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勇氣桃子

    這類的故事可真是不少的,就我知道的,和大家聊聊。

    大家可能都聽過無數次被泡進雞湯裡的一個關於鷹的故事。故事的編造者是個完全沒有生物知識,甚至是智商都有點欠缺的傢伙。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老鷹是種兇猛的空中獵手,它有敏銳的眼睛,有力的翅膀,鋒利的爪子,靠著這些裝備,鷹可以說無敵於天際。鷹可以活七十年,但是在第四十年左右的時候,它的爪子老化,嘴喙彎曲,羽毛乾澀厚重,不能飛翔。它面前有兩個選擇,要麼等待死亡,要麼在痛苦中重生。

    怎麼重生呢?鷹會在懸崖峭壁上築巢,然後用嘴生生的拔掉爪子和羽毛,再用力撞擊岩石,使嘴喙脫落。經歷這一極為痛苦的過程後的五個月,新的爪子,羽毛,嘴喙長出,鷹就可以重回藍天,贏得後三十年的幸福生活。

    唉,呵呵了。

    首先,鷹沒有那麼長的壽命。

    其次,拔掉羽毛,爪子,嘴喙,鷹會餓死。

    在次,就算不餓死,也會發炎,然後死於敗血症。

    這個故事的由來是“文學想象”,絲毫沒有科學根據,可是卻被人們傳的有鼻子有眼的,勵志,雞湯裡信誓旦旦的出現N百次,我就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在寫書,寫文章的時候,沒帶腦子嗎?

    再說一個,大家都知道鴕鳥,那種不會飛,笨笨的禿鳥。現在流行的說法是,說鴕鳥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腦袋塞到沙子裡,以此比喻逃避問題,自欺欺人的行為或者人,這就是著名的鴕鳥理論。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張勞教授認為,目前沒有明確的資料記載證明鴕鳥會這樣做,而且這種說法也不符合鴕鳥的習性和特徵。

    那麼,鴕鳥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怎樣呢?

    首先,鴕鳥的奔跑速度是六十公里每小時,鴕鳥遇到危險就一個字,跑。

    其次,鴕鳥的腿和鳥喙可不是鬧著玩的,鴕鳥的腳趾用力踢出,可以刺透兩到三毫米的鐵皮。必要時,鴕鳥會發動攻擊。

    所以,鴕鳥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還有一個,太空中可以看到長城,這樣的問題,說實話有幾個人敢說對或者錯?

    說能看到的,別人會說,你上過天啊?

    說不能看到的,別人也會說,你上過天啊?

    其實,仔細想想,長城平均寬度也就十米左右啊,,而且不規則走位,在四百公里外,怎麼可能可以看到?

  • 2 # 陳天恩

    諸葛亮七出祁山,堅持伐魏,光復“漢室”,就不對頭,劉皇叔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個高明有前瞻性的規劃。其中佔西川,與北方曹魏,江南孫吳,三分天下,,以待天下有變,派軍北伐,光復漢室,爭取統一的主導權,沒錯,但老百姓簞食壺漿歡迎的蜀軍沒出現,蜀軍伐吳大敗。動搖了國本。此時內憂外患,諸葛亮不改革,不發展生產,不增加國力,反而連年北伐,蜀國民眾不堪重負,而國家再也無力支援戰爭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國在西川撐了二十多年。鄧艾奇兵出成都,後主只有投降了。

  • 3 # 松山五哥

    耳熟能詳,不可靠的故事:

    昨天看到有人提問的【砸壁借光故事】覺得不可靠。

    小時讀書的時候讀到這篇文章,覺得很是稀奇,就回家示範了一下。

    以前老家正好也是土磚牆,拿了個錘子幾枚長釘。才錘沒幾下牆壁上的石灰皮掉了一大塊,嚇的趕緊偷偷摸摸把牆皮包起來丟的老遠。

    想著,鑿都鑿了就繼續吧,結果鑿了大半天都沒見成效(土牆太厚),房間倒是越來越多土灰,牆壁越來越醜。

    老媽在外面聽到聲音問:“在幹什麼?”

    嚇的驚的一身冷汗,心虛的用試卷貼住,趕忙把滿目狼藉的牆壁遮起來,打掃清理現場,後來就不敢再鑿了。

    其實現在在想想,鑿壁借光這一故事,只是一個故事,不可能是真的。

    首先,假設真的可以借光,本就是窮人家,有個房子一定會愛惜,怎麼可能去鑿洞?小了肯定看不見,鑿大了破壞房屋。隔壁鄰居說不定告你偷窺!

    再說,古代的油燈能把自己房間照亮就不錯了!還能照亮你?

    最後,現實告訴我們,窮的燈用不起的人家,隔壁鄰居肯定也差不多窮!

    就算僥倖剛剛好,隔壁是個富裕人,剛剛好牆有個洞,以古代作息時間規律,八點就睡覺了,這麼短的時間就可以學到很厲害?眼睛不近視是奇蹟吧!

    所以,從鑿壁借光這一故事中的啟發是,大家當勵志故事看看就好!別太當真了。

  • 4 # 暖風吹不回的九十年

    陳世美 歷史上是清朝人 還是個清官 夫妻恩愛

    包拯在大宋無法穿越時空吧

    穆桂英 這個人物是虛構的 歷史上有佘太君這個人物 老楊家在當時政治環境下 軍功不出彩 也沒有那麼多兒子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故事 因為當時蕭太后太厲害了 所以老百姓就臆想出這麼個悲情故事 楊門女將至於出處 不可考

  • 5 # 一貳一橙

    咸豐皇帝因為不忍射春天的鳥獸而被立為儲君

    在《清史稿》中有這麼一段:道光皇帝晚安對於太子之位猶豫不決,他自己是比較喜歡老六,也就是後世稱為“恭親王”、“鬼子六”的奕訢。

    可當時老四奕詝年歲較長,而且母親是道光帝深愛的孝全成皇后,道光皇帝在其死後就再也沒有立過皇帝,他對老四奕詝的感情,更多是愧疚,以及對愛妻的愛屋及烏。就在這兄弟兩人明爭暗鬥之際,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獻計,讓他揚長避短,在眾人狩獵的時候一箭不發,避開他不善騎射的弱項,而在父親詢問之下說出了“時方春,鳥獸孽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的話,道光皇帝大悅,“此真帝者之言!”最後決定了奕詝為太子。

    當然此事靠譜嗎?不太靠譜,應該騎射本來就是滿人的習俗,他們是不講究“傷天和”、“愛護動物”的規矩的,要不也不會選擇在承德圈了一大塊地,專門用於皇家秋獮了。康熙、乾隆、嘉慶三令五申,要熟練騎射,以儲存滿人尚武之風,不要給漢人文弱之氣同化了,就連工作了一輩子的雍正,死前的遺詔中都要恢復秋獮,展示八旗子弟勇武的命令。而且道光皇帝本人也是靠著狩獵有成才取悅了爺爺乾隆和父親嘉慶的,他自己同樣崇尚武學,還曾以鳥槍擊殺兩個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教徒。那怎麼到了兒子那裡,就變成了不射獵、不勇武反而是“帝者”考驗標準呢?所以此事不靠譜。

    此記載應該是從《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裡移花接木而來的,曹叡不射母鹿,被魏文帝曹丕大讚為“仁慈之主”,並封為太子繼承了帝位。這說法才符合漢人講究“文治”,崇尚“仁君”的標準,可同樣的故事,被安排在了善武的滿人身上,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

    至於為什麼道光帝為什麼最後要選擇不善武、性格仁弱、臉上長麻子又有腿腳毛病的奕詝為後呢?或許還是因為他對孝全成皇后的一絲愧疚,也或許有希望奕詝能保全愛子奕訢的打算,因為奕訢繼位,可能會對奕詝秋後算賬,但奕詝繼位,他性格較好,不至於會對奕訢下手。

  • 6 # 靜如London

    2013年,奧地利澳爾茨堡的研究人員發現,莫扎特其實長得跟我們現在看到的照片不一樣。

    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他在1781年後就沒有留下正面肖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該不該追求我喜歡的人,如何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