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每一個封建王朝在建立伊始,皇帝們都知道這份“幸福”來之不易,特別的珍惜和愛護。他們也都直到“如果不給百姓好日子過,百姓們也會不給他們好日子過”。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就有很清醒的覺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是百姓,水裡的船就是他自己。李世民歷經隋唐兩代,自然清楚隋朝是怎麼垮掉的。因此他會“以史為鏡”,儘量去修正和改變前朝那些不好的地方,讓自己掌握的政權儘量的四夷賓服、國泰民安。

    但是這裡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建立朝代的君主是種樹的,後來繼位的基本就屬於“吃現成的”了。他們從小錦衣玉食,能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大多沒吃過苦,不懂得創業的艱辛,也就不會珍惜這到手的一切。

    皇帝家和開公司也差不多,都存在“富不過三代”的現象。除了幾位自身覺悟高的,大多是一代不如一代。觀歷史各朝莫不如此。比如秦始皇家,好幾代人創下的基業,被胡亥幾年就敗光了。

    當然了,朝代更迭的規律,放在如今眾人都能清醒瞭解,但在古時就非常高端了,這是由歷史侷限性決定的。何為歷史侷限性?就是不同的時代,所處世界對於人們(包括皇帝)思想、思維方式形成的影響。比如現在人能坐在飛機到處飛,這事在古代就誰都想不到,他們頂多會在椅子上綁幾個大火箭。

    今人的規律也是一代代人付出代價總結而來,帝王們接觸不到這些思想、規律,他們當然也想不到自己的王朝會有終結的一天。

    帝王們最期盼的,只是煉丹成仙,能做萬世之君。頭腦清醒些的皇帝,倒是不煉丹,能做的只是給後代們留下一個強大的國家。

  • 2 # 紫園道人修仙記

    紫園道人曰: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想亡,都想江山永固。但是都不約而同地、情不自禁地、不由自主地走向滅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一個王朝建立久了,自然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而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取向往往與王朝的利益取向完全相反,事實上既得利益集團就是王朝的掘墓人。

    由於人性的貪婪使然,再加上執政資源,常常使既得利益集團在掘取更大的權力用於搜刮民脂民膏這方面,幾乎發揮到了極致!當殘酷的奴役、壓迫和剝削把老百姓逼到了絕路的時侯,就是老百姓以大革命改朝換代的時間點到了。

    正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當一個王朝階級固化,民不聊生的時候,這個王朝就是覆滅在即。到了覆滅在即的時候,相信有的肉食者還是能夠感知到這種驚濤駭浪的來臨的,他們中有得也在極力挽救之,但是在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面前,這種力量是渺小的,根本就不可能力挽狂瀾。

  • 3 # 林子說歷史

    我們古代的歷史之中封建王朝有幾十個,皇帝數量更是多不勝數。但總的來說這些皇帝對於本朝的滅亡與否,有三種看法:千秋萬代、昏主則亡、不知所謂。

    首先說千秋萬代。古代的封建王朝,有這麼一類特別迷信的皇帝,認為王朝可以永世長存、千秋萬代。

    這種思想今天的我們看感覺很好笑,但在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比如秦朝的秦始皇便是其中的典型,認為可以傳千世萬世的大秦,僅二世便亡了。

    其次在說昏主則亡。古代的皇帝對於這個觀點,是認同最多的。

    這個主要是史書的影響,因為我們古代一直都有史官這個職業,這些作者們講王朝滅亡時,習慣性的會找很多亡國之君的昏庸的之處。

    比如秦、漢、隋、唐等朝都是如此。

    最後說不知所謂。持這種觀點的皇帝,是極個別的存在。

    你若問他們滅亡的事,他們不是不知道王朝會不會滅亡,而是若不問的話,他們根本就不會去想王朝會不會滅亡。

    比如五代十國前蜀皇帝王衍便是如此。

    綜上所述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對自己王朝的滅亡與否有三種看法:千秋萬代、昏主則亡、不知所謂。

  • 4 # 中學地理楊老師

    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是否知道自己的王朝會有終結的那一天,應該說早期的秦漢王朝,估計多數帝王都堅信只要自己認真努力,子孫勤勉愛民,就能一直將祖宗的基業不斷的傳承下去。諸如奮六世之餘烈的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後正式稱始皇帝,他不僅幻想著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傳承,也一度試圖尋求長生不老,能親自永遠執政下去。然而秦始皇最終沒能長生不老,他一手建立起來的秦王朝在他離世之後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秦朝的繼承者劉邦吸取了秦朝兩世而亡的教訓,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他親自除掉了多數異姓王,同時分封了眾多子孫和親戚,希望這些諸侯國能夠輔助中央維持漢王朝的統治。白馬盟誓,號召天下子民一起擊殺那些非劉姓而稱王的人,也試圖建立一個能一直傳承的王朝。劉邦的子孫們為了延續漢家的天下,不斷的努力,使漢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興盛的朝代之一,不過大漢王朝在傳承了400餘年之後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在漢王朝滅亡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不斷更替,最終由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北周的繼承者隋朝終結了四百餘年的分裂狀態,這猶如秦朝一統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亂一般,功績是永載史冊的。隋文帝的勵精圖治讓開皇年間的中國再次富強,經濟繁榮絲毫不輸給後來的唐朝,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的聯絡,科舉制的創立讓天下仕子蓬勃向上,各個自信無比,爭當時代的主人翁。然而隋王朝也是兩世而亡,政權過渡到了他的親戚唐王朝手中。

    到了唐朝時,統治者基本上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古沒有不亡之國的道理,後來的各個王朝,除了個別極其昏庸的帝王之外,多數統治者或許嘴上不會承認,但是心裡清楚得很,自己的王朝終會有滅亡的一天。因為封建政治制度存在諸多弊端,使得國家很難消除分裂的威脅,因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使得社會矛盾無法徹底根除,造成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封建制度的確立讓中國較早的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也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此後無論政權如何更替,中國都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繁榮,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然而封建政治制度的各種弊端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政權的發展,皇權與相權的不斷爭鬥,外戚與宦官的爭鬥,地方與中央的爭鬥,讓各個朝代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卻始終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而土地私有制度讓每個朝代發展到一定階段,貧富差異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而隨著人口的激增與貧富差異的不斷加大,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避免的出現統治危機。到了朝代的後期,種種問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積重難返之時,再多的努力,再勤勉的帝王或許都無法挽救他的王朝走向衰亡。

    上下五千年,無論是“短命”的秦與隋,還是“長壽”的漢與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實在太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研究歷朝歷代的興衰,正是要警示後人,一個政權要想穩定與長久,必須盡全力做好三件大事——吏治清廉,國家穩定,社會公平。只有官員清廉,政治才能清明,只有國家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在保障效率的基礎上,更要兼顧最基本的公平,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小康生活,老百姓才會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中華民族正在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一個正在復興中的時代更應該認真總結,反思歷史上那些曾經輝煌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有哪些著名影視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