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娜妞的日常生活
-
2 # 曾祥耙
漢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漢字,是我們的祖先告別矇昧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載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鬥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資訊,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儲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資訊,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創造文字的工作就開始了,
清代學者陳灃說:“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就有結繩記事的傳說。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但結繩記事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所以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勞動人民為了長久的儲存資訊,不得不採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圖畫文字是文字的雛形,雲南、內蒙等地的巖畫,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陶文,山東大汶口陶文都出行了契刻圖畫,西安半坡陶文可能是漢字之源,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已初具象形文字的特性。
流傳最廣的造字傳說是倉頡造字: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 野獸經過後留下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戰國時代有不少倉頡作書的傳說,如《荀子解蔽》中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篇》說:“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論斷倉頡的造字時說:“(倉頡)仰視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古代文字的產生,是借自然萬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實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博採眾美,合而為字”。
上述這些雖然都是傳說,不足為據,但其內涵卻不無道理,這就是文字從圖畫中來,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圖畫文字。至於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上的必然產物,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演變而來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個人單獨發明創造的。或許倉頡等聖人曾對朦朧中的圖畫文字作過一些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整理。中國的文字真正的日趨成熟的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已具備了六書的造字方法。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總結了漢字構造規律的“六書”學說,也就是漢字造字的六種方法,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從甲骨文至今,漢字的演變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負載了多麼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驚訝於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併為之驕傲,更加增加了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
-
3 # 石門福祿
是中國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關於漢字的造字方法,傳統上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象形:是一種用線條描畫出事物形狀的造字方法,凡是表示實物的,有形可畫的,都用這種方法來造字。如“日”“月”“木”“水”等。
指事: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上指事符號,或完全用符號組成字的造字方法,用這種方法造出的字叫指示事。“上”“下”“刃”等。
會意:把和字義有關的幾個字或幾種象形符號組合起來,可以表示一個新的意義,這樣造出的字叫會意字。
-
4 # 貴陽郭先生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漢字的演變形式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
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統一文字,為漢字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總結:
起於象形,
成於構型;
因形而生,
棄意而成。
-
5 # 玩易索卦
《易書》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上古聖人在出現文字之前透過結繩記事,來教育臣民們在生活中注意事項,這就前期的文字萌芽階段。
後人根據結繩記事的啟發,先透過象形的啟發來畫簡圖以表義,畫的多了還有很多聲音無法表達,就發明了表音的文字,就是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
回覆列表
是約定俗成的。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臺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鬥就是『鬥』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裡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註」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頡會造字的訊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頡進宮,倉頡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頡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頡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