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告鳥之
-
2 # 飛海
鄭和在太監這個群體中是一個另類,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相對比較正面的形象。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應該不容否認,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外交活動。在野史記載中,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不管其真實目的是不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是我認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鄭和下西洋,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西方和非洲!加強了非洲和中國的文化聯絡,也奠定了後來非洲和華人民的友誼。
由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政治利益,更多的是一種朝貢貿易,所以說,他並沒有說要贏得很大的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不可否認,在整個過程中,他確實也有經濟效益產生。
在那個資訊閉塞,交通不便的時代,鄭和下西洋,把中國的形象,告訴了世界,也讓世界很多的國家透過鄭和認識到了中國的存在。
這是一個新的開端,也是新的起點,只是後來的統治者沒有對它進行延續,才是其半途而廢。
-
3 # 恆大9
鄭和這個人有兩種看法,一從地理知識知經濟發展起很大作用,開通了東南亞,地理認識經濟認識,以及人際交往橋樑,農業上米,菸草,絲綢,古瓷等的物質交往。從政治的角度看是追剎的行為,不直得稱讚,只是煙皇的一隻剎人機器,一隻棋子。.
-
4 # 阿坤學史
雖然野史傳說鄭和出海是為了尋找朱允炆。就算是,他的七次下西洋也是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
1、和平外交政策,宣揚的中國的強大,穩定東南亞各國。鄭和下西洋前,南亞地區各國戰亂不斷,海面上海盜越來越猖狂。東南亞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其他國家,對付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而且還敢殺害明朝使臣,搶劫其他國家向中國朝貢使團;海盜橫行東南亞、海上交通貿易受限,影響明朝形象,明朝南海缺乏穩定。於是朱棣採製定“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外交政策。鄭和下西洋後通,為了調解東南亞各國矛盾,絞盡腦汁終於成功,維護了海上穩定,提高大明王朝威望.所以李約瑟評價:東方的Nautilus鄭和,有華人的從容溫順,,從不威脅他國,雖然以他國的恩人自居;但他從不征服異族,不建立要塞.。
2、震懾了日本倭寇,維護國家安全。當時,當時威脅明朝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的倭寇,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倭寇就非常猖獗。明初國家初建,國內不穩定,所以都把軍事精力放在了北方,導致海上混亂不堪。朱棣時期,鄭和在海上方向組震懾、打擊了倭寇以及南海反明勢力,減輕了明朝北部壓力。
3、開拓發展海外貿易路線,傳播了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也帶有一定經濟目的,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開闢了印度洋航線、亞非洲際航線,展開許多貿易活動。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海外商人交易,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
4、繪製航海圖,發展了航海和地理文化。《鄭和航海圖》比1872年英國“挑戰者”號早了400多年進行海洋調查。
-
5 # 江南百曉生
鄭和會因為他的七下西洋大航海的壯舉而彪炳史冊,青史留名。
鄭和被人們所熟知的無疑就是他在明代時期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鄭和自小就在明成祖朱棣身邊長大,追隨朱棣參加過靖難之役,而且戰功卓著,是朱棣登基的有功之臣,從而成為明成祖朱棣的心腹近臣。
民間對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有兩個主要的說法,一個是為了尋找被朱棣篡權奪了皇位的建文帝,這一直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大心病。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
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們要評價鄭和的歷史地位,不能只侷限在當時的皇權統治的角度。雖然鄭和這七次下西洋是肩負皇家的使命,但是卻客觀的為後世的人們做出了貢獻。
第一,傳播中華文明,發展海外貿易。鄭和的七下西洋透過朝貢貿易,官方貿易,明間貿易傳播了先進的中國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鄭和出色地將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傳播到了這些地方。那些地方的人民即使到今天還在懷戀鄭和,敬仰中華文化。
第二,為中華民族航海事業和對海洋的探索做出了卓越貢獻。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鄭和船隊的寶船是當時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巨型船舶,鄭和的下西洋應該促進了當時造船技術的發展。不僅如此,還發展了航海技術,海洋上氣象條件惡虐,變化莫測,需要很高的航海技術才能完成七次下南洋。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資料,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這無疑為後世的人們開拓了航路。
在1405年到1433年的這二十幾年的時間裡,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航海歷史上的壯舉。比開始於1492年哥倫布的大航海早了87年,規模上也遠遠超過了哥倫布的大航海。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展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
-
6 # 剎那之情
鄭和是明朝Nautilus、外交家、宦官,出生於1371年,死於1433年,享年62歲,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最為重視的宦官,從14歲就進入燕王府從侍,一生對明成祖可謂盡忠盡責。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為明成祖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公元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造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幾次出使西洋不僅平定叛亂,還打開了東南亞、印度、阿拉伯、中東、東非各國的貿易之路,為明朝經濟帶來巨大的質變,也為後世各國奠定了友好往來的根基。
在第七次出海之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鄭和下西洋事件也被後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也為今天習近平主席制定的“一帶一路”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七次下西洋事件主要功績包括4個方面:和平外交、國家安全、發展傳播、開拓航路。為國家安全發展與外交貿易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鄭和下西洋不僅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外交經驗,最重要的還是一種愛國敬業的精神力量,這是值得每一位華人學習的偉大歷史人物。
回覆列表
可以說沒有任何歷史地位。鄭和的遠洋沒有繼續,也就沒有了後來。如同鄭和是一位閹人一樣,鄭和遠洋既沒有後人也沒有後來人。在耗費巨資遠洋之後,資料被毀、航船被廢,沒有開啟中國的地理大發現。留下的只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