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菱小安安

    原因主要還是在於滿清特殊的身份。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利用修正史彰顯自身政權合法性的時候有很多困難。在編修的時候應對這些困難是導致時間拖長的主要原因。

    在康、雍時期,出於穩定統治;拉攏明朝遺民以及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的目的。在篡修《明史》時康熙還專門釋出過一條詔令,大意是為尊者諱,儘量減少關於明朝皇帝陰暗面的記載,所以我們看到關於明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這樣的記載。所以我們看到在明朝時被去除帝號的建文帝、景泰帝被列入本紀部分。所以我們看到被東林餘黨極盡詆譭的天啟皇帝,此時的評價只是“庸懦以致婦寺竊柄”。

    到了後來談到自己就需要注意了,包括努爾哈赤在歷史上曾經臣服於明朝,《明史》中對此避而不談。同時又要突出明代中後期統治黑暗,顯示其已不配坐擁天下,從而為清朝取而代之奠定道德基礎。對於南明時期的一些抵抗力量比如鄭成功,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醜化。同時,滿清政府從技術上對《明史》有很高要求,希望將其打造成為官修正史範本,以此體現滿清政府在文化上的成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長了時間。總的來看,《明史》從技術規範上確實是官修正史當中比較好的一部。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諸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為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誌、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Quattroporte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誌藏於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餘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都對明朝特務統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統地作了介紹。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們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如熊廷弼的功罪問題的記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第四,《明史》在體例上有新的創造,在列傳中專列了“閹黨”、“流賊”和“土司”三目。宦官專政為明朝一代歷史的重大問題,《閹黨傳》記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黨羽禍國殃民的罪行。《明史》的作者們對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頭領立傳時稱為“流賊”,完全是當時社會執政者的視角記載,也為統治者總結了經驗:“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鑑。”但客觀上為後人儲存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某些可靠史料。《土司傳》專寫西南少數民族的情況,分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五個土司傳。這些傳,儲存了大量這一帶少數民族的重要資料。今日國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為後人儲存了不少可貴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對明代特務機構廠衛的敘述等,都有助於後人對這段歷史的考察研究。但是由於政府意識過於明顯,近現代的歷史學家對於明史的評價並不高。

  • 2 # 歷史在記錄

    《明史》成於眾人之手,編修時間過長,被魏源批評其列傳繁冗,認為“可刪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貨、兵政諸志隨文鈔錄,全不貫串”,並否定此書出自萬斯同之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後幾部史書中體例嚴謹的一部,在《論諸朝正史之優劣》曾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又稱明史特點有三:“修於康熙時,去前朝未遠,見聞尚接,故事蹟原委多得其真”“經數十年參考訂正,或增或刪,或離或合,故事益詳而文益簡”“是非久而後定,執筆者無所徇隱於其間,益可徵信”。

    修撰時間與史著質量成正比,時間越長,質量往往越高。反之,倉促草率成書,舛誤陋劣必多,並稱時間是史著質量的重要保證之一,亦指出《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同時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晉書》作對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壓力下草成,因此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而《晉書》同樣錯誤百出,內容中鬼神妖異因果報應之說甚多,亦指出書中多有史事失實、疏漏,前後矛盾之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 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係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於,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儘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論,值得在這裡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儲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儲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 3 # 兔牙傳說

    《明史》成於眾人之手,編修時間過長,被魏源批評其列傳繁冗,認為“可刪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貨、兵政諸志隨文鈔錄,全不貫串”,並否定此書出自萬斯同之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後幾部史書中體例嚴謹的一部,在《論諸朝正史之優劣》曾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又稱明史特點有三:“修於康熙時,去前朝未遠,見聞尚接,故事蹟原委多得其真”“經數十年參考訂正,或增或刪,或離或合,故事益詳而文益簡”“是非久而後定,執筆者無所徇隱於其間,益可徵信”。

    修撰時間與史著質量成正比,時間越長,質量往往越高。反之,倉促草率成書,舛誤陋劣必多,並稱時間是史著質量的重要保證之一,亦指出《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同時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晉書》作對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壓力下草成,因此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而《晉書》同樣錯誤百出,內容中鬼神妖異因果報應之說甚多,亦指出書中多有史事失實、疏漏,前後矛盾之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 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

    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係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於,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儘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論,值得在這裡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儲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儲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有月字的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