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小史大
-
2 # 領導浪漫
漢朝雖然實行的是秦朝的郡縣制,但還是封了22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他們的封地不斷擴大,勢力逐漸強大,如景帝時期的齊國就有70多座城。他們逐漸不受朝廷的約束,成了割據一方的獨立王國。
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對漢景帝說:“吳王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取鹽,招兵買馬,動機不純。不如趁早削減諸侯國的封地。”漢景帝說:“削地只怕會引起他們造反。”晁錯說:“削地會反,不削地也會反。現在造反,禍患小;將來再反,禍患大。”
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意見,找藉口,下詔削減了諸侯的部分封地。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7個諸侯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叛軍聲勢浩大,朝廷中妒忌晁錯的人乘機說,七國發兵都是晁錯引起的,殺了晁錯,七國就會退兵。接著,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殺頭。
以當時的情況,晁錯可以說必死無疑了。景帝殺晁錯的主要原因就是戳破七王之亂“誅晁錯、清君側”的造反藉口。他自己根本就知道即使殺了晁錯七國也不會退兵,他依然殺了晁錯,只是點明七國之亂就是是謀反,而不是所謂的除奸。
漢景帝雖然憐惜晁錯的才能,但也不得不讓他替自己背上一口大黑鍋。七國之亂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削藩,這個政策雖然是晁錯提出來的,但漢景帝才是這項政策的最終受益者,也是他一手推動了這項政策的實施,他才是引起七國之亂的最大黑手。
-
3 # 兵卒在江湖
以當時的情況,晁錯可以說必死無疑了。
漢朝政治特點外戚權勢太大,從高皇帝劉邦開始就埋下了這樣的種子。顯示呂氏當權,呂后在時,呂氏一門權勢達到頂峰,漢惠帝劉盈本來可能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但被這樣強勢的老媽當道,無權無勢,只能整日泡在女人堆裡等死。漢朝第一個外戚勢力,呂氏。
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盜虎符剷除諸呂,扶代王劉恆上位,是為漢文帝。漢文帝母親薄氏一門也因此旺盛,此後文帝太子劉啟的太子妃也是未來皇后,也是薄氏。薄太后在時候,薄氏這以外戚勢力達到了頂峰。文帝駕崩後,薄太皇太后在,即使劉啟的薄皇后不會生育也沒人敢拿她下來,不過史書記載薄皇后這個人還是相當不錯的。
漢景帝時,薄太皇太后駕崩。他媽竇太后起來了,竇氏一門一直在竇太后死之前都時頂峰時期。這時候也到了晁錯這個時間段了。
然後說七國之亂,吳楚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北總共7個,其中主力還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劉濞是劉邦哥的兒子,那是他親侄子,這貨年輕時候也能征善戰。封吳王之後,吳國有鹽鐵銅山,吳國是富可敵國,文皇帝在位時候,典型的農民皇帝,中國歷史上最摳的皇帝了吧,連竇皇后的衣服都不讓穿長的。不過漢朝當時確實窮。
再說晁錯,是文帝時期的太子太傅,劉啟即位不久便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啊,景帝對晁錯又是言聽計從,有什麼事兒必先問晁錯。竇太后雖然是個瞎子,早特麼對晁錯有意見了,再加上竇太后一直想立梁王劉武為皇太弟,劉啟身體不好,肺結核,當時是不治之症,活不長的。晁錯在,竇太后這裡話就不好說,雖說竇氏勢力很大,但竇太后畢竟不想做呂后,天下還是皇帝說了算。
再說群臣,三公九卿,三公其他兩個是丞相先是申屠嘉後是陶青,都和晁錯不合前者甚至還參過晁錯,另一個三公是太尉周亞夫了,絳侯周勃之子,跟晁錯也沒啥關係,九卿之首也是竇太后親侄子,竇彭祖。再加上早早和竇嬰的關係鬧崩,倆人徹底成為政敵,而竇嬰甚至有小孟嘗的說法,門下食客上千。晁錯早早就給自己孤立了,內無幫手,外無外援,只能依靠皇帝,而漢朝的皇帝權利不是明清時期,左右制肘,外戚和群臣都施壓時候,皇帝會為了一個晁錯把兩邊都置之不顧嗎?
最後說說這個削藩策吧。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早在削藩策出來之前,竇嬰就曾阻止晁錯,因為竇嬰覺得諸侯雖然尾大不掉,但是不會逼他們也不會造反的,民心向漢,諸侯不是傻子,換句話說,漢朝不是氣數已盡的時候,這時候造反太難成功。秦朝時候嚴刑峻法,加上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漢初輕徭薄賦的無為而治正合天道,得人心,完全可以慢慢消化掉諸侯,而不是用極端得措施來施行。但晁錯覺得要解決就要從根上解決,而且匈奴常年犯邊,如果對諸侯置之不理,萬一過幾年勢力繼續大了,中央控制不了了呢?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並不是長遠之計,到時候內憂外患,皇帝就完蛋了。兩方都有道理,就看皇帝聽誰了。
晁錯犯的最後一個錯誤,是削藩策出來之後,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長安。這就事兒大了,且不說景帝咋想,群臣怎麼說,萬一景帝出征了,晁錯關了函谷關自己稱王了咋辦?當時吳楚已漸漸對梁國形成合圍之勢,睢陽一破關東就沒了。就剩個竇嬰和欒布的洛陽了。
這時候景帝和竇太后商議後,啟用竇嬰,竇嬰又推薦了欒布和袁盎,袁盎上來就說讓景帝斬了晁錯。而吳楚叛軍口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到了這時候,晁錯已經無力迴天了。沒有人會幫他,外戚竇太后一家子早想晁錯死了好,要不皇帝都不聽媽的了。景帝也不是個昏庸皇帝,這些自然看的明白,不殺不行了。
如果不殺晁錯,當時朝中爭議聲音不斷,容易內訌。而梁王那邊就不希望晁錯死嗎?當然希望了,晁錯死了太后立梁王為儲的想法就沒有幾個人可以阻止了,梁王既得利益,徹徹底底和皇帝綁在一條船上了。群臣再無爭議,叛軍也沒有了理由,民心也更向漢了,老百姓不會想那麼多,又打仗了,號稱是殺晁錯,老百姓們最簡單想法就是殺了晁錯就不用打仗了,後來殺了晁錯還沒停,這不是叛軍食言了,是不是更向著皇帝了?
景帝殺晁錯,是不得已的行為,意在安定老百姓,群臣,將軍,梁王的心。也讓叛軍失去借口,讓天下人都知道,這劉濞是造反不是勤王。但晁錯不乏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毒蛇齧指,壯士斷腕,為天下者不顧身家。
如果景帝死活不殺晁錯,七國之亂應該仍然會被評定。但可能會傷筋動骨,畢竟北方還有一個史上最強大的匈奴在窺視,一點漢朝和諸侯陷入僵持,匈奴必然趁機南下,諸侯大多數都在南方,河套河西走廊都在匈奴手裡,隨便南下一下都烽火甘泉宮了,不能速戰速決,弄不好,匈奴都滅漢了。靖康之恥可能提前幾千年上演。
歷史總是優勝劣汰,沒有那麼多如果,晁錯才能太高了,其他方面必然又缺陷,就想曹操兒子太聰明瞭,早早病死了,一個人有些方面太傑出了,容易遭天妒,這種天妒可能是人為,也可能是天為之。
回覆列表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號稱“智囊”。 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
而在漢初,皇帝將各大邊遠的領土分割給他們的兒子,晁錯提出的削弱諸侯土地,無疑是在諸葛的臉上跳舞,而且其削弱的方式太過直接,參考漢武帝時候削弱諸葛領土的辦法來說,這種方法太過愚蠢。這也導致諸葛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