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59097677460

    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週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不過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 2 # 8338121969113

    圓周率並不是祖沖之發現的,他之前,劉徽就就計算過圓周率.

    作為數學家,研究計算圓周率應該是他們的專業方向之一.

    中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是突出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一成就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沖之是和他兒子一起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當時條件很差。他們在一間大屋的地上畫了一個直徑1丈的大圓。從內接正6邊形開始計算,12邊形,24邊形,48邊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邊形,計算的結果和劉徽的一樣。接著,內接邊數再逐次翻翻,邊數每翻一次,要進行7次加減運算,2次乘方,2次開方,運算的數字都很大,很複雜,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困難的。祖沖之父子一直把邊形算到24576邊,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其近似分數是 355/113,被稱為"密率"。德國數學家奧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這個近似分數。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沖之就己經算出來了。後來荷蘭人安託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著"安託尼茲率"。日本數學家認為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肯定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研究的貢獻,改稱"祖率"才對。

    求無理數π的近似值,中國古代數學家早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東漢初年的數學書《周髀算經》裡已經載有“周三徑一”,稱之為“古率”,就是說,直徑是1的圓,它的周長是3.

    到了西漢末年,劉歆(約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圓周率為3.1547,到了東漢時代,張衡(公元78-139年)求得兩個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個是10,約等於3.1622.(印度數學家羅笈多也曾定圓周率為10,但已遲於張衡500多年.)

    到了三國時,魏人劉徽(公元263年)創立了求圓周率的準確值的原理,他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的前三位數字是π≈3.14…,稱為徽率.

    到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確定圓周率準確到7位小數的人.祖沖之又提出了用兩個分數表示π的近似值.即22 7及355 113,分別稱為π的約率和密度.

    在祖沖之發現密率一千多年後,歐洲的安託尼茲(16世紀~17世紀)才重新發現了這個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質量很大、半徑很小的球體高速旋轉會有什麼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