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堅大叔

    歷史真實的宋江一夥,其實就是一群流寇。為首三十六人,也沒什麼禁軍教頭之類的厲害角色,再說古代打仗,還是靠兵法戰陣,個人勇武能力在戰爭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歷史真實的宋江一夥,是被張叔夜臨時招募的一千兵勇給包圍投降的。梁山一夥可沒有像小說中那樣,殺的官軍聞風喪膽。

    如果另謀出路,也不是不可以,比如投遼,或南下投靠方臘。

  • 2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梁山接受招安,在同一時代,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接受招安綠林武裝。高俅征討梁山時帶的十個節度使就是接受招安的綠林好漢。

    招安也不是宋江一廂情願,宋徽宗幾次派出官員招安,都被蔡京、童貫、高俅攪黃。

    國家需要人才,英雄需要用武之地,招安對國家和梁山雙方都有利,為什麼不能化干戈為玉帛?難道只有鬧獨立,分裂國家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結果?難道把皇帝殺了自己做皇帝才叫成功?

    不明白為什麼對招安會有這麼多質疑,幾乎是一遍又一遍的質疑。

    很多人因為徵方臘的時候,梁山好漢損失慘重,就大肆責罵宋江,怪宋江把梁山好漢帶上了死路。要知道,很多軍官出身的梁山好漢都是宋江、吳用等人的手下敗將,如果宋江真的狠毒,早把他們殺了,他們早就沒命了。所以他們才感恩宋江的仁德,心甘情願地留在梁山。

    萬事以和為貴,能不動干戈就不動干戈,能不流血做的事就不流血。

    《孫子兵法》滿篇都是對戰爭的各種論述,到末尾還是告誡:無論君主還是將軍都要慎重對待戰爭,“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真正擋在宋徽宗和梁山好漢之間的是蔡京、高俅、童貫、楊戩一夥人,要是能把這幾個人殺了再招安,那就沒什麼問題。

    矛盾在於這是一部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小說,沒有辦法按照讀者的想象天馬行空地去發展。如果這是一部完全虛構的小說,社會背景和人物全部都是虛構,那就好辦,想要怎樣的結果就可以寫怎樣的結果,讓讀者自己去寫結尾都可以,可是這樣沒有現實意義的故事誰看呢?

  • 3 # 菁鴻子

    如果不招安,無非就是繼續起義(說造反也可),很大可能還是被鎮壓下去,108條好漢最後被砍頭的砍頭、該流放的流放。其實假設梁山一夥最後造反成功,這後面的故事可能更有意思。

    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都是屬於換屁股不換龍椅,造反成功之後的宋江,必然也會做皇帝(在眾兄弟們的勸進之下,宋江一萬個不願意而再三推辭,心裡卻是急不可耐)。我們假設此時天下已定,作為皇帝的宋江肯定是要鞏固皇權。

    梁山水泊,看起來眾兄弟們一個個眾志成城,鐵板一塊。但事實並非如此,梁山好漢派系眾多,包括宋江系、盧俊義系、原宋庭系等等。作為皇帝的宋江應該如何做呢?大致可參考前面的漢高祖劉邦,和後面的明太祖朱元璋。

  • 4 # 歷史挺有趣

    招安,可以為自己正名,可以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為國捐軀,雖死無憾,為國家為百姓為歷史所記住,就跟我們抗擊日寇的那些英雄捨生忘死的一樣;不招安,只有被平滅,連終身為寇的底線都達不到,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原因如下。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北宋的經濟比唐朝還好,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有滋有味,奸臣貪汙當道,陷害忠良,影響最大的是軍事力量下降,地方官員貪,這是各個時代都有的事,老百姓還遠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所以宋除用“替天行道”這個口號,號召從好漢聚在一起,讓大家一起借反貪反奸的思想,讓大家拼命保住梁山勢力暫時獲得自由外,對老百姓無法提出象“分田地”、“均貧富”、“不納糧”等這些對當時的老百姓還遠沒有號召力的口號。因為他知道老百姓,最多隻是有牢騷,但既然過得下去,就不會跟這幫好漢一樣舍了命去拼什麼自由,老百姓的想法大體同這些好漢以前的妻子兒女、街坊鄰居的想法差不多,也就是說,寧求安逸,也不願過這種打打殺殺的生活,同時宋徽宗雖在用人上昏庸,不辨忠奸,但在對待百姓上面,還是夠意思的,遠不是竭澤而漁的皇帝,離官逼民反差得很遠。

      所以宋既不能提出對老百姓有號召力的口號,又無法建立根據地和政權,如此就導致,無固定兵源,無固定財源(稅收和糧草供應),除水泊梁山一塊孤地外無固定的地盤城池堡壘相互支援,對於這種三無的起義,如不招安,其命運可想而知。

    在這一點上,宋還沒有方蠟的命運好,方遠在南方,南北方的人民思想文化有差異,且當地官員如貪,天高皇帝遠,顧慮少,對老百姓的影響大,遇上災荒年頭,官逼民反的情況還是多少有一些,因此可以有根據地和建立政權。且離東京一兩千裡,征討起來來得麻煩些。

      晁蓋時,梁山勢力小,朝廷根本沒重視,只是地方政府在對付,而地方政府的戰鬥力實在有限。等梁山坐大了,朝廷日漸重視了,便開始了征討過程。

      朝廷先派童貫、高俅之流的廢物,當然打不蠃梁山。

      但如果兩個都敗了,假設又不招安,肯定會派宿太尉、張叔夜等會真正會打仗的元帥去打,因為梁山離北宋的首都開封只有幾百裡,太近了,不打不來,朝廷如梗在喉,飯吃不下,覺睡不著,肯定不安心,要打不來,肯定不惜代價,而以梁山的實力、兵源、糧源,大多靠四方劫擄州縣而來,沒有象方蠟那樣,擁有自己的根據地,那比走朝廷來,所差甚遠,如朝廷四面包圍梁山,弄幾支機動部隊,防止其突圍,打起消耗戰來,梁山肯定支援不了一年的時間。

      且即便僥倖突圍,沒有外援,到處都是朝廷陸續趕過來的部隊,層出不窮,單獨靠拼力氣是沒用的。必然最後被剿平。到那時,即便投降,也差不多被打得七零八落,也不會受到大用。

      我們之所以喜歡看梁山英雄是因為他們個性鮮明,追求自由,合於我們現代人的審美。但打仗不是打擂,絕不是靠幾個人的武藝高低就可以取勝的,謀略佔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拼的是經濟,是戰爭資源和源源不斷的兵力,以及民眾的支援程度,而梁山除了武功高強的眾英雄的個體外,這幾點都不佔。

      所以真的贏不了。

      如果宋江開具條件,宋徽宗絕不會接受,因為這幾個人在我們都看是奸臣,但在他來看,比那些忠臣更有用,因為他昏庸,這些奸臣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要這幾個奸臣的命,就跟要他的命一樣,他肯定不會幹的,同時,北宋軍隊兩百多萬,死個十萬八萬的在徽宗看來完全可以接受,梁山還沒有到和宋徽宗要挾與談條件的地位。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便談成了,殺了幾個奸臣,以宋徽宗的無能和不務正業,照樣可以培養出又一批奸臣來,你想呀,他要真是有水平的皇帝,怎麼可能把一個只懂踢球的玩雜耍的小丑弄成官司居一品的太尉(古代的國防部長兼常備軍總司令),可想而知了。

      所以招安,是作者安排給梁山英雄的最好選擇,而梁山最有見識的中上層的一批人,除了林沖和高有私仇不願招安,武松、魯智深、李逵嚮往理想中的自由不願招安外,招安是大家的共同選擇。

      真實歷史上,梁山起先也比較有戰鬥力,後來被趕出梁山後,由於沒有根據地,到處被追殺,勢力日小,最後兵盡糧絕,以疲憊之師,在海州(今連雲港)登入時,為張叔夜的一千多兵所包圍,突圍無望,全部被招安,不過,此時只被安排了一些小的角色,正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一個好的打野決定了遊戲勝負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