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認識儒學、儒家和儒教的虛偽性?
6
回覆列表
  • 1 # 東海農夫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根基。

    “中庸”是陰陽之道、即黃老之學的核心。

    道家沒有單獨把“中庸”列出來,反而是“述聖”孔伋(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總結孔子由老子處汲取的、已漸具雛形的中庸思想,並進一步吸收陰陽學說的精髓,為後人留下了《中庸》一書。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不僅不排斥他派文化,恰恰相反,而是採取了吸取眾家之長的積極態度。

    這也是儒家後世弟子始終遵循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治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正因此,儒家思想才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一家獨大的傳統文化學派。

    並從誕生之日起,就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在始終貫穿其中的同時,甚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走向。

    由此可知,任何學派或思想想要發揚光大,想要傳承下去,是絕不能故步自封的。

  • 2 # 東國朝聖者

    當然喜歡,你看看明朝末年就知道了。明末那些個傳教士,傳過來的科技,在朝廷裡結交的十大夫,都是極為開放包容的態度。

    當然,包容歸包容,並不是說儒家就不要了。仍然和現在大多數國家一樣。儒家仍然占主導地位。同時你傳過來的文化如果是打打殺殺的不善的文化。儒家的仁,基督教的仁慈等文化也能提供充分的抵禦之力。

    明朝時代引進的弗郎機,火藥,等東西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徐光啟等人和老外走的非常近。事實上那個時候的明朝在人文科技領域也是和歐美互有優劣的。幾個進來的傳教士對明朝讚不絕口

    所以封不封閉,和儒家沒有一點關係

  • 3 # 長風浩蕩

    呃,好熟悉的味道。

    我也不知道儒家是否糾結過“接受其它思想”的問題,因為儒家根本不知道“思想”還分教派。儒家崇尚的是聞過則喜,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家就沒有認為有“其它思想”的存在。

    當然,觀君之言,“拒絕接受其它思想”是虛偽的,我很欣慰。你那亞伯拉罕一神教終於有個中肯的評價了呢。

  • 4 # 粗塵飯定

    以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首先我認為現在的儒家與儒家剛出現時的思想已經有大不同,原因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符合當時掌權者的利益,掌權者保留對自己有利的摒棄甚至篡改對自己無益的,例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清朝的文字獄等等,掌權者為牢固地坐擁天下,在思想文化的統治上也是要手腕多多的。

    中國上下五千年或者說華夏文明史的創造過程本就是兼收幷蓄。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漢傳佛教。佛教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法中提倡的孝道(如《地藏經》)和慈悲為懷與儒家中的孝道和仁厚不謀而合,所以很快被華人接納並發展和弘揚出了漢傳佛教,還名揚海外傳到了北韓日本。很慶幸中國保留和傳揚了這個世界上最高等級的智慧,而佛法在印度如果記得沒錯好像到中國宋代就已衰微了。

  • 5 # 有德司契

    如果儒教善於接納新思想喜歡新思想,那麼孔子為何為了復禮,而殺害了不同思想的少正卯?還為何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禮制規則必須遵守,若是違犯了就會輕者坐牢,重者殺頭誅九族呢?又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更是具有強盜邏輯的獨裁專制的政治主張。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民主制之所以難產,不就是拜這頑固堅持封建專制理念的儒學所賜的嗎?

  • 6 # 玄谷真人

    在古典時代,西方基督教一獨尊,異教就被鎮壓了。而中國尊儒,道教可以發展,佛教可以進來。所以,儒家是最具包容性的。

    當中古時代,西方中世紀,一片死氣。而中國儒釋道並存。

    當東方唐朝滅亡,東方率先進入近代文明的萌生髮展,儒家發展了宋明新儒學。尤其是明代中後期,當西洋傳教士來到中國,中國一方面傳播給西方文化和科技,一方面引入了西方科技,表現了最優秀的融合新文化新科技的包容精神。

  • 7 # 逆襲的子醜

    儒家追求的是以“仁”為內含的禮制社會的建立,這種社會制度出現之初是為了適合周王朝封建式管理體系的。到了東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則認為當時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現象的出現,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統治者摒棄了周朝初年的政治體系,所以孔子一生致力於復周禮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恢復周初周公旦所制定的國家治理體系。所以說我們可以將儒家看為當時的“復古派”或“保守派”。所以你要說儒家善不善於接納新思想,或者它喜歡新思想嗎?最起碼在儒家創立初期這是不太可能的。

    儒家思想在創立之初的思想主旨,也就是復古——復周禮,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不適用了。所以不論是當時的諸侯還是最後一統天下的秦帝國,採納的都是當時革新派——法家的治國理念。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儒家也並沒有因為不合時宜而沒落,也沒有完全沉寂在歷史長河中不為人知。反而是在後期的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大放異彩,究其原因大概是是因為它所宣揚的忠孝禮儀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對於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和社會穩定是有積極作用的,而且儒家自身的革新也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到唐宋時期的韓愈、二程、朱熹,再到明朝王陽明,儒學的根本目的已經從最初的“復古”轉變為“統一思想”了。儒學也在進步,我們這樣現代人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觀察的他的變化,而不是管中窺豹,以一隅而否其全部。當然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很多保守、閉塞、教條的影響歷史文化進步的糟泊是不容否認和忽視的。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人對儒家思想提出過嚴厲的批評,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好象不批判幾句儒學思想就無法體現出其思想的進步。其實縱觀歷史各個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都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從最初的秦始皇”法“治一統天下,到漢初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恢復民生,再到南朝推崇佛教強化自己統治的正當性,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都是有關的,當時將儒學推到主流文化的對立面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有時候卻是最適合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包括辛亥革命後,新文化執行也同樣把儒家放在高高的批判臺上,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你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和角度還要去評判兩千年前或一千年前的制度選擇,甚至還要沿用過去的一些思路,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所以如何認識儒家的虛偽性這個問題立意就有問題。應該考慮的是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儒家思想中有哪些精華對解決目前社會頑疾有利,“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讀書人修身為人的原則和追求,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實事求是、不忘初心的處事原則是每一個華人都應該去踐行的真理,張口閉口打倒、批判,對傳統文化總是口誅筆伐,解決不了問題。以個人之力多宣揚文化正能量,身體力行影響身邊的人,推而廣之。才應該是我們思考和努力踐行的。

  • 8 # 富從喜

    儒家的仁愛之心本身就是高度的提倡包容!儒家的道德高度本身就是我們仰望的標準和追求的目標。你的提問有些問題哦。

  • 9 # 老榕樹林

    其實儒家是排斥其他思想的,不具備包容性。孔子殺少正卯,提出“非禮無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即可證明其排他性的本質。

  • 10 # 靈機起名

    儒學當然吸納其他思想,當然喜歡新思想。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可以學習其他家的思想。孔子還說過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就是可以學習新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控制自己,保持好狀態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