加上準備不足,在土木堡被瓦剌偷襲。明軍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戰敗了,傷亡慘重,明英宗本人也成了也先的俘虜。
戰敗的訊息傳到了京城後,那些平時高談闊論的大臣們這時竟然都啞口無言,甚至提出了遷都,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逃跑,因為當時明朝的首都也有另外一個,就是南京,是在明朝朱棣年間才開回北京的。這時只有于謙站出來說“如果遷都了,那麼我們就會面臨當時和南宋一樣的困境,建議遷都之人該殺。”大臣們都被于謙的這一行為震撼到了,再也沒有人敢提遷都之事。
解決了南遷之事後,于謙還在皇太后的支援下,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玉為皇帝,這才穩定了亂成一鍋粥的局面。之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指揮軍隊。他首先解決了糧食問題,准許官軍預支通州倉糧,讓人自取,能夠多運糧食的人還會有獎勵,這樣通州的糧食很快就運入北京城內了,避免了糧食落入也先手中的危險。
在守衛北京的過程中,于謙指揮若定,部署有方。他讓各將領率兵分列於京師九門之外,自己也親赴石亨軍中督戰,並且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作戰的決心。于謙利用京城十萬老弱殘兵,再加上新招募的十萬軍隊,團結滿城老少,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打敗了也先的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同時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成為了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
3 # 經過粉飾的歷史
在古代的武器、交通、後勤條件下,想像希特勒那樣搞一波流、閃電戰,在極快的速度下滅亡一個有廣闊領土的大國是不大可能的。五胡亂華滅了西晉還有東晉;金滅了北宋還有南宋;除非當政者都是廢物,明顯明朝的留守官員們不是,而且骨頭很硬。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只傷元氣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1.在於後方留守官員處置得當,推出當時的代理兵部尚書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戰,制止了也先的繼續進攻。也先見著沒什麼機會了,遊牧民族要想和農耕民族耗資源那是肯定耗不過的,自然就要退去。
2.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時指定了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後方的戰時最高領導沒出問題,不會有選繼承人和爭奪權力造成的內耗。
3.自朱元璋以來歷代皇帝的深厚積累,儲備豐富。當時明朝1368年建國到現在1449年,不過81年,社會矛盾並不尖銳,能統合力量應對危局。
綜上所述,明朝不會在那時滅國。
-
4 # 英雄悲歌
當然不會亡國了!
土木堡之變,大明朝只是傷了元氣,斷不會因此亡國的!
明朝至英宗朱祁鎮剛剛傳國4代,憑瓦剌之輩就想滅了大明,那是不可能滴。瓦剌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是太祖北伐剩下的餘部,他們入侵大明也只是搶奪財物,遠沒有滅亡明朝的膽氣與實力!英宗受大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征,在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舉國震驚,兵部尚書于謙受命於危難之中,力排眾議,嚴厲打擊投降派,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厲兵牧馬,嚴陣以待,誓死保衛北京城!並下詔各地進京勤王!
瓦剌也先兵臨北京城下,看到明軍軍容風紀整齊,士氣旺盛,軍旗招展,大明軍隊正嚴陣以待,他也傻了眼,原以為俘虜了皇帝,明朝會不戰而敗,未曾想明朝立了新君,秩序井然,北京城高堅固,瓦剌騎兵不擅長攻城,只得先駐紮觀望。更沒料到于謙會率兵出城主動進攻自己,一時間明軍衝殺而出,城牆上大炮轟鳴,也先大敗而逃!
至此,瓦剌挾持英宗退回北方草原,只是索要些財物罷了!大明朝依舊是大明!皇帝換成了代宗朱祁鈺。後來,因為留著英宗也沒有啥作用,又禮送了回來。明朝繼續傳國12帝,直到1644年崇禎17年為止!
-
5 # 延慶卅四年
明朝(大明)主動遠征瓦剌,發生在明英宗王振做司禮監太監之時。此所謂土木堡之變。
此役雖然大明元氣大傷損失五十萬人之巨、皇帝(英宗朱祁鎮)被俘、名將身故,但朱祁鈺即位而架空朱祁鎮、于謙領銜抵抗,最終獲得成功,保住京師(即北京) ,所以大明不至於亡國。
-
6 # 今天我們吃什麼
詳細說明之前,先說一個事情: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在金鑾殿上,打死了王振的親信:馬順、毛貴、王長隨,他們把監國的朱祁玉放在了眼裡?
太監這個職業,怎麼說呢,就是一個出氣筒,有用的時候,皇帝需要他和百官打擂臺,不需要了,推出去砍了,說矇蔽自己,然後你好我好大家好,然後再找一個。
迴歸正題:明朝元氣大傷,為何沒有亡國呢?
2、英宗還活著,脫脫不花還活著。這裡是重點。。。也先如果立刻攻打北京城,打下來,他是什麼?怎麼和蒙古大汗相處?
所以帶著英宗遊山玩水了一個月,希望用英宗換取巨大的利益,支援自己成為蒙古大汗,這個是有先例的,所以這給北京保衛戰留下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3、明朝做了哪些準備,土木堡之前,補充北方九邊將士,肅清軍紀、在京城周邊屯田、並且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以推舉言官,四品以及侍從從言官推舉知縣,有一定的人才儲備。
其次,也先和蒙古大汗之間的猜疑,不敢用心去攻打北京,因為脫脫不花帶著兵在後面看著,隨時準備摘桃子,匆匆打了幾天後,直接撤軍,回去鞏固一下此次的收穫,準備奪取蒙古大汗的位置。
兩邊都在內訌,誰也沒精力去管誰,所以明朝才沒有立刻亡國。
土木堡之戰,說白了雙方都沒想到打成這樣,英宗為了鞏固權力,百官為了看笑話,把自己給玩脫了。
也先是準備撈一筆就走,回去壯大勢力,自己當大汗,沒想到抓了一個皇帝,雙方都是稀裡糊塗的打,稀裡糊塗的走。
回覆列表
土木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秉筆太監王振為了排除異己樹立自己以後更穩當的權威建議明英宗朱祁鎮御駕北征瓦剌不幸兵敗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王振也被護國將軍樊忠一錘砸死!
瓦剌一直是大明北疆的防範之敵,因明太祖、成祖屢次進剿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實質的亡國危險了,到了也先太師主政瓦剌時期因不滿大明給的賞賜少而舉數路大軍南下進犯騷擾明朝,雖然初戰明軍損兵失地,但只要指揮得當援軍趕到瓦剌也佔不了太大便宜!然而王振受明英宗朱祁鎮信任鼓動親征,不曾想王振亂指揮落入也先太師埋伏,土木堡之戰明朝精銳二十萬損失殆盡,忠臣良將也大多陣亡。
京師收到精銳盡失英宗被服震動整個帝國,然而朝廷有的是能人重臣,于謙石亨等一批主戰派立刻上奏皇太后說明厲害關係請另立新君得到認同,由其皇弟郕王朱祁鈺為景泰帝,然後于謙力排眾議請景泰帝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加上剩餘京師的十萬軍隊瞬間大明氣勢如虹,瓦剌軍在北京城下連吃敗仗後不得不議和。
總結:土木堡之變屬於明朝中期國富民強且不乏名臣良將時代,社會矛盾還沒達到末期那麼的尖銳百姓歸屬感很強。國家整體實力強勁,就像二戰時期日軍突襲美軍珍珠港一樣,瓦剌雖然戰術得當突然間打掉了對方的部分主力,但等龐大的明帝國反應過來瞬間便能集結更多的兵力出來,加上名臣良將統領明朝絕對立於不敗之地。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