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凡人生258702470

    探討問題不要感情色彩。本題明人一眼就看出題主想說什麼,但自己又不敢說,轉圈子。在啟功沒說這句話之前,古人就是這樣做的。鍾繇、王羲之的字就是如此。唐小楷靈飛經表現的淋漓盡致。其實,你們想誹謗的歐楷,也是這樣做的,只是歐楷的嚴謹被寫醜書的人曲解了。元代趙孟頫更如啟功所說。現代寫醜書的人對古人的話斷章取義,死人不能反駁。在鍾繇、二王等人的書法理論中 ,找不到寫醜書的理論依據,所以,就找王鐸、傅山、康有為等人的說法,甚至斷章取義,似乎找到了理論依據。如果那些死去的書法先哲們還活著的話,一定會說:孽種啊!

  • 2 # 瞬觀瞬觀

    謝謝邀請。

    楷書如行 ,行書如楷。其核心即是:筆劃‘’顧盼‘’有態。‘’顧盼‘’二字,是堅凈翁點出的。

    ‘’顧盼‘’二字所成書字之效,換言之,即是以何標準判攝用筆與結字,其皆‘’到位‘’和‘’到味‘’了呢?曰:書字貴能得‘’勢‘’與‘’立‘’。‘’勢‘’與‘’立‘’二字,亦是堅凈翁點出的。

    ‘’勢‘’與‘’立‘’二字,又作何解呢?‘’勢‘’者,翁有言曰:結字如懸崖置屋牢。‘’立‘’者,翁有言曰:行筆如亂水通人過。

    翁有妙喻,以青蛙捕食(捉死蟲置蛙前,其不顧且不以取食)趣解不寫死字書活字。下走引申作趣解:飛蟲掠過,青蛙弾廣長舌動態中精準捕獲,可喻書字‘’到位‘’;青蛙卷縮活舌適意將捕獲的飛蟲入口吞腹,可喻書字‘’到味‘’;青蛙獵食的過程,可喻書字‘’顧盼‘’有態。結字,翁有黃金分割律在書法上的理論創覺;用筆,翁有‘’半生師筆不師刀‘’的感慨。

    以上諸概念,可以從堅凈翁遺世法書中,無量墨蹟裡,一一名實較量,得勝義旨趣。

    下走興趣未盡,進一步從藝術根性來說,書法不論楷書行書草書等等,其法理的究竟本乎觀唸的轉化。莫只作思辯的邏輯思維,當勇猛精進直覺的等覺妙觀。佛陀緣起律和老子反動返成律,華夏藝術之母。燻脩佛法道法,藝術家的慧命。

    下走是瞎蛤蟆,鼓空腹而歌。祝各位書法同好國慶快樂!

  • 3 # zbz63

    啟先生說的在理,不過古人早就在唐代就把“真”與“草”的關係說明白了。

    所以,“二田”的楷書只是“刻板字”,談不上“書法藝術”。

  • 4 # 翰墨書道

    是的。不過知道這句話,的確不等於就能夠真正理解是什麼意思。透過一定時間的臨摹實踐,不難發現的確如此。如果寫楷書用筆如楷,寫行書用筆如行的結果如何呢?其結構是楷書字會僵化到幾乎不可觀,行書會失去行書的法度,也就是節奏不清,線條含渾,就像沒有練過毛筆字人塗抹的一般,還有就是感覺就像是敷衍了事的草率書寫一樣,看不到行的法度,和線條質量。

    實際上說行書用筆如楷,主要還是要象寫楷書那樣 ,筆筆不苟,一點一畫用筆都要象楷書用筆那樣力要送到位。一點一畫都不能草率而為之。寫楷書同樣,在保持楷書法度嚴謹性的同時,要使得整個字氣韻生動,就必須在用筆節奏上注意要有行書的筆意,這樣才能把字寫活。

    就像這樣的字,就是以行書的筆法和筆意寫的行書,明顯缺少楷書的筆意,所以作品的線條形質不高,甚至部分形態或者說字形符號用筆都不完整,如之字,我們看看那些比較優秀的行書“之”字的面目是什麼樣的。 線條堅實,筆筆不苟,起筆行筆收筆交代的清清楚楚 ,包括行筆過程線條的變化同樣如此。

  • 5 # 三悟軒

    啟功老先生此言一語中的!

    楷書書寫容易形成呆板、僵化的不足,實際上就是缺少動感,現在很多楷書學習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般不願意涉足唐楷,更多的去學習魏碑之類的。讓楷書富於動感也是眾多學習者追求的目標。

    與之相對而言的是行書,要求行書有楷意實則是為去其浮躁,多一些端莊,當然這個是建立在較深楷書基礎上的功力要求。

    個人認為“楷如行、行如楷”不應刻意去寫,而是先以一種字型為主,透過臨摹不同風格的字帖,諸如漢隸、魏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加入不同的風格和書寫特點。

    現在也有較多主動創新者,為追求所謂的“展廳效果”,刻意的寫巨幅榜書,點畫狼藉卻又自詡為創新,亦或放大區域性特點、頻繁應用,雖然是避免了所謂的館閣僵化,但實際上是走入了另一個誤區,書法藝術應該是“雅俗共賞”,而不是少數人的“孤芳自賞”。

  • 6 # 狂喜淡墨a

    啟功說,楷書如行,行書如楷,如何理解?

    楷字因嚴謹有失活潑,行書書寫爛漫有失規整。故,寫楷書力究寫出生動,行書不可野氣。

    在書寫過程,體驗晉楷書,要比唐楷具有情性。唐楷中,顏真卿楷書比較有生動形象,天真爛漫,且中規合度。

    趙體楷書,也乃靈動。

    現在書寫行書,習氣多,習熟一般很難出妙,習為常,熟則滑。因此成就行書爛漫,兼有穩健的字型其中,顯得溫雅灑脫。

    都知道臨摹別人楷書貌,總有窠臼的痕跡,而自己的筆意楷書,雖有稚嫩,而具天真寓墨。

    自然的東西,才是藝術的根本。造作的模式,僅僅成形狀而無靈性。

    理解啟功的辯證思維,事物兩方面,將有機結合,嚴肅中有活潑,爛漫中有穩健,欹正相間。動與靜相互依存。視為度。

  • 7 # 行書一點通

    看到這題目,感慨很多——

    以前上學練過楷書,雖不深入,也不繫統,但若說是楷體得啟蒙,倒也綽綽有餘,可能是個人偏好,後來更喜歡行書。

    再然後,前段時間心血來潮寫一下楷書,如下,小影片中的截圖:

    問題來了,很多朋友說了,沒見過這樣的楷書,說這是行楷!

    搞得我也很無語,上學時,一筆一畫寫的多穩。然而,多年不寫楷書,再練了行書後寫楷書,怎麼是這個味道?

    有的朋友說是行楷

    其實讓我說,所謂的“行楷”,若無牽絲、結構上無異化,僅僅有筆畫上的顧盼之姿,實質還是楷書!

    這也是趙孟頫的字像是行楷,卻依然是楷書四大家的道理,楷書的風格,不應該都是法度森嚴的,也可以如啟功所說“楷書如行”的!

    至於――“行書如楷”,也就是作為行書結構要像楷書一樣穩,但線條要靈活,不然就不是行書了!

    結構不穩,字必然走形;線條不活,字易呆滯,且缺少實用性。

    所謂的“先求規範,再求自然”,就是這個道理――結構規範,就是穩!線條靈動,字就自然。

  • 8 # 王乃棟說書畫

    楷書如行,行書如楷,無非是說把楷書寫生動一點,把行書寫得紮實一點。

    元代趙孟頫寫的楷書,筆鋒出入處常留一點細微的牽絲,這就是楷書如行。

    王羲之《蘭亭序》把行書的筆畫寫得很挺拔,這就是行書如楷。

    有些人常將簡單的話和意思說複雜些,說巧妙點,以顯示深奧和高明,所以千年以來書法名辭越來越多,越來越深,本來無可厚非,只苦了那些體驗的後學眾生。所以民間有俗語說:假傳萬卷書,真傳幾句話。還是直白確切的辭句為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一說你一生中最難忘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