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煙雨醉逍遙
不止三國吧?像什麼隋唐傳,薛家將,楊家將,精忠說岳,水滸傳什麼的都不採用這種模式嗎?三國演義之所以是演義,就允許有虛構成分,事實上關二爺什麼時候單槍匹馬衝上戰場取對方主帥首級,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別說在三國,就算是在中國歷史上也很罕見。
主將單挑在中國的確是有的,先秦時代謂之致師,挑戰也。
《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鄭玄注:“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
《春秋.左傳.魯宣公十二年》: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結草銜環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成語,其中的結草就與武將單挑有關,秦恆公伐晉,在晉地輔氏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廝殺在一起,主將互毆這就是說單挑了,魏顆本不敵大力士杜回,但有一位魏顆曾經幫助過的老人把草打結在一起,致使杜回站立不穩,被魏顆所殺,秦軍隨之大敗。
在很多外國電影裡都有很多騎士決鬥的情形,日本也有,包括相撲其實就是在決鬥,然而為什麼中國的武將決鬥大多存在於先秦呢?
這是因為中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中國古代人口遠超歐洲,如果歐洲或者日本也採用中國的作戰方式,根本經不起這樣的人口消耗。
而先秦時代,與歐洲的情況很像,最初打仗的事是不允許普通民眾參與的,都是貴族的事,歐洲一直如此,因為實行采邑制度,很可能出現一名公爵,直屬他的作戰部隊僅僅只有上百或者幾十個騎士,如果有幾千騎士,那就可以與大國抗衡了,指揮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考慮到儲存實力問題,大家還是找兩個人決鬥,以避免雙方都出現重大的損失,別讓別人漁翁得利。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屁合戰,也是因為人口問題不得已而為之,這種決鬥方式,除了味道大一點之外,兩村之間的人民都覺得非常和諧。
然而中國作戰就完全不一樣了,動輒上萬,甚至幾十萬的軍隊規模,主將的作用是統領全軍,指揮作戰,而不是來單挑的,試想,幾十萬人站在兩邊,觀看兩軍主將在兩軍之間空地上pk,打完兩邊人馬各回各家,我覺得這也太滑稽了吧?估計站在後面的都看不到將軍英姿颯爽的身影。
所以諸多演繹類小說所描述的主將對決,在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是在極個別環境裡才有可能出現,然而包括我在內也喜歡聽評書,也喜歡聽主將對決,雖然我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絲毫不影響我的興趣,因為我希望那是真的。
-
3 # 有趣de靈魂萬里挑yi
說道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正如題所說真的是很常見,但實際上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為了吸引讀者,或者為了描寫突出某個武將的武力強大而誇大其詞的。比方說敵我雙方人數不多,恰好在某個地方相互遇到了,雙方擺好佇列,主將驅馬上前,先自報家門,互相恐嚇一番(說出吾名,嚇汝一跳!我乃是零陵上將軍刑道榮!-_-||)恐嚇不成怎麼辦?那就開幹唄,然後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5...-_-||,結果要麼這個被刺死,要麼那個被砍了頭。主將陣亡的一方勢必會士氣大落,本來人數就不多,自家老大又被幹掉,怎麼辦?要麼投降,要麼跑路唄。這樣不僅打贏了仗,還成就了勝方武將的威名,還沒多大損失,簡直美滋滋啊。像是關羽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三英戰呂布,無不彰顯武將的強大。
在歷史上武將單挑是有的,只不過很少見,畢竟主將對於軍隊的意義太重要,哪能隨隨便便就跟人家單挑。
說起古代的戰爭體系雖說不比現代,但也絕不容易。我們知道,古代行軍打仗打的可不僅僅是人數,更要考慮地形地勢、武器裝備、物資供應等等諸多因素。尤其是大規模戰役,打的可不僅僅是兵力多少、物資消耗,軍事謀略也相當重要。若是僅僅靠武將單挑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那樣古代的戰爭可就簡單多了。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的武將單挑多少帶有誇大、虛構的成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只要大家看的高興就好。
-
4 # 武松醉打醬油
書上得來終覺淺啊!現在的教科書都有人說假了,何況演義小說呢!
陣前鬥將,我是這樣理解的。就說三國吧!那時候計程車兵根本就是農夫,訓練程度有限,全憑將官約束。那些當大將也都知道領的是些什麼人,只好自己上了,自己敗了手下自然就跑了。
並且,我自己也有一個疑問,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假如這八十三萬人每人拿一把刀,每把刀重五斤,曹操有那麼多鐵麼?回家問問身邊的老人,現在用的鐵鍁,解放前還是木頭的呢!
-
5 # 白馬雲霆
單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振奮全軍士氣的作用,而對於武將而言,單挑也是一種提升自己名望的一種手段。所謂擒賊先擒王,如果能一擊擊殺敵方主講,等同於讓敵方失去了主心骨(指揮官)。這也是一種戰術。
-
6 # 把書讀薄
單挑或許有,但應只是個別。
平話,是不大靠譜的。說書人,怎麼吸引人怎麼來。
如果僅靠單挑就能打贏戰爭,那麼,劉備早就收復天下了。為何?他有關公趙雲張飛,這幾個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是沒有對手的,頂多遇到個能打個平手的。有這三員猛將不就能平定中原了。
此外,還有諸葛亮的智謀,有劉備的仁德,怎麼還至於到處逃亡呢?
史學家呂思勉就認為,《三國演義》式的戰事是不能當歷史講的,因為那根本就是文學,而不是歷史。
呂思勉說:充滿了離奇變幻的情節,使人聽了拍案驚奇,這是文學的趣味,但意義實在是淺薄的。因為文學是刺激感情的東西,要求感情滿足,其勢不能使人多用心。所以演義一類的書,所說的軍謀和外交手段等,看似離奇變幻,神出鬼沒,要是我們真肯用心,憑著事理想一想,就知道他所說的話,都極幼稚,只好騙小孩子罷了。
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寫道:平話中敘述兩軍爭戰,大都是將對將廝殺,而兵對兵相廝殺似乎無甚關係。這固然不是事實。然將對將相廝殺,而其餘的兵士看著不動,前代亦偶有其事。不過不像平話中所說,以此為決定勝負的要件罷了。像《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說李傕、郭汜攻長安時,郭汜在城北,呂布開門迎敵,對郭汜說:“咱倆可約退兵馬,一決勝負。”郭汜聽了他的話,被呂布用矛刺傷。郭汜的從兵,前來解救。二人乃各自退去。就是一個將對將決鬥的例子。這大約是古代戰爭規模很小時,所遺留下來的打法。
稍微動腦袋想一想,有些描寫實在是太幼稚了。主將單挑,雙方小兵們都在當觀眾,甚至還有叫好喝彩的,主將一敗,全軍都跟著潰敗,這實在是太幼稚了,戰爭如果如此簡單,哪裡還用得著那麼多場戰爭那麼多廝殺呢?
看看愷撒寫的《高盧戰爭回憶錄》《羅馬內戰回憶錄》,還有《古典世界的戰爭》一書,它們關於戰爭的描述,還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最近讀三國演義,發現無論是攻城戰還是遭遇戰,只要主將陣死,那必然就註定了失敗,哪怕是己方兵力數倍於對方,也都會不打就潰退。比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都只是殺了五城的主帥。當時關羽就帶著不多的隨從和兩位嫂夫人,對方就算折了主帥,以一城之兵要想拿下關羽還是可以做到的吧?
回覆列表
那是無聊文人對戰爭的臆想。
真如此,曹操早就被呂布殺光了。
冷兵器作戰,兩軍對陣打的是騎兵,錢糧,裝備,物資,拼的是士氣,統帥的指揮能力,軍官的臨場反應。甚至有一部分運氣,當然,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在無聊文人筆下,周瑜魯肅陸遜都是儒將(沒好意思說後來才讀書的呂蒙也是儒將),關羽這樣的逃犯也是手不釋卷,夜讀春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