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蘇聯解體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示威活動,工廠停工,學生停學,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
本文分4個小段,詳細說說波羅的海三國的前世今生。
一、200萬人手拉手,跨越三個國家,只為反對俄羅斯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從緯度來看,北歐五國最南部的丹麥,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更靠近南方。從語言來看,愛沙尼亞可視為芬蘭語的方言,差異非常小,拉脫維亞也屬波羅的海語種,與芬蘭語、瑞典語很接近。文化習俗方面,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更接近北歐國家,而不是斯拉夫系的東歐。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比貴州省稍小。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統治三國達兩百年之久,但俄國透過移民等手段同化本地人,遭到三國強烈抵制。一戰後三國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曾取得獨立地位。不料三國只獨立了二十多年,二戰時再次被蘇聯佔領。
1989年,蘇聯解體已經是大勢所趨,但一些細節問題,比如俄羅斯是否駐軍其他國家,各國與俄羅斯的領土如何劃分等,都要進行緊張激烈的交鋒。
為了爭取領土的完整,也為了擺脫俄羅斯的統治,波羅的海三國抱團,宣佈若俄羅斯動武,三國將互相進行軍事援助。1989年8月23日,三國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約有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此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當天工廠停工,學生停學,算上後勤組織人員,三國以舉國之力舉行了手拉手活動。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聯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聯體。
二、愛沙尼亞,蘇聯解體十五國中,最富的一個
愛沙尼亞,面積4.53萬平方公里,約為北京的2.7倍。人口只有約130萬,地小人更稀。
愛沙尼亞陸上鄰國只有東側的俄羅斯與南側拉脫維亞兩個,北部與芬蘭、西部與瑞典隔波羅的海相望。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隔著一個芬蘭灣,距離不到80公里。歷史上愛沙尼亞受瑞典影響也比較大,塔林到斯德哥爾摩的直線距離也不過約370公里。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之間,是以湖泊為界的,北部為楚德湖,南部為普斯科夫湖。兩個湖是相同的,只因兩湖相交處狹窄,所以分別命名。兩湖面積相加超過4200平方公里,接近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這對愛沙尼亞這種小國來說可謂浩瀚大海。
愛沙尼亞網路科技發達,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他們網路選總統,網路籤合同,網路辦公,網路看病,網路教學,所有工作都無紙化,號稱只有兩件事需要當事人到場簽名:結婚和離婚。愛沙尼亞的身份證,可當做社保卡、醫保卡、交通卡、駕照使用,一卡在手不需要第二個證件。愛沙尼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電腦程式,設計機器人,別的國家小學生喜歡玩電動飛機、汽車,殊不知愛沙尼亞小學生已經參與到這些玩具的設計中去。
三、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失調,美女比例世界第一
拉脫維亞,面積6.46萬平方公里,比寧夏稍小,比愛沙尼亞大。人口約210萬,也比愛沙尼亞多。
拉脫維亞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國家,雖然被芬蘭統治很久,卻仍保留拉脫維亞語。
二戰中拉脫維亞是德國入侵最早撤退最晚的戰區,戰後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嚴重,非官方統計達到1:3。現在過去這麼久,拉脫維亞仍是世界男女比例最低的國家,約為46%:54%,女人比男人多8個百分點,排世界第一位。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緯度比芬蘭灣的赫爾辛基、塔林、聖彼得堡要低兩三度,而且地處波羅的海腹心,氣溫比前幾個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長達一千多公里,是波羅的海第一大河,在濤濤河水衝擊下,地處入海口的里加是個不凍港。
正因為如此,里加也發展成波羅的海三國最大的城市。前蘇聯時期,俄羅斯人移民波羅的海三國,首選就是里加。
1991年蘇聯解體時,拉脫維亞總人口中,本地人佔比雖然還是第一位,但已下降到49%,而首都里加的本地人比俄羅斯人還少,該國民族矛盾比另兩國更為突出。
1989年,蘇聯解體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示威活動,工廠停工,學生停學,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
本文分4個小段,詳細說說波羅的海三國的前世今生。
一、200萬人手拉手,跨越三個國家,只為反對俄羅斯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從緯度來看,北歐五國最南部的丹麥,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更靠近南方。從語言來看,愛沙尼亞可視為芬蘭語的方言,差異非常小,拉脫維亞也屬波羅的海語種,與芬蘭語、瑞典語很接近。文化習俗方面,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更接近北歐國家,而不是斯拉夫系的東歐。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比貴州省稍小。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統治三國達兩百年之久,但俄國透過移民等手段同化本地人,遭到三國強烈抵制。一戰後三國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曾取得獨立地位。不料三國只獨立了二十多年,二戰時再次被蘇聯佔領。
1989年,蘇聯解體已經是大勢所趨,但一些細節問題,比如俄羅斯是否駐軍其他國家,各國與俄羅斯的領土如何劃分等,都要進行緊張激烈的交鋒。
為了爭取領土的完整,也為了擺脫俄羅斯的統治,波羅的海三國抱團,宣佈若俄羅斯動武,三國將互相進行軍事援助。1989年8月23日,三國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約有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此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當天工廠停工,學生停學,算上後勤組織人員,三國以舉國之力舉行了手拉手活動。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聯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聯體。
二、愛沙尼亞,蘇聯解體十五國中,最富的一個
愛沙尼亞,面積4.53萬平方公里,約為北京的2.7倍。人口只有約130萬,地小人更稀。
愛沙尼亞陸上鄰國只有東側的俄羅斯與南側拉脫維亞兩個,北部與芬蘭、西部與瑞典隔波羅的海相望。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隔著一個芬蘭灣,距離不到80公里。歷史上愛沙尼亞受瑞典影響也比較大,塔林到斯德哥爾摩的直線距離也不過約370公里。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之間,是以湖泊為界的,北部為楚德湖,南部為普斯科夫湖。兩個湖是相同的,只因兩湖相交處狹窄,所以分別命名。兩湖面積相加超過4200平方公里,接近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這對愛沙尼亞這種小國來說可謂浩瀚大海。
愛沙尼亞網路科技發達,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他們網路選總統,網路籤合同,網路辦公,網路看病,網路教學,所有工作都無紙化,號稱只有兩件事需要當事人到場簽名:結婚和離婚。愛沙尼亞的身份證,可當做社保卡、醫保卡、交通卡、駕照使用,一卡在手不需要第二個證件。愛沙尼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電腦程式,設計機器人,別的國家小學生喜歡玩電動飛機、汽車,殊不知愛沙尼亞小學生已經參與到這些玩具的設計中去。
三、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失調,美女比例世界第一
拉脫維亞,面積6.46萬平方公里,比寧夏稍小,比愛沙尼亞大。人口約210萬,也比愛沙尼亞多。
拉脫維亞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國家,雖然被芬蘭統治很久,卻仍保留拉脫維亞語。
二戰中拉脫維亞是德國入侵最早撤退最晚的戰區,戰後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嚴重,非官方統計達到1:3。現在過去這麼久,拉脫維亞仍是世界男女比例最低的國家,約為46%:54%,女人比男人多8個百分點,排世界第一位。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緯度比芬蘭灣的赫爾辛基、塔林、聖彼得堡要低兩三度,而且地處波羅的海腹心,氣溫比前幾個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長達一千多公里,是波羅的海第一大河,在濤濤河水衝擊下,地處入海口的里加是個不凍港。
正因為如此,里加也發展成波羅的海三國最大的城市。前蘇聯時期,俄羅斯人移民波羅的海三國,首選就是里加。
1991年蘇聯解體時,拉脫維亞總人口中,本地人佔比雖然還是第一位,但已下降到49%,而首都里加的本地人比俄羅斯人還少,該國民族矛盾比另兩國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