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奔說史

    當然有,而且很多,最有名,最為耳熟能詳的就是在大都死節的文天祥,在崖山蹈海的陸秀夫、在泰州死節的李庭芝。

    其中,文天祥是觀文殿學士、右丞相,陸秀夫是南宋左丞相,李庭芝是兩淮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揚州。

    自古以來,沒有不亡之國,每一次朝代興衰更替之際,既有無數人迫不及待投降新朝,出賣舊主,但也總有一批忠臣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死節盡忠為後人讚歎。

    1276年,南宋滅亡之際,同樣也不例外,既有覥顏投敵的狀元宰相留夢炎,獻出安慶的逃跑將軍范文虎,據統計,元軍進攻南宋的過程中,有名有姓投降的南宋高階將領數字高達145人,幾乎是歷代之最,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不過,南宋滅亡的時候,也有如前所說的大批死節盡忠的文臣武將。

    一、默默無聞殉節死難的官員

    比如,兵部尚書呂師燮投降時,寓居於江州的知壽昌軍胡夢麟無法阻止,被迫自殺殉國;范文虎投降後,通判夏椅服藥自殺;

    池州都統制張林獻城降元,通判趙卯發撕破衣服在上面寫下絕命詩一首寄給弟弟:城池不高深,無財又無兵;唯有死報國,來生作弟兄。

    趙卯發對妻子雍氏說,“城池將要失守,我有守土之責,你趕緊逃命去吧”,雍氏回答說,“夫君你要當忠臣,我難道不能當忠臣妻子嗎?”

    城破之日,趙卯發又在牆上題詩:國不可負,城難以降;夫婦俱死,節義成雙。

    隨後,夫妻二人一起自縊殉國。

    元軍進攻湖北沙市時,監鎮司馬夢求(司馬光的七世孫)穿著朝服向臨安方向拜伏後自縊殉國。

    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二、與城池共存亡的守土大臣

    元軍攻破常州後,伯顏憤恨城內軍民的長期抵抗,下令屠城,常州軍民被殺幾盡,全城只有7人因為趴在橋下而倖免於難。

    其中就包括釣魚城守將王堅的兒子王安節。

    多年以後,元軍統帥伯顏還感慨常州是“紙城鐵人”。

    元軍攻破潭州(長沙)時,寄居潭州的知衡州尹谷在自家院內為兩個兒子行冠禮,有人奇怪地問他說:“現在都是什麼時候了,你還行此迂闊之事?”

    尹谷一本正色地回答道:“正欲吾兒著華夏衣冠見先人於地下耳!”

    行畢冠禮後,尹谷莊重地穿上朝服,望著臨安宮闕皇帝所在的方向揖拜,然後命人在房屋周圍堆滿柴薪,舉家自焚。

    潭州城破以後,很多老百姓舉家自盡,城裡的井中填滿死屍,在樹林上吊的人兩兩相望。

    其中,就包括以3000人堅守潭州三個月,給元軍造成重大傷亡的知潭州兼湖南安撫李芾全家。

    三、死節殉難的宗室

    除了大臣,宗室也有殉難。

    1277年,宋宗室趙孟枀在紹興密謀舉兵抗元,不小心走漏了訊息,被擒送臨安,漢奸范文虎質問他為何要謀逆,趙孟枀罵道:“賊臣負國厚恩,共危社稷。我是大宋宗室,欲一刷宗廟之恥。你說誰才是謀逆呢?”范文虎氣急敗壞,下令將趙孟枀推出問斬。趙孟枀途經宋太廟時,停下腳步大聲呼喊道:“太祖太宗之靈,何以使孟枀至此!”

    杭州百姓皆為之落淚。

    南宋末年,殉節死難的高潮是崖山,《宋史》記載:

    1279年,崖山,宋史記載:皇帝蹈海殉國後,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以後,浮屍出於海者十餘萬人。

    四年以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義,終年48歲。

  • 2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子淵之前也非常感興趣,為此還查閱了不少史料。客觀地說,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日子,有許多人了活命或者一己私利選擇投降,卻有更多人悲壯殉國,比如在崖山海戰之後,十萬軍民紛紛蹈海。在南宋滅亡前後,許多大臣為其殉節,比如著名的文天祥,以及不太著名卻一直為後世所紀念的張鎮孫。

    ▲古代科舉場景繪畫

    張鎮孫,子鼎卿,南宋末年重臣,自幼聰穎、勤於苦讀,還未弱冠便以優異成績考中童子試,但由於家境貧寒、生計難著,他始終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舉之中,直到37歲他才考中進士,而且一考就是天下士子夢寐以求的一甲狀元。遺憾的是,張鎮孫中狀元時已是宋度宗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此時南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外有虎視眈眈的蒙元大軍,內有四處起義造反的流民,朝堂更是被奸相賈似道所把持。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張鎮孫考中狀元后,本可按月領取朝廷發放的俸祿,但念及國事凋敝,他每次只取一點,以供家用便可,其餘全數捐給國家。當朝宰相賈似道得知此事後,便想拉攏這個新科狀元郎為己所用,還說:“子乃似道所擢也,省試當狀元,惜相遇晚耳。”面對奸相的殷勤拉攏,張鎮孫始終不為所動,並嚴詞怒斥之。見張鎮孫如此不識趣,手握大權的賈似道便將其一貶再貶,直至貶到浙江婺州通判這一六品閒職。

    呂文煥投降蒙元后,蒙古大軍在他的帶領下攻入浙江,雖身為一州通判,但張鎮孫無權無兵,面對入侵的蒙元大軍毫無辦法,只能隨浙江難民南逃。念及廣東家中還有年邁父母,他隨即向宋廷上疏辭官,以求回家侍奉雙親。但朝中卻有人以此為由誣告他“聞兵逃遁”,宋度宗趙禥不久便將他罷官。

    ▲宋度宗趙禥畫像

    宋端宗趙昰即位後,南宋小朝廷從福建遷至廣東,為抵禦蒙元南侵,宋廷決定啟用剛直不阿的張鎮孫。張鎮孫出山後,被任命為龍圖閣侍制、廣東制置使兼略安撫使,全權負責廣東軍務。上任後,張鎮孫大力整軍備戰,數次擊敗南下的蒙軍,甚至光復已經淪陷了數月之久的廣州城,這無疑是對南宋軍民的巨大鼓舞。隨後,蒙元大軍因糧草不濟而撤軍,休整半年後再次來犯,張鎮孫聞訊立馬率軍迎敵,“珠江一役”中雙方死傷慘重,奈何蒙軍人多勢眾,張鎮孫只能退守廣州。

    ▲蒙古軍隊劇照

    張鎮孫本想就此帶領廣州軍民死守殉國,然而在得到蒙古人不屠城的保證後,張鎮孫思慮再三,最後不惜冒著全天下罵名開城投降。見廣州城數萬百姓存活下來,張鎮孫便動身隨蒙軍北上大都,倘若他真心投降蒙元,此後可在元帝忽必烈之下為臣,富貴一生自然不是問題,然而他投降蒙元為的只是廣州軍民安全,行至大庾嶺後,性情剛烈、不甘受辱的張鎮孫趁守卒不備,於紅梅花叢中自殺殉國。

    ▲廣州狀元坊張鎮孫雕像

    得知其死節事蹟後,南宋流亡朝廷將其定為死難大臣,對其子孫親眷大加封賞,文天祥得知後極為悲憤,揮淚賦詩悼念良久。為感激張鎮孫,廣州百姓在城中為他修建了廟宇祠堂,並將它居住地命名為“狀元坊”,後世廣州教育中心便在此地。張鎮孫死後,遺體被人尋回,安葬於廣州北永泰裡(今三元里),號稱“狀元墓”,不幸在清兵在圍攻廣州時被毀。如今人們只能在熹湧陳家祠與張家祠等地,尋找到有關張鎮孫的些許蹤跡。

    參考資料:

    《廣州通志》《宋史·瀛國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地怎麼施肥?施肥多了農作物不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