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眼看數

    如果看不懂易經,就看不懂孔子,自然也就連論語都讀不懂

    如果讀懂了易經,就知道論語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別代表什麼了。

    後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在研究易經時,用孔子的話作為參考書,留下的讀書筆記,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讀懂,就可能讀不懂論語,也就讀不懂易經

  • 2 # 六環五養

    《易》又稱《周易》或《易經》。據說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抓起來關進牢房,百無聊賴之際推演出來的,可能是想給自己算上一卦,看看什麼時候能減刑出獄。所以,最初的《易經》只是一本古人用來占卜算命的書。因為,古人不懂科學,對大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那都是天神的主意,但天神的心思普通人又無法猜得透,於是就藉助“卜筮(shì)”之法,來預測吉凶,決定自己的行動。

  • 3 # 詩書謝言

    孔子真正開始對《周易》感興趣應該是他發現自己所卜的卦象與他晚年的人生經歷高度吻合的時候。

    卦辭是這麼說的:“旅小亨,旅吉貞。”翻譯過來就是“雖然路途上不會遇到什麼危險,但卻會一直顛沛流離,終不得志”。這恰好影射了孔子晚年周遊列國時處處碰壁的境遇,讓他明白了天命如此,強求不來,原本滿腔的鬱郁不得志似乎都有了出處,也讓孔子因此釋懷了晚年的遭遇。

    隨著對《周易》研究的深入,孔子越來越發現它的奧妙與玄義,《周易》不只是一本用來卜筮的書。

    知易者不言卜,言卜者不知易。孔子是這麼解釋他為何對《周易》如此痴迷的:“《易》之道,良筮而善佔,此百姓之道也,非《易》也。夫《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不妄,漸人為而去詐。”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孔子他看到了《周易》中蘊含的哲學。

    真正的易道,包涵著天地人生的規律,它能夠從天、地、人的關係角度來推理個人、社會、國家和自然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進而闡明人與萬物應和諧共處的大道理。透過研究《周易》,發現這些規律,最終能夠敬畏規律,這與儒家的思想是相合的。

    所以孔子晚年痴迷《周易》並不是因為他迷上算卦成為了一個唯心主義者,而是《周易》本身具有的哲學與思辨的思想強烈地吸引著他,讓他為之著迷。

  • 4 # 車一進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已。

    孔子晚年,弟子三千,門徒遍天下。可謂聞道之人。怎麼還未死呢?

    孔子為堵天下人口舌,故謂還不懂《周易》。哪天能懂?死之日就懂了!

  • 5 # 寂語堂齋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研究孔子的心裡歷程。孔子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的生活,晚年從衛國回到魯國,他的理想落空了,這對孔子的打擊是巨大的。

    《論語.子罕篇》說的就是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路途中心裡變化的。我們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2 達巷黨人日: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日: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途徑達巷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人嘲笑孔子說:孔子太偉大了,你如此博學周遊列國確不能成名。孔子聽後就對弟子們說:我回去能幹什麼呢?駕馬車?射箭嗎?我看還是駕馬車吧。

    這是多麼悲哀可憐的時候,孔子想要駕馬車生活。我們再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8 子日: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總結自己,我有知識嗎?我其實是個無知的人。空空如也,是說孔子自己已經被淘空了身心,滿腔熱血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現在破滅了,有一種身心俱空的感覺。現實社會中人人都有這種感覺,這不奇怪。我們再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9 子日: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也就是說除非鳳鳥再來,黃河裡再重新出現河圖,否則我這一輩子就完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孔子就定性為自己這一生完了,就這樣了。孔子這時候還是很理智的,已經確定自己這一生結束了。我們再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予死於道路乎?

    這時候孔子得了一場大病,病的要死了,他的徒弟們都準備要安葬孔子,不宜孔子又活過來了。從予死於道路乎?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一行還在路途中,還沒有回到魯國。我們再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4 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病好了,沒臉回去見父老鄉親。夷即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孔子想要到那裡去居住,用現在的話講,孔子有出家的意思。我們再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5 子日: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我在想孔子可能是被他的弟子們勸說,夷那個地方太簡陋了,不能去那個地方居住。孔子同意了,然後說:等我從衛國返回魯國,把音樂整理整理,再把《雅》和《頌》按排適當的位子上。這時候孔子想通了,不準備駕馬車去生活。

    以上就是孔子用十四年時間周遊列國,理想落空,返回魯國途中的一系列心裡歷程。從開始想回去駕馬車生活,到空空如也,再到這一輩子就完了,然後得了一場大病,再到準備去邊遠地方居住。這些心裡的變化,說明孔子對理想乃至於現實已經絕望了。

    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人,孔子還有匹夫不可奪志之語,孔子必然要找到他失敗的答案。那麼孔子為什麼去研究《周易》呢?因為孔子過去非常向往周朝,復辟就是要復周禮。我們看《論語.八佾篇》,原文:

    3. 14 子日: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說:周朝借鑑夏、商兩個朝代,文采郁郁蔥蔥,我向往周朝。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周朝情有獨鍾。

    從文王演周易來看,周朝的主體文化應該是《易經》,也可以說《易經》在周朝是最興盛的文化。即然孔子那麼嚮往周朝,研究《易經》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最後孔子透過研究《易經》找到了他失敗的答案,那就是天命所歸。故孔子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在《論語》的最後說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的語句。

  • 6 # 蘭州易道王

    孔子對《周易》非常重視,讀易經竹簡,緯編三絕。可見,用功夫至深。為什麼這麼下功夫呢?原因一,易經是周文王與其小兒子姫旦父子二人,經過50多年才寫出來的。周公姬旦對西周的建立,鞏固和發展,貢獻不比武王小。伐紂他參加了。平叛援救了西周。制周禮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周公還完成了《周易》的爻辭。這些使周公成為西周的文武全才大聖人。在孔子眼裡,最佩服最崇拜聖人,就是周公了。孔子一生立志要傳承周禮。自然就全心讀易經了。

    原因之二,是《周易》對於春秋時期的周王朝之中興相當重要。春秋時,樂崩禮壞,易經不傳,戰禮不止。孔子企望辦教育,培養人材,以傳承之,制止東周日衰之頹勢。因而,抓緊群經之首,萬經之源,作為重要教材。只可惜,孔子不懂象法,未能研透易經呵!但因孔子,《周易》得以傳承,功不可沒。愚夫不材,終發現象法就在經文之中,遂破解了《周易》古經的核心內客,是宇宙演化史,是中國哲學,既非占筮之方木,亦非講儒學仁義禮智的書。愚夫若由此,能為傳承中華絕學作出貢獻,也就無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cf手遊職業排位越來越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