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易木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由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國,最後在1644年被滿族人建立的清王朝所滅,期間一共延續了276年,在位的皇帝共計有十六位。可是他們的皇陵卻在後世被叫做明十三陵,難道中國人連這麼簡單的算數題都能給算錯了嗎?

    當然不是的。這裡確實只安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還有三位因為一些原因是沒有葬在這裡。那沒有安葬在這裡的是哪三位皇帝呢?他們為什麼沒葬在皇陵裡呢?

    這第一位啊,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既然是開國皇帝,而且即位時天下已經初定了,照理說他應該是安葬在皇陵裡的第一人,可實際上,他並沒有安葬在明十三陵裡。其實這裡有個變故容易被人忽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首都是定在了應天府,就是如今的南京市,而不是明十三陵所在的順天府(北京),所以他死後自然是安葬在南京了。他的皇陵叫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墓。地址在如今的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不過雖然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經在修建明孝陵了,但他去世以後,在出殯時卻擺了一個迷魂陣,安排了十三支出殯隊伍從十三個城門出城,所以明孝陵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的長眠之地,還需要考古學家繼續研究和考證。

    在朱祁鎮復辟後,朱祁鈺就被貶為郕王,而且不允許他安葬在明十三陵,只能以親王身份葬在了北京西山。明十三陵因此又少了一位皇帝。

  • 2 # 麗醬每日分享

    在北京昌平的天壽山麓下,有一處佔地120平方公里的景區明十三陵,那裡埋葬著大明王朝的十三位皇帝和二十三位皇后。

    有人就問了,從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明朝,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自盡殉國,明朝滅亡,期間總共有十六位皇帝在位執政,為什麼明十三陵中只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還有三位去哪了呢?

    其實明朝一開始的首都是南京,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明十三陵都還沒有開始修建,北京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在了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下,稱作明孝陵。

    之後即位的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他因為強制削藩引起了叔父們的不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年之後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成了明朝歷史上的一大懸案,自然也就沒有為他建造皇陵。

    最後一位是明代宗朱祁鈺,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原本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因為英宗在御駕親征時被敵軍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他才在太后和大臣的擁立下即位,一年之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支援下奪回皇位,隨即下旨將代宗貶為郕王,軟禁在永安宮中。

    朱祁鈺去世後,明英宗並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只是下旨以王禮將他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上,並沒有在十三陵中建造陵寢。

  • 3 # 金陵五阿哥

    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你想看到的各種宮鬥,各類權謀都能看到。仔細研讀之下,可以增長智慧。

    至於為什麼16位皇帝,只有13位葬在十三陵,答案很明顯,有3位皇帝葬在了別處,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

    如同清分為東陵和西陵一樣,明朝也是分兩地葬帝王的,南京和北京。

    清東陵

    明開國,朱元璋定都南京。洪武十四年(1381年),53歲的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次年,馬皇后去世,葬於紫金山南麓玩珠峰下,稱為“孝陵”。1398年,開國皇帝龍馭賓天,繼位的建文帝朱允文將其與馬皇后合葬於孝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

    1399年,朱棣從北京起兵,後攻克帝都南京,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蹤。朱棣繼位,史稱明成祖,也就是永樂帝。後朱棣遷都北京,命鄭和四下西洋尋找朱允文未果。所以,惠帝到底葬在哪裡,尚不可知,但肯定不在南京,也不在北京。

    建文帝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因病去逝,享年六十四歲,葬於“長陵”,這就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後面的皇帝依禮制葬於長陵左右。

    明長陵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直慫恿,御駕親征,後兵敗被瓦剌俘虜,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其弟朱祁鈺繼位,後稱景泰帝。後朱祁鎮迴歸並復辟成功,幽禁景泰帝於西苑。不久後,景泰帝離奇死亡(此處可以寫幾部小說,帝王間的那點事不說也罷)。英宗不認可其帝位,不允入帝陵,僅以王制將其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又稱景泰陵。最近在追的《大明王朝》描述的很清楚。

    明景泰陵

    所以,明朝的三位皇帝,一葬於南京,一不可知,一不入帝陵,明十三陵就只葬下13位皇帝。

  • 4 # 談古論今說錢幣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明朝共17朝,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朝陵墓只有13座,這是為什麼?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哪三位皇帝死後沒有進入明十三陵?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在北京下葬,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建國都在南京,去世後陵墓自然選擇在南京下葬。在南京鐘山腳下,稱為明孝陵,當時規模巨集大,建築繁多,陵地長達22.5公里,可惜在清咸豐年間明孝陵成為了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建築幾乎全毀。

    2、朱允炆

    想必大家都知道,永樂皇帝篡位,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沒有陵墓。

    3、景泰帝朱祁玉

    因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玉登基,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大將石亨擁立英宗朱祁鎮復辟。隨後就把景泰皇帝封為成王,死後也就不能按照皇帝的規模葬進皇家陵墓;最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頤和園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 5 # 歷史小迷童

    原因是有三位皇帝未葬入明朝在北京的帝陵!

    一、朱元璋,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定都南京,不在北京!永樂帝在靖難之役後將都城遷到北京,所以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同時等著施琅進攻臺灣的戰役訊息!明孝陵規模巨集達,建築雄偉,陵佔地長達22.5公里!

    二、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奪取帝位,而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前逃離!對於朱允炆的下路,現在史學界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朱允炆出家為僧,一種說法是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朱棣在奪得帝位後,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甚至派鄭和下西洋,也有打探建文帝訊息的意圖,但均沒有任何收穫,後世也沒有留下建文帝具體去哪的準確資訊,可以說屍骨無存,人間消失,所以明十三陵還少了一個建文帝朱允炆!

    三、朱祁玉,葬北京西郊金山

    因此,明朝有十三位皇帝葬入了帝陵,稱明十三陵!

  • 6 # 清水隱士

    因為有三個皇帝沒有葬在明十三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

    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 7 # 楓葉0829

    明朝十六位皇帝,總共有十三位皇帝葬在明十三陵,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有以下三位,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下邊我們就來說說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葬在十三陵!

    先說太祖朱元璋,那會明朝定都在南京,明成祖朱棣將首都遷到的北京,所以朱元璋的皇陵自然不會在北京,而是在南京紫金山上,也就是明孝陵,為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明清鼎革之際,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接下來,第二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自然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這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悲慘皇帝,被自己的親叔叔搶了皇位,而且最後落得個下落不明,建文帝的下落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迷案之一,自然也就沒能葬在明十三陵了!

    最後這位,也就是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到十三陵的皇帝,這位也是非正常退位死亡的皇帝,自己親哥哥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登上皇位,之後的一系列舉措,包括北京保衛戰等,也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哥哥將皇位搶了回去,奪門之變之後的一個月,朱祁鈺就死了,朱祁鎮自然不會將朱祁鈺葬到皇陵中了!

    以上就是明朝沒有葬到十三陵的三位皇帝!

  • 8 # 金烏木木

    明朝十六帝,存在一帝兩朝的現象,即明英宗朱祁鎮。

    明宣宗朱瞻基於1435年去世,享年36歲,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兵變,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鈺繼位,年號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皇帝病重,軍界武清侯石亨、政界副都御史徐有貞、內庭太監曹吉祥聯合發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改年號天順,所以英宗存在兩朝,前後共二十二年。

    明朝十六皇帝,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中不知所終,故無陵墓,英宗復位不久,景泰帝去世,英宗毀其生前建的壽陵,以親王身份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北的景泰陵。

    所以十三陵中沒有洪武、建文、和景泰,故十六帝十七朝十三陵。

  • 9 # 司馬牛腩

    所以有三個人沒有被埋入十三陵,恰恰和明朝歷史上的兩次大變故有關,這兩次變故一次是靖難之役,一次是土木之變。

    靖難之役的後果就是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功篡位,而篡位的朱棣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但是朱棣老爹的陵寢位於南京不能一起遷往北京,而被推翻的朱允炆不被承認,所以這樣十六帝中的前兩個自然都沒有葬於北京的十三陵。

    而另一個變故是土木之變,土木之變是明和蒙古瓦剌的一場大戰,結果是明朝完敗並且皇帝朱祁鎮被俘虜,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形勢,群臣推舉朱祁鎮的皇弟朱祁鈺當了皇帝,年號景泰,人們也習慣的稱之為景泰帝,在景泰帝晚年,他的親身兒子已死,自己身體也不好,而前任朱祁鎮尚在,於是有人打起了“先皇”的主意,於是上演了奪門之變,其結果就是朱祁鎮復辟,復辟後的朱祁鎮面臨合法性危機,應對這個危機,朱祁鎮不得不處死於謙,也必須否定景泰帝的合法性,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原本建於十三陵地區的壽陵也被拆毀,到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繼位以後,合法性危機不再像之前那般嚴重,仇恨也少了不少,才下旨恢復景帝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礙於父親,賜的諡號規格較短,沒有遷入十三陵,也沒有廟號。也不算完全恢復皇帝待遇,直至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有了廟號“代宗”,諡號也增加到了17個字。至此算是正式升級為皇帝,可是此時明朝只剩半壁江山,如何到敵佔區遷葬朱祁鈺呢,所以,朱祁鈺始終沒能歸葬十三陵。

    以上。

  • 10 # 是阿維啊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又稱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葬於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

    明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

    明代宗朱祁鈺,又稱景泰帝;

    明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

    明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

    明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

    明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

    明思宗朱由檢,葬于思陵。

    朱元璋和朱允炆我們可以理解不安葬在十三陵,因為十三陵是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才修建的。而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開始使定都在南京的,所以他死後也就葬在了南京。至於朱允炆嗎?他是朱元璋的孫子,他在朱元璋死後繼承了地位,卻被朱棣的“靖難”拉下臺。但是在朱棣在進入南京成後並沒有發現朱允炆,後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也沒有找到他,人都不知道在哪,自然屍體也就不知道了。

    第三位仁兄朱祁鈺就比較可憐了,“明代宗”為什麼不稱為代宗就是因為他的哥哥朱祁鎮在土木堡被抓之後,朝廷大臣選擇他繼承了皇位。卻沒有想到朱祁鈺在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沒有歸還皇位,於是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把朱祁鈺拉下臺。俗話說“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朱祁鈺下臺之後朱祁鎮對他進行了清算,讓他沒有機會安葬在皇陵。

  • 11 # 南言舊事

    明十三陵應該是世界上目前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帝王墓葬群,一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位妃嬪、一位太監。十三個帝陵分別是:長陵(明成祖朱棣)、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檢)。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以後,開始在此興建的明朝皇帝陵寢。

    從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大明開始,到崇禎十七年(1644)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結束,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檢;透過以上皇帝列表和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列表對照,我們可以看到沒有葬在十三陵的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

    其實,每個朝代的皇帝不一定都會葬在同一個地方,比如河南鞏義的北宋皇陵,按說北宋有九位皇帝,可是葬在此處皇陵的也只有七個皇帝,再加一個被追尊的皇帝宋宣祖(趙匡胤父親),一共也只有八座帝陵,形成了“七帝八陵的局面”,兩個沒有葬在這裡的皇帝,就是被金國俘虜的宋徽宗和宋欽宗。而清代的皇帝也並不是全部都葬在一起的,其帝陵也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另外還有現在瀋陽的“盛京三陵”:清永陵(努爾哈赤的父、祖、曾祖)、清福陵(努爾哈赤)、清昭陵(皇太極)。所以,明朝的皇帝沒有葬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三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立明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寢,據說在選址之初,朱元璋讓劉基(劉伯溫)、徐達、常遇春和湯和等人每人為他選一個陵址,當大家拿出字條時,發現幾個人的字條上不約而同都寫的是“獨龍阜玩珠峰”,就這樣,朱元璋決定在南京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為自己和馬皇后修建陵寢。

    朱元璋的陵寢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直到明永樂三年(1405年)才全部建成。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陵寢的地宮剛剛修建完成時,馬皇后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將其葬入陵寢,並將陵寢命名為“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就與馬皇后合葬在了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標病死,明太祖朱元璋將朱允炆冊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皇帝位。登基以後,朱允炆力主削藩,想削弱地方藩王的勢力,這一下激起了藩王的反抗,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藉機起兵造反,在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朱棣攻進了南京,在戰亂之中,身為皇帝的朱允炆下落不明,其叔叔朱棣成功的奪取了皇位,也就是明成祖。

    據說,當朱棣帶兵攻進皇宮時,皇宮四處起了火,當火勢被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們說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朱棣聽後痛哭不已說:“傻小子,何苦如此!”意思是說他不是來奪皇位的,只是“清君側”而已,朱允炆又何必自殺呢?

    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既然朱棣假模假式地說自己不是造反,那麼在朱允炆自焚而死後,最起碼朱棣應該給身為皇帝的朱允炆修建個陵寢呀?可是,朱棣並沒有給朱允炆修陵,可能朱棣不給朱允炆修陵,就是故意要給人們留下朱允炆只是外逃,並沒有死亡的假象,以掩蓋他弒君奪位的事實真相。這樣一來,當時生死難辨的朱允炆,也就沒有陵寢了。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帝)

    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按說他是沒有機會成為皇帝的,但是,架不住命運的安排。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太監王振蠱惑著御駕親征瓦剌,誰知道,兵力明顯佔著優勢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軍隊大敗,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成為了俘虜。當時,外有強敵,如果冊立明英宗只有三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帝,面對強敵虎視眈眈,主少國疑,不利朝廷政局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被于謙、王直等大臣推上了帝位。

    誰知道,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在朱祁鈺剛當了一年皇帝時,被俘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又被瓦剌給放了回來。朱祁鈺為了坐穩皇位,就將哥哥朱祁鎮囚禁在南宮之中近八年之久,在此期間,朱祁鈺唯一的兒子、被冊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後繼無人的朱祁鈺自己此時又身患重病。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趁朱祁鈺重病之際,擁立被囚禁在南宮之中的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再次登上帝位。

    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明英宗朱祁鎮將朱祁鈺廢為郕王,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被廢的朱祁鈺軟禁到西內的永安宮,不到一個月,朱祁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明英宗朱祁鎮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在繼位後,按照帝王的慣例,就準備為他自己修建陵寢,但一直沒有選定合適的地點,直到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景泰帝的皇后杭氏因病去世,朱祁鈺就命太監曹吉祥、保定侯梁瑤、工部右侍郎趙榮負責督工,在天壽山(十三陵)選擇合適的地方修建陵寢。景泰七年(1456年)三月,景泰帝的陵寢就在天壽山黃寺嶺下正式開工,到了六月十七日,玄宮先期建成,就先將杭氏安葬於陵內,但是,地面建築還沒有修好。

    而就在陵寢地面的修建過程中,“奪門之變”發生,明英宗復位成功,這樣一來,朱祁鈺的陵寢修建工程就徹底停工。這時候,襄王朱瞻墡勸侄子明英宗毀掉朱祁鈺修建的陵寢,明英宗本來就對弟弟朱祁鈺恨之入骨,聽到有人這樣建議,就順水推舟,讓工部尚書趙榮帶五千官兵將朱祁鈺陵寢毀掉了。最後,將朱祁鈺以親王禮葬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朱祁鈺也成為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除了明孝陵和十三陵以外的明朝皇陵

    其實除了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十三陵以外,明朝還有另外幾處皇陵,比如位於江蘇盱眙洪澤湖西岸的明祖陵、位於安徽鳳陽城南的明皇陵、湖北鍾祥的明顯陵等。

    江蘇盱眙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德祖)、曾祖朱四九(懿祖)的衣冠冢,以及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熙祖)的實際安葬之地,明祖陵也被稱為明代第一陵。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後,就追尊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為帝,按照規定需要對其祖上進行祭奠,但是,由於朱元璋祖上貧窮,四處漂泊,他已經找不到其祖陵在哪裡了。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的族人朱貴向朱元璋獻上了祖陵圖,朱元璋才得以知道其祖陵位於古泗州城北的楊家墩。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帶人開始修建祖陵。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祖陵修建完成,太子朱標奉德祖、懿祖、熙祖的衣冠葬入祖陵。

    安徽鳳陽明皇陵

    安徽鳳陽的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寢。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吳王,希望光宗耀祖的朱元璋就指派屬下汪文等人到他的家鄉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為其父母修建陵寢,直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陵寢修建竣工。明皇陵佔地約2萬餘畝,周長二十八里,陵園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規制與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基本相同。

    湖北鍾祥明孝陵

    除了以上幾處明朝皇陵以外,在湖北省鍾祥市還有一座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朱佑杬、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按說朱佑杬沒有做過皇帝,他的陵墓算不上皇陵,但架不住他有個做皇帝的強勢兒子朱厚熜呀!其實,本來朱厚熜也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不過,命運卻將他推上了皇位,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以後,因為他沒有子嗣,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經過挑選,被封在湖北鍾祥的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朱厚熜,被確定為皇位繼承人。

    朱厚熜在繼位的第六天,就與大臣們討論給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封號,年紀僅17歲的朱厚熜不惜與整個朝廷翻臉,堅持要將其父追尊為皇帝,這也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最終的結果是明世宗朱厚熜獲勝,追尊其父朱佑杬為“恭穆獻皇帝”、其母為“章聖皇太后”。在朱厚熜將其父追尊為皇帝后,原本為他修建的獻王墳也就要按帝王規制進行升級了。

    按照朱厚熜的本意是想將他父親朱佑杬的陵寢,遷到北京的十三陵安葬的,他安排大臣進行選址,但是,此舉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對,工部尚書趙璜說:“顯陵有三個理由不能遷,先皇體魄所安,不可輕犯。一是山川靈秀,不可輕洩;二是皇陵是國家根本所在,不可輕動;三是以太祖(朱元璋)不遷皇陵,太宗(朱棣)不遷孝陵,廖以為法”最終,朱厚熜放棄了將他父親朱佑杬的陵寢遷到北京的打算。這樣一來,在湖北鍾祥也就有了一座明朝皇陵。

    另外,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以後,明朝的皇室又流落到南方,並且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繼建立了一個政權,歷史上被稱為“南明”,斷斷續續也存在了十八年,曾有六位朱氏子孫被擁立帝,不過南明政權在歷史上基本上算是一個沒有被正式承認的政權。南明政權也遺留有幾處皇陵,比如:位於河南省孟津縣明恭宗(福忠王)朱常洵的熙陵、在廣西梧州的禮宗朱常瀛的興陵、貴州都勻高塘山昭宗朱由榔的永曆陵等。

  • 12 # 西府趙王爺

    明朝有16個皇帝沒錯,但是帝王陵寢只有十四座,分別是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和為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和明朝皇室的權力權力更替有關係。

    眾所周知,明朝最初的都城其實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也就是當時的金陵。朱元璋當年是在江南發跡,稱帝也是在江南。他建立明朝時,北方還控制在元朝手裡,那時候北京還叫做大都。直到徐達率大軍北伐,攻克大都,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而元朝都城大都也被改名為北平,成為了明朝的北疆重鎮。

    所以,在明朝立國之初,南京才是明朝的唯一都城,而皇陵也自然是選址在這裡。這便是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由來。

    但是,這個傳統並未延續下去,因為在朱元璋駕崩之後。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推翻了原本繼承朱元璋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政權,自己當上了皇帝,是為永樂皇帝。

    而丟掉皇位的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是於破城之日,縱火自焚,一說是趁亂掏出了金陵,下南洋去了,後來鄭和七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總而言之,建文帝失蹤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而且他是被推翻的,沒能入宗廟,也就沒資格修帝陵。這麼一來,明朝十六帝,卻只有十四座帝陵的原因之一就在這裡,建文帝缺了一位。

    朱棣篡位之後,隨即便著手遷都,雖然南京名義還是明朝的都城。但實際的權力中心卻被他遷到了北京,直到明朝滅亡。

    是故,明朝的帝陵也就換了地方,這便是明十三陵的由來。

    而遷都北京後的明朝,從明成祖朱棣到崇禎皇帝,一共出現了十四位皇帝,而皇陵卻只有十三座。

    這是因為這十四位皇帝裡面,有一位並沒有得到他應有的待遇。此人就是景泰帝朱祁鈺,此人乃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按理說,他非嫡非長,是當不了皇帝的。但是他哥哥,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事變中成為了瓦剌人的俘虜。而當時明英宗的兒子年紀尚小,面對國家危亡時刻,不適合登基。於是朱祁鈺於危難中接過了皇帝的重任,帶領軍民保衛北京城,是為天子守國門的最佳典範。

    按理說,這樣的朱祁鈺,日後怎麼都該名留青史,成為明朝的有為之君。但是他運氣不算好,明英宗朱祁鎮還活著,而且被瓦剌人放了回來。而在權力面前,兄弟親情從來都是微不足道。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沒有將皇位還給哥哥,而是將其軟禁起來。

    七年後,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而朱祁鈺的皇位則被廢掉,景泰朝結束。

    由於朱祁鈺生前已經被廢,所以其去世之後,是按親王規格埋葬,陵墓選擇在北京西山。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景泰帝朱祁鈺則是生前被廢,是故在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 13 # 林長風

    如果不算南明,那麼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禎帝煤山自縊,的確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明朝十六帝”。

    然而,在明朝的皇家陵墓群——“明十三陵”中,卻只埋葬了十三位皇帝,另外三位到哪去了呢?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

    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有三位,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

    為什麼堂堂開國皇帝沒進十三陵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歷程大都是從北往南打,也就是北方先統一,進而統一南方。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朱元璋,他是安徽鳳陽人,本身就是南方人。起兵造反後,也主要是在南方發展積蓄力量,最終從南往北打,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將其大本營應天府定為都城,也就是後來的南京。所以他死後,自然也就葬在了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稱為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陵墓規模宏大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元璋生前曾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如無意外,這就是鐵定的接班人,然而天不遂人願,朱標竟然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因此,朱元璋臨死前就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允炆上位之後,大肆削藩,逼得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造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的封地在北平,所以他從北平起兵,歷經四年,終於打敗了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的大軍攻入南京城的時候,朱允炆在皇宮中放起了大火,火滅之後,朱允炆就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雖然朱棣從火堆中找出了一具骸骨,說這就是朱允炆。但這具屍體燒得跟焦炭似的,根本無法辨認,所以現在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朱允炆下落不明。

    既然是下落不明,那就無法下葬,而那具燒焦的屍體,也被朱棣隨便找了個地方草草埋了。因為,朱棣根本就不承認朱允炆是明朝正式的皇帝,不僅不給他上諡號和廟號,連建文帝年號也去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出,就算當時找到了朱允炆的屍體,朱棣也不可能讓他進明陵的。

    景泰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所以他在南京就有點根基不穩,因為很多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一直反對他,雖然朱棣為此殺了很多人,手段也很殘忍,但始終不能壓服下面的非議。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就想把京都遷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去,畢竟朱棣從二十歲開始就在北平當藩王,到發動靖難之役時,他已經在北平經營了十九年,可謂根深蒂固。如果京都遷到北平,那對朱棣穩固統治地位很有幫助。

    而與此同時,已經遁入大草原的北元政權還不斷地騷擾邊疆,而北平則是抵抗蒙古人入侵的一個重要據點,如果遷都北平,可以有效的抵擋蒙古人的進攻。因此,最終朱棣下令營建北平城,並遷都於此。

    從朱棣開始,明朝的皇帝就世世代代生活中在北京,死後葬入明陵,其中只有一個意外,就是景泰帝朱祁鈺。

    話要從頭說起。朱棣死後,皇位傳給長子朱高熾,朱高熾死後又傳給長子朱瞻基。朱瞻基生育能力不行,只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朱祁鎮,一個叫朱祁鈺。

    因為朱祁鎮是皇后所生,是嫡子,朱祁鈺是宮女所生,屬於庶子,所以皇位理所當然地傳給了朱祁鎮,是為明英宗。英宗是明朝歷史上最為昏庸的皇帝之一,他輕信大太監王振的話,御駕親征,抵禦瓦剌人的攻擊,結果大敗,被瓦剌人活捉了去。

    眼看瓦剌人兵臨城下,當時太后和大臣們就推舉朱祁鈺即位,並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並且君臣一心,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但是不久之後,朱祁鎮竟然被瓦剌人放了回來,但回來了也不能再當皇帝了啊,朱祁鈺就將哥哥圈禁了起來。但是,讓他想不到的是,景泰八年,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鈺在被奪走皇位之後,被廢為郕王,一個月後離奇去世。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不肯承認他的帝位,將朱祁鈺在明陵中修好的壽陵搗毀,以親王禮將其葬與葬於北京西郊的玉泉山,所以朱祁鈺的陵墓也不在明陵之內。

    崇禎其實差一點進不了十三陵

    明朝滅亡時,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後來,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發現了崇禎的屍體後,只是隨便找了兩口棺材,停放在了東華門的門後面。幾天後,葬入了崇禎一位妃子的陵墓。過程非常簡單,就是打個地洞進入妃園寢,將崇禎的棺材放在中間,將妃子的棺材挪到一邊而已。

    清軍入關之後,順治為了拉攏人心,開始給崇禎修建陵墓,後來幾經修繕,這才有了現在的明思陵,湊夠了明十三陵。

    綜上所述,明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所以稱“明十三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去看電影首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