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愛閱讀
-
2 # 少顏翁
普通的結局才是不普通,王翦戎馬一生,滅燕、趙、破邯鄲、南攻楚、滅百越。戰功赫赫。被秦王封為武成侯!也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以卓越軍事指揮才能幫助秦王滅六國統一華夏,其軍事思想,政治謀略並肩李牧、廉頗、白起、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個善於揣摩人心的人,他曾經獻策平原君趙勝借趙王之手除掉魏齊,又利用趙王的猜疑心殺了李牧!可謂是洞悉人性的高手,秦始皇在滅楚戰爭中,任用王翦為將,王翦說與楚之戰非60萬兵力不能滅之,眾大臣聽後認為王翦老唉,不堪用!紛紛推舉李信為將,秦王政問李信需要多多少兵力?李信說二十萬甲冑足矣,秦王聽後顏悅!派李信與蒙恬領兵二十萬,南下攻楚。王翦見此情形便荒稱病辭官回了家!李信率軍深入楚地,確遭遇了楚軍的奇襲。秦國損失慘重,訊息傳到咸陽城後秦王大怒!怒斥李信的不利。於是想到了王翦,秦王就親自探望王翦。表明希望王翦接替李信完成伐楚大業,君言臣從,王翦最終答應了秦王,統領60萬大軍踏上了滅楚的征途!途中隨軍的副將就像王翦進言:說秦王如今把全國的兵力都交給了你,心中一定有些疑慮。如不消除,恐怕將軍在前線無法安心做戰。於是王翦連續幾次以為子孫留下田產,財物為由向秦王討要賞賜,秦王收到王翦的討賞之後,心裡大喜。便認為王翦胸無志向,喜好財物!王翦正是利用這招成功的消除了秦王對他的疑心!王翦最過人之處在於能夠從功高蓋主、榮華富貴的權利中,急流勇退中徹底歸隱,最後,善始善終。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大智慧、大哲學,古今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
3 # 天成策史
縱觀整個各王朝歷史,王翦作為一名開國武將,他的結局是最好的。他本身坐擁榮華富貴,安享晚年,他的個個子孫封疆拜侯。能做到這種結局得益於王翦的高情商和高智商,下面我們聊一下他的高情商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一、知進退,懂人心。古往今來被君主殺掉的開國功臣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太留戀手裡的權力,不捨得放權。開國君主在和各位兄弟打天下時,為了讓他們最大的發揮能力,會把自己的權力分發給大家,這些權力包括軍權、財政權、行政權。文官武將們只有掌握這些權力,才可以發揮出各自的能力,而且執行效率也會更高。但是這僅僅侷限於創業時期,奪得天下以後,共同的敵人已經被消滅,這些分發下去的權力君主們是要收回去的。聰明的人主動上交,貪戀權力的人會被殺掉強制收回權力,因為這些權力君主不收回的話,會直接威脅君主的統治地位。王翦就是聰明人當中的一個,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之後,王翦主動卸下所有軍權,沒有表示出一分貪戀,讓秦始皇得以安心。
第二、貪財不貪權。王翦每次外出帶兵打仗都會向秦始皇索要土地和錢財,秦始皇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整個天下都是秦始皇的,給一些土地和錢財又何妨,況且這表明王翦對君主的權力沒有覬覦之心。對於君主來說,手裡有權就有一切,其他的給了又何妨,想要可以隨時奪回來。
第三、忠誠!王翦打仗有一個要求,就是要調動所有軍隊。有個關於王翦的經典歷史故事,親王攻打楚國時問到需要多少軍隊,王翦說要六十萬,小將李信自告奮勇說二十萬就夠,結果鎩羽而歸。王翦手持六十萬軍隊用一年時間打敗楚國。從另外一點來看,這表明王翦作為將領的忠誠度,六十萬的軍隊已經是秦國所有的軍隊,如果王翦想要奪取王位,秦始皇將無兵可用,王位是唾手可得的。王翦沒有這麼做,在這麼大誘惑力之下,依然可以保持忠誠,後世一直為之讚歎。
第四、秦始皇善待功臣。史料中關於皇帝殺功臣的事屢見不鮮,但是在關於秦的史料中卻很少提及。一方面可能由於關於秦的史料留存的很少,更重要的一點,秦始皇本身擁有君主氣概,賞罰分明。
-
4 # 遊史無終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中有一條不成規律的規律:一個將軍一旦手握重兵、屢立戰功時,皇帝就開始對這個人不放心,功勞越大,皇帝對他的疑心越重,這時如有人乘機進獻讒言,那流血的悲劇就避免不了。“伴君如伴虎”,歷史上的功臣名將都在苦思掙脫之法,而秦始皇的大將王翦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一位。一、激流勇退。做為一代名將,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他擒獲韓王於陽翟、亡趙王於邯鄲、殺燕太子丹於易水、逐燕王出關外,統一黃河流域後,王翦以白起為前車之鑑,馬上主動交出兵權,過起隱居生活,消除了國王猜嫌。二、求田問舍。秦王贏政傾全國之兵力60萬交與王翦,準備打最後一硬仗,消滅南方楚國。在行軍之前王翦做足了功課:三次求秦王賜與田地和宅舍。這好像不是要去打仗,更像是做生意討價還價。在外人不解的同時,秦王的心裡卻踏實了:“如王翦有異心,決不會這麼做,求田問舍,看來王翦也並非真英雄嘛!”伐楚成功歸來後,王翦又馬上交出兵權,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終得善終。王翦一生是不普通的,他縱橫疆場,叱吒風雲。更難得的是他還會揣摩君主心思,避免了功高震主,為自己留足了後路,他的普通結局正是他想要的最好的結局!
回覆列表
秦始皇時期,功臣善終是普遍現象,比劉邦朱元璋好很多。
我是陝西富平人,跟王翦將軍算是老鄉,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是王翦知取捨,懂進退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在軍事之外,還有歷朝歷代武將難以匹及的政治敏銳性,說白了就是有顏色、會做人。滅楚之前,王翦堅持相對保守的策略,認為非六十萬不可,相比之下,秦始皇更欣賞年輕將領李信“20萬就能搞定”的激進策略,認為王翦老了太過保守,也不想讓60萬可以毀天滅地的虎狼之師全部掌握在王翦手裡。
但此時王翦表現極其成熟的政治覺悟:啥也不說,告老還鄉回家吃泡饃~~ 不辯解、不爭取、不攻訐,即便是秋後算賬,自己也毫無把柄。
當李信慘敗後,秦始皇第一時間想到只有老練的王翦可以擺平楚國,親自到富平請王翦出山,答應王翦的一切要求。後來王翦連續5次向秦始皇要地、要錢,讓秦始皇解除後顧之憂,秦始皇也來了個下坡就驢,都是千年狐狸,誰還不會玩聊齋啊,呵呵一笑就答應了。
懂得在不利局勢時退守,在有利局面當仁不讓,該捨棄的不留戀,該爭取的不撒手,這就是王翦極其出色的政治敏感性。
二是秦始皇不殺功臣不得不說,王翦遇到了好心腸的老闆。在尚武之風盛行的秦朝,殺人是可以掙到爵位的,保不齊殺紅眼了就要自相殘殺,但從各種歷史資料來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殺掉任何一位文臣武將,一個都沒殺!像王翦王賁李斯這樣功高蓋主、像李信這樣的敗軍之將,都得以存命,足以表明秦始皇並非以訛傳訛的那樣“暴君”,說到底他有自信可以壓制這幫文臣武將,這種自信是泥腿子出身的劉邦朱元璋所難以比擬的。
尤其是李信,讓20萬橫掃天下的秦朝虎狼之師大敗而回,在整個秦國的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恥辱。如果秦始皇不是胸襟似海,哪怕為了一點點面子,李信也要被碎屍萬段,可是李信後來仍然以軍功被封隴西侯食邑3000戶,才有了大漢飛將軍李廣。
從對待功臣和罪臣兩個方面來看,秦始皇當之無愧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