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陽侃侃談
-
2 # 淨如閒
在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等地,一直生活著大量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始終堅守著他們獨有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族系。
我最早認識的客家人是去梅州唸書的時候,當時學校很多本地學生,他們之間都是說家鄉話。開始我們聽到客家話的時候,一個字都不懂,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啥。過了一段時間,因為聽多了而且也會請教一二,只要他們說慢一點,便也能懂個幾分,但是要自己說一句完整的出來還是不會。
對於客家文化,除了方言,我印象最深的要屬醃面了。那時候,學校門口有兩攤做宵夜的,都是梅州醃面,我們上完晚自習,一班人嘻嘻哈哈不由自主的都會跑到校門口:“老闆,來份醃面…”。一份面配一小碗湯,有大小份額讓你選,吃完舔舔嘴角,滿足感油然而生!
還有一個特色小吃是——擂茶。好像不同區域的客家人,做擂茶的材料會有所不同,也許是因地制宜吧!各自延伸出來不同的特色,但大體相同。逢年過節也好,來客人或者自家人也好,客家人都喜歡做一大缽的擂茶,搭配豐富的小吃,其味無窮。
關於客家文化,我所知的就只有這些。應該來說,每個不同的族系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傳承,也有些領域是外人無法觸及的,這也是一個族群的自我魅力所在。
-
3 # 使用者20194715
客家文化,根植於”易道”文化而來,其內質是在於傳統的儒家精神。客家人,原本就是指原籍中原地區古漢人的南遷後裔。所以,自古就有崇尚華夏文明正統的正統意識,不輕易同化於”南蠻”。而”崇正”精神,也正是客家文化能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
客家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自古都很注重傳承華夏傳統禮俗。慎重追遠,飲水思源!敬天法祖,敬畏祖宗,逢年過節,首重祭祀。所以歷來崇文尚武,重視教育,是典型的漢族人,很難被外族同化。
客家人不忘祖籍地!所以無論身居何處,始終都崇尚自商周以來所建立的禮樂宗族文化傳統,以”華夏人”(中原人/中國人)而自居。重視血緣關係的維護(重男輕女),重視宗族間的孝道倫常,有濃厚的儒家氣質文化傳統。使得族必有祠(宗祠),家必有譜(家譜),要比一般的漢族民系,更有濃厚的家國情懷。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客家文化傳統習俗,已趨於走向瓦解消失,這是歷史現實發展的必然。新一代的”客家人”,大多已缺少客家精神特質,文化認同感也偏低~
-
4 # 尼古拉斯憶心
任何一種文化、一種理念,
都要透過一個載體來培養,
既而發揚光大。
客家族人,吃苦耐勞、熱情大方、名揚海內外。自東漢末年以來,客家人在不斷南下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民居有聞名世界的客家土樓;飲食有自成一系的客家菜,以清淡滋補養生聞名。經過幾代勤勞的客家人的努力,豐富多彩的客家菜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客家飲食文化是中原漢人遷徙南方定居下來後,根據南方的氣候條件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的風俗習慣,將原來的風俗習慣與南方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相結合而創造出一種新的飲食文化。飲食是一種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飲食文化的形成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關係,透過對客家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關係的研究。能夠更準確地瞭解客家文化的歷史和內涵,同時對今後客家地區餐飲事業、旅遊事業乃至經濟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客家聚居地以閩粵贛邊區的大三角為主,這裡不但有跨越贛南、閩西的武夷山脈,有橫貫贛南的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和羅霄山脈,還有閩西境內的玳瑁山脈、彩眉山脈、博平嶺山脈、松毛山脈以及五嶺餘脈。粵東境內的尚有項山山脈、陰那山脈、鳳凰山脈、釋迦山脈等。高峻延綿的山脈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帶交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總體來說,客家聚居地以山地為主,夾以河床谷地。客家先民從北方遷到南方,吸取了土著居民長期形成的與當地地理環境相適應的飲食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飲食理念和烹製技法:
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也影響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客家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是傳統的中原文化和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因此客家飲食文化既受傳統中原風俗習慣的影響,又受遷移過程中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
客家民系受中原環境影響最大的是農業文明。傳統的客家地區首重耕作,不重商業貿易,客家人都把農業耕作當作是生存的根本。另外,客家人很講究吃飯的禮儀,這也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筵席中繁文縟節尤多,無論是座位的安排,菜餚擺放的位置,還是席間挾菜敬酒都極講究規矩,處處體現出別萬等級、明人倫、昭穆有序的倫理思想。客家飲食禮儀處處充滿了傳統文化的氣息。
客家地區在氣候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具有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冷暖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的氣候特徵。潮溼多雨的氣候造成了客家飲食口味“鹹辣醇厚見長,清淡味重兼具”的特點。⋯客家菜善用辣椒、姜、糯米酒和醬油。在傳統的客家人眼裡,辣椒和生薑不僅具有除腥提鮮、祛風除溼的作用,而且和糯米酒一樣有激發潛能、增強免疫等強身健體的功效。辣椒與姜配合使用,辣味顯得更加純正,再加以家釀米酒和醬油,菜餚的主味突出,口味醇厚。這種複雜氣候還使客家飲食文化中有了另外一種特色,那就是對食物有“冷”和“熱”之分。客家飲食理念中認為,食物的特性有偏“冷”和偏“熱”之分,飲食中要注意冷熱的調和。這些飲食觀念表現在客家飲食、藥物和補品的調理上,客家飲食很注意用這些來彌補食物調節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體的屬性。
飲食文化的涵攝性是指每當一種飲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接觸時,不是排斥,而是吸收融合,並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新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涵攝性促使飲食文化不斷向前發展,飲食文化的內容不斷地被豐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客家文化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客家菜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也應該不斷吸取各個菜系的精華,在取材、烹飪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首先在取材方面,客家菜的取材不能只侷限於自身的地理環境,應該積極吸收其他地區的原材料融入自身的飲食當中,例如海鮮食品。這樣客家的飲食就有更多的支持者。其次從烹飪方法看。隨著人們對飲食需求的提高,對各種菜的口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客家飲食不能侷限於本身擅長的醃製、曬乾等手法,應該吸取別的烹飪技法,創造出更多的菜色。
回覆列表
當代客研人員認為客家精神應包括三個層次,貫穿在客家千年遷徙過程中:首先是客家刻苦耐勞、白手起家、勇於開創的精神。這是他們從中原故土進入閩粵贛邊區為了生存,男女老少齊動手,努力奮鬥過程中形成的。其次是客家反壓迫、反侵略、愛國愛鄉的革命精神。這與他們因外族入侵被迫南下,定居南部山區後又受當地主戶欺凌所養成的為正義而敢鬥爭,為自由、獨立不怕犧牲、無所畏懼的性格相關。
客家人四海為家,以他鄉為故鄉,仁德待人,廣交朋友,團結互助,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每到一處都要建功立業的精神。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品格、良好道德、偉大氣魄的體現,它是客家人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