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宅家快樂水
-
2 # 魔方歷史觀
“最是無情帝王家”
古代王朝不管如何更替,皇位不管是哪一個姓氏去坐,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龍椅”之上,往往隱藏著“鮮血”。(明成祖朱棣劇照)
古代王朝,帝王之家,為了皇帝之位的爭奪,從來都少不了“殺戮”,這種“殺戮”不一定是真刀真槍的殺,也有暗地裡不見血的“殺”,不擇手段去爭奪那張龍椅,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
在皇家,皇帝與自己的孩子都是“先君臣、後父子”,更何況其他人,歷朝歷代,都有大臣參與皇子奪嫡,這種站隊更是有著大風險,一旦輸了,很大可能就是萬劫不復。(清朝雍正帝畫像)
隋朝隋煬帝楊廣登上帝位,是踩著他哥哥上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為帝,是透過“玄武門之變”的殺戮;明朝明成祖朱棣稱帝,是透過靖難之役;清朝雍正帝登基,更是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
這種皇位的爭奪,直白來說就是與自己的兄弟爭,在爭奪的過程中,少不了狠辣、少不了殺戮,這也是這些人當皇帝的必經之路,畢竟作為皇帝,除了治國以外,還需要他們有一個“剛硬”的心,該出手時就不能猶豫。
古代王朝,類似於“九子奪嫡”這樣大規模的爭儲不多,但是若是同樣目的的操作在歷朝歷代都有存在,皇子之間互相競爭皇位,這在古代,是很常見的事兒,畢竟,對於那些皇子來說,誰不想坐上那張龍椅。
-
3 # 史海悠悠
古代奪嫡的事情年年都有代代不斷,但九子奪嫡真的不多,畢竟能生出這麼多兒子的皇帝,實在不是很多。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建立開始,秦始皇給華夏民族留下影響最深遠的東西,就是中央集權君主繼位的制度。由於這個制度給了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很符合最高領導人的利益,於是代代延續了下來。然而這個制度存在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現任君主指定繼承人。於是圍繞爭嫡奪位,歷史上各朝各代從來就不缺鮮血淋漓的奪嫡事件。
對皇子來說,奪嫡還意味著生死的問題,不光是自己的生死,還有自己的母親和忠於自己的朝臣黨羽一眾人的生死。
所以這種奪嫡的搏殺,比戰場上還要慘烈。
-
4 # 黑水布衣
“九子奪嫡”發生在清朝康熙時期,這與大清帝國的接班人制度沒有法定有關,滿人沒有接受中國古代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而以選賢為主,而選賢的可操作性太大了,這就出現了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儲位之爭。
但是縱觀中國古代史,類似事件並不十分普遍。如果很普遍的話,大一統王朝將很難持續,畢竟接班人是“國本”。而主要的原因就是多數的王朝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來決定帝國接班人,這個制度雖然不科學,但很適用,它是個不壞的制度。
我們就簡單看看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繼承人爭奪戰吧(每個時期選個代表):
夏商時期史料太少就不寫了
1、春秋。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齊桓公姜小白生前沒有解決繼承人問題,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直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一代雄主竟然這種下場,可悲!
2、戰國。“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由於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錯誤,導致其在退位後,遭遇沙丘之變,而被活活餓死。
3、秦朝。二世而亡的秦帝國,其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胡亥替代扶蘇繼承的皇位,從此秦帝國被趙高所控制,最後滅亡。
4、兩漢。整個兩漢400餘年,不是被外戚就是被宦官控制,爭得比較厲害的儲位就是漢景帝時期,劉榮被貶、劉徹上位的故事了,好在並沒有造成啥嚴重後果。
5、三國。當然是曹丕、曹植之間的世子之爭,其實也就是後來的皇帝之爭,不過並不血腥。
6、兩晉。嚴格來說,“八王之亂”不是儲位之爭,就是權力大戰,而東晉基本被士族控制,皇帝沒啥話語權。
7、隋朝。楊廣玩手段幹掉楊勇的事兒基本是家喻戶曉了,呵呵。
8、唐朝。唐初帝位爭奪是十分血腥的。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無數人頭落地,而太宗朝的儲位之爭也是十分激烈,最後便宜了李治。而唐中後期,皇帝被宦官控制,皇帝無權了。
9、兩宋。最著名的要數在重重迷霧中的“燭影斧聲”了,趙匡胤的突然死亡讓自己的後代在100多年後才重新登上皇位。
10、元朝。那是個誰拳頭硬,誰當皇帝的時代,沒有幾個是正常繼位的,內耗十分嚴重的,這也是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11、明朝。有明一代是執行“嫡長子繼承製”比較好的,朱元璋在長子死後,直接把皇位傳給了長孫,當然之後的“靖難之役”是他想不到的;成祖時期,朱高熾和朱高煦是有過一段爭鬥的;萬曆時期的“爭國本”更多是萬曆皇帝自作多情。
12、清朝。由於沒有固定的繼承方式,清朝在初年就發生了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最後互相妥協才造就了福臨登基;之後就是最有名的“九子奪嫡”了。
最後要說一句,所謂“九子奪嫡”的叫法是不科學的,皇后之子才為“嫡”,這是個法理上的問題,“嫡”是奪不去的,除非你媽當了皇后,你才為“嫡”。更合適的叫法應為“九子奪儲”。
回覆列表
縱觀二千多年來的中國帝王史,殺兄奪嫡、父子反目的大戲輪番上演,兄弟成仇的故事俯首可拾。“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道是,自古皇宮之內無親情,一部二千多年的中國帝王史,就像一條骨肉相殘、同根向煎的血色長河,令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慄 1、八王之亂
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賈后想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外戚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后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開始發生一連串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後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進行了大規模的混戰,這場奪皇位之爭,歷時十六年之久。這次戰亂,嚴重地破壞生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2、燭光斧影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3、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