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學堂
-
2 # 大風愛上浪
有人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發張天賦。又有人和孩子做成朋友,無話不談,給於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方式的不同影響孩子的未來!
-
3 # 一堆duoduo怪
3-12歲是小朋友感覺運動統合發育的黃金時間,是小朋友對自我能力培養的重要時間,俗話說得好“根基扎的穩,樹也不會歪”,所以小時候的科學教育就是對一個小朋友最重要的,讓小朋友學會情緒管理,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率(這裡的學習不單單指文化類、藝術類,指的是生活中各項需要學習的東西)讓小朋友成長得更加優秀,掌握自己能力的正確開啟方式,從而變得更好更優秀
他沒事做閒的?當然不是,周公忙到一飯三吐哺,都得胃病啦,他怎麼會有空閒?那他為什麼還要花大量的心思與時間來制訂如此內容龐大的制度?因為他想讓他們的姬周王朝,長長久久地傳承!他知道商滅夏,他經歷了周滅商!武王對他說:曾經,天命與夏,令其綿延數百年;又授命於商,令其伐夏建商。如今,上賜天命於我,誰知道之後的哪一天,會由誰來結束我們呢?這是武王與周公終其一生都在思考並極力避免的“天命”。武王的方法是:更加勤政愛民,以仁治天下。可惜他時日無多,有人說滅商之後的第三年、也有人說是第七年,他就死掉了。周公冥思苦索之後,嘔心瀝血地制定“禮樂”制度。他認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這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萬物皆別。禮樂並行,無不治。”他將周王室安置在一個高高的、令萬民景仰的地位,幾乎與天地並列。然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事父,臣事君,鞠躬盡瘁,義無反顧。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於是,天下有序,王室第一,諸侯臣服,萬民擁護。於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周天子,天下之主,無與爭鋒。這是周公吸取夏、商滅亡的教訓,殫精竭慮想出的方法。“禮樂制度”確實威力強大。甚至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傳承至今。但是,即便它如此強大,也沒能讓姬周王朝傳承千古。為什麼?因為後世子孫的無能,不思進取。你看,歷史再一次驗證了這個道理:失敗的理由只有一個:無能。任何人、任何時期、任何失敗,只源於人的無能。哦,我們再次體會到:無能,行不行?不行。國無能,則失國;民無能,則失命。那我們自己無能,沒智慧,傻乎乎被人騙了都不知道的,行不行?不行。那怎麼辦?孩子們笑著答:好好學習啦!這樣的對話,幾乎成了我們每次課程的結束語。但是我能感覺到孩子們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如今的有所領悟。我想,這就是我與孩子們學習歷史的意義和目的所在:知道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強者、什麼樣的人會一事無成。所以,孩子們知道自己因何而努力學習。不再是父母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你要好好學習,考好大學,賺大錢,過好日子......而是他們逐漸瞭解到了: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他們都做了什麼、有哪些成就?他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成就?而那些失敗的人,又什麼失敗?是因為他們無能?大部分是的。然而也有人不只是因為做錯事而失敗,還會因為他們站錯了位置,選錯了道路。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的欠缺而導致的後果。...... 我想,這就是有價值的教育。孩子們這70分鐘的時間,再一次領悟:什麼樣的人,會成功,會成為強者。而我,要從現在開始,更加努力。如果我的孩子們每天在學校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能夠得到等值的收穫,那麼我感激。可是事實上並沒有。所以我憂慮,我在試圖補救——讓孩子在快樂、輕鬆中學到讓他們受益一生的道理與智慧!鳴謝:以下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刪除徳裔獲全球一半諾貝爾獎的秘密: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1.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透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援,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學前教育破壞想象力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華人(含移民[微博]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華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鑑借。朋友們,我們要對”起跑線”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重新的認識了。”硬碟”的後果是毀了一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