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人知水

    諸葛亮星落五丈原的原因分析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據相關地理資料顯示,其為秦嶺北麓黃土塬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塬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餘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從地理形勝分析,說法一應為其名來歷。目前,五丈原主要勝蹟有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第五次伐魏,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在五丈原安營紮寨,也就是其身死五丈原的原因。首先從五次北伐的路線及取得的成果來看,第一、三、四次的主要目的是擴充套件地盤,為徹底挺進長安,直取中原做基礎。第二次出大散關至陳倉是一次深入的嘗試,但因後繼保障難以為繼,最終撤兵;所以才有第三次、第四次開拓性建設後防的北伐戰略(最後撤兵仍是後勤難以支援),也是基於第四次北伐後,在木牛流馬運輸工具的支援下,在斜谷口糧草儲備充裕的情況下,在廟算得勝的前提下,才有了第五次北伐,也是諸葛亮進入魏界最深的一次。

    那麼,在準備如此充分的前提下,為什麼第五次北伐無果,還讓主帥身死他鄉。第五次北伐到底發生了什麼?從歷史史料看,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蜀軍後方的運糧官員失職,糧草供應不上,只好主動撤兵,諸葛亮總結分析後設計了兩種運輸工具,叫做“木牛”、“流馬”,用它們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囤積起來。公元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發動十萬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並派使者到東吳,約孫權同時發起攻勢,南北策應,欲使魏國兩面受敵,分兵作戰,從而實現南北合圍,一舉滅魏。

    諸葛亮大軍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長安遙望,為了作長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構築營壘,準備作戰,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夾雜在一起耕種,以解決勞師遠征的弊病。而面對諸葛亮充足的準備及聯吳抗魏的戰略,魏明帝準確地判斷了形勢——避銳擊虛:一方面派善守的司馬懿率領魏軍渡過渭水,起壘防守,和諸葛亮玩消耗戰;一方面自己帶兵直擊孫權北犯之兵,且收到了一戰定乾坤的效果。這一決策其實還是基於諸葛亮北伐遠師的特點制定,而且這一策略也打中了諸葛亮的要害。即使第五次北伐準備的非常充分,但十萬大軍,加輜重糧草文職保障人員,人吃馬喂絕對是經不起消耗戰的。而司馬懿最大的優點就是堅守,對任何妨礙戰略的聲音充耳不聞。

    面對膠著的戰場形式,面對吳國進攻失敗的局面,諸葛亮幾次三番向司馬懿挑戰無果,且雙方僵持一百多天的情況下,士兵久待必疲,用度支援日漸虧空,軍務政務親身躬行的諸葛亮必定心力交瘁,虛火上邪。所以在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去挑戰,司馬懿禮待使者後得出:“諸葛孔明吃得少,事務又那麼繁重,支撐不久了!”的結論。

    果然,當年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成疾終於在軍營裡病倒了,且病情日益惡化。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不能統軍,於是親自率軍襲擊蜀軍後方,斬五百餘人,獲牲口千餘頭,降者六百餘人,諸葛亮心知去日無多,大業難成,在向各將領交代後事及班師撤回的策略後不久,在軍營中與世長辭。

  • 2 # 老龔166916589

    這是作者的正統觀念在小說中作祟。重劉輕十曹。真正劉備王者水平,比了曹操,再學習二亇論回,末知能否跟上曹操,劉備在演義中的角色洋相百出。寫書人的出發點要書能吸引讀者,不過歷史事實,將劉備奉得漏洞百出。

  • 3 # 十佳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為何會選在此處?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完全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為什麼這樣說?

    那是因為在公元234年的時候,當時的諸葛亮打算出兵十萬攻魏。當蜀軍到了五丈原以後,諸葛亮就一邊修建城牆,一邊下地耕種,就已經做了長期對峙的打算。

    而魏國這邊就派司馬懿到五丈原防守蜀軍。司馬懿只是牢牢的守住營地,從來都不出來應戰。所以雙方一直僵持著。

    終於,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的軍營中去世了,死的時候五十四歲。所以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也許是天意所為。

    在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生前的安排,蜀軍覺對外是不能透露他去世的訊息,要把他屍體裹起來放在車裡,有條不紊地撤退。

    然而諸葛亮去世的風聲還是走漏了,司馬懿知道後,馬上率領魏軍追了上來。等過了五丈原後,蜀軍突然向後轉,直向魏軍殺來。司馬懿看情況不妙,趕緊下令撤退。最後蜀軍安全撤離了五丈原。

    諸葛亮的遺體安最後葬於定軍山。他生前的願望本來是想由蜀統一中國的,最後沒有實現,但他的智慧和“死而後已”的品格,卻永遠被後人記得。

    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道出了天下一分為三的形勢

    在第三次見到諸葛亮時,劉備就問:“現在漢室王朝已經衰敗,奸臣當道,皇上形同擺設,我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經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的志向從來沒有被磨滅,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我?”

    諸葛亮用四點就說出了天下一為三的關鍵所在

    一、

    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靠的也是人的謀劃。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

    二、

    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人,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能謀取他。

    三、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

    四、

    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而將軍是漢室宗親,聲望很高,還廣泛地招才進士,思慕賢才,如果將軍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幫劉備復興漢室王朝。

    諸葛亮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手機上沒有主機級的單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