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煮周易
-
2 # 北山竹林
俗語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縱有萬貫家財,如果坐吃山空,總有一天會吃光,有技藝在身的人,去到那裡都能靠雙手的勞動生存下去,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也能安穩度日,細水長流,故老一輩的老人總是鼓勵後生晚輩,多學一門技術在身,永遠不會餓死。(謝網友邀)。
-
3 # 卻之先生書法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出自顏之推的家訓《顏氏家訓.勉學》。原話是:意思是有學識技藝的人可到處安身立命。
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我們常聽人說,學個手藝和技能到哪兒都餓不死。答主認為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有他的實際意義。
人類文明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時代不斷變遷,人們的學識和技藝在不斷的更新變化。文能詩詞歌賦,武能騎馬射箭,這是古人的學識和技能,普通人混口飯吃不成問題,學識淵博、技藝高超者甚至可以平步青雲走向仕途。
今天,科研學術、行政管理、體育運動、金融、IT、營銷、設計、建築、焊工、廚師、手工藝品製作等等…,這些是今人的學識和技能,只要你在某一領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飛黃騰達、大富大貴不敢說,養家餬口、維持生計應當不成問題。
送上所述,“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變化的是知識和技能,不變的是真理。
……………………………………………………………………………
說到顏之推的勉學,答主認為對我們當代人任然很有教育意義,和大家分享共勉。
他說:多見一些所謂計程車大夫,“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意思是說,經常看到一些所謂計程車大夫,射箭不能入孔,寫字只能寫自己的姓名,整天酒足飯飽,昏昏度日。遇到吉凶大事商量一下,他張口結舌。每逢公私宴會相聚,別人談古論今,賦詩作詞,他只好默不作聲,連打呵欠,有認識他的旁人都替他慚愧,恨不能代他鑽入地下。
默不作聲,連打呵欠,多形象呀,似乎在哪見過!
因此,他得出結論: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他還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意思是,誰也靠不住,一旦有難,還要靠自己。
顏之推說的是幾千年前,當今社會多元,競爭更為激烈。沒有一技之長,沒有看家本領,更難以生存。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我會什麼?我能幹什麼?
-
4 # 福自福地來wjf
這裡指學藝而不是說學技,或是藝術。
在古代,技是技,藝是藝。它們各自為一整體而不關聯。
技者,技術,術也是技,它是技的附屬詞。藝術也是如此。
技者為實體,可看的見摸的著,技術是精的體現,它為人間一技之長,即是會做某種實體物事(件)。它是人的生存之道,即一種吃飯門路。
而藝,是一種浮飄,神化的一種形象和氣質。
技者,如你會做一個睡覺的床,形成一個主體可供人睡覺。而藝則是在床上進行一些裝飾,讓人躺到床上感覺舒服和安怡。
技又如一個人你會寫一個正楷大字,這是一種技術。而藝則是在正楷字的基礎上又昇華到行草,如神韻之姿。所以,藝又是一種神化之髓。
單從古藝上分析,藝為一個人在草地上舞蹈。所以,藝的本意為文化體系,即跳舞,歌唱,戲曲,雜耍,字墨,水畫等藝術性幾種體現。
按現在說,統指文學藝術之體系。
但在古代不這麼認為,古時國文中有六藝之說,它的含義則和現在不同。比如易,禮,書,詩,樂等,均列六藝之體。所以,藝指多方面的,廣義的神化之物。而技是單體的精化之物。
現在,人的認識是藝和術是不分家的,它形成了一個整體概念,就叫藝術,術乃為技。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
此語有兩種理解:一是自古凡學藝(技)之人,必有拜師之故,無師自通者很少。就是說,你要想有一門手藝或技術,就要找師傅教,這樣,你就得行拜師之禮。擺上棹案,上三支香。一把椅子上放,師傅上坐,弟子跪拜叩頭,行入門拜師之禮。禮成便成弟子,可日日踉隨老師學藝。老師便會盡師長之力,可意授徒。弟子便可安心而業了。
二是體現了人生藝不壓身之理。凡有技術,有藝在身者,可走遍天下,處處可留人,天天有飯吃。走到哪裡都能掙錢,都有飯吃,哪裡都能尋得一個出身。即為觸(處)地而安也。
回覆列表
古人為什麼說“有學藝者,觸地而安”?一,“有學藝者,觸地而安”出處:
此語出自南北朝 (420年 - 581年)時人 顏之推著《顏氏家訓》,全書共七卷,二十篇。題中所言之句出自第八篇《勉學》。
二,原義:顏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信仰佛教。他博識有才辯,處事勤敏,應對閒明,所以在南北胡漢各政權之下,先後都受寵任。他一生中,“三為亡國之人”,行蹤遍及江南、河北、關中,又死在南北統一之後的隋開皇年間,所以經驗、閱歷都較豐富。
《勉學》篇以“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發起議論,延及士大夫及各業人士。其言如:
接著還變換角度反面論述不勤於學習以致人生受辱的窘況:
“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還講述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的教訓。並隨後告誡弟子“有學藝者,觸地而安”。
顏氏在文中提到“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不過顏氏所言“藝者”,“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其內容大抵不過儒家之學,其言曰“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全文取義或偏重仕途經濟,與實際生產技術工藝等無多大直接關係。
三,個人觀點:人需勤學,這個觀點值得充分肯定。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此語所言觀點正面。有技藝在身,總比一無事處好得多,立身社會、有技術有本領就會有更多的更好的發展機遇,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會更大,個人也會獲得更多的回報。人人皆如此,社會得發展,個人生活安穩,社會安寧。
但是任何技藝都可能會有時代的侷限,一個時代的技藝可能很快在新時代中落伍,所以一技在身並不能保證終身“觸地而安”;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過這倒也證明《勉學》中人需勤的觀點的正確性。
《顏氏家訓》中有些觀點也很迂腐,今天讀之,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