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生與你無幸
-
2 # 六月舊書
縱觀中國歷史上每次的權利交接,不管是正常交接還是非正常交接,不管是兄弟叔伯,還是君臣上下級,無不充斥著血雨腥風。兄弟相殘,叔侄反目,趕盡殺絕,斬草除根。但是,在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奪了後周江山,建立宋朝之後。對前朝柴氏子孫,不但沒有斬草除根,反而厚待有佳。更是留下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邢,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邢戮,亦不得連坐支屬”,這樣的誓言。為何會如此,可以分析以下方面。
其一,穩定局勢,收買人心
那時,剛剛建立宋朝,不管是朝內,還是朝外,亦不是很太平。
朝內的大臣都是前朝舊臣,身受前朝君王的厚待,此時對前朝遺孤下手,不利於朝內的團結,更會引起朝內人心惶惶,狗急跳牆,生出禍端。
朝外,更有軍閥伺機而動,此時殺人,會讓各路軍閥有了出兵的理由,導致宋朝外交四面樹敵,危機四伏。
其二,天下紛爭久矣,百姓對殺伐麻木
自唐末紛爭以來,短短53年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迭,百姓對於這種頻繁的朝代更迭麻木,沒有了歸屬感,不管天下屬於誰,都是打打殺殺。宋太祖對於柴氏的仁慈可以做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覺得這是一個不一樣的皇帝,這個皇帝可以給百姓安定,給百姓歸屬,給百姓太平,讓百姓歸屬感強烈。
更是做給其他軍閥看,善待柴氏子孫,亦會善待其他軍閥。
-
3 # 顯德七年
趙匡胤的仁慈,不擅殺大臣在歷史上都是比較有名的。五代十國時期,各種殺人如麻,文明倒退,大家已經麻木了。趙匡胤的仁慈在這種情況下就特別凸顯。
在“黃袍加身”之後,返回汴京時就事先與部下約定,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嚴敕軍士,勿令剽劫”,並降封柴宗訓為鄭王。同時密設誓碑約定:一、不擅殺柴家子孫,即使柴家人犯謀逆罪也只能罪及本人不得罪其族;二、不殺士大夫及風聞言事者。
另外,不擅殺功臣,“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深知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性,透過酒宴,威脅利誘,統一沒收高階將領的軍權,並透過聯姻和加官進爵(當然都是虛職),共富貴。“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清趙翼如是評價。
再次,善待降王等。平荊湖,平後蜀,平劉鋹,滅南唐。相繼被滅國的割據和國家,都在開封有“安置”,封王、侯、將軍。
總之,趙匡胤的仁慈,成就了宋朝和他的許多美談,但過於感念兄弟之情,任由趙光義發展壯大,結果導致了“斧聲燭影”發生。
-
4 # 嶽劍
為了趙氏江山,說了是為了堵天下人的口,所以才沒有殺後周皇帝柴氏的子孫。
周世宗柴榮在去世了之後,任命趙匡胤為託孤大臣,並把幼主託付給他,但後來他篡奪了柴氏江山,但他是個聰明人,當然覺得自己的行為難服天下人,他的皇帝也當不下去,就會引起兵變,所以為了安撫人心,當了皇帝后,對後周朝廷的大臣們都很好,尤其是後周的太后和及子孫善待。
透過這種和平的手段,因此趙匡胤贏得民心,自然反抗的人就少了。試想如果趙匡胤頭將柴氏後人趕盡殺絕,肯定會引起更大的反抗,更會受到天下人的唾罵,所以說,這一招不僅堵住了所有的口,還使得皇位順利交到趙家人手裡。 -
5 # 古河隨筆
當然,一方面,說明趙匡胤是真正成熟老練的政治家而不僅僅是軍人。但說到底,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首先,趙匡胤得國不正,後周舊臣是潛在的危險。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六月,世宗柴榮病逝,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符太后垂簾聽政。後周面臨“主少國疑”的局面。皇帝年幼,人心浮動,後周政權面臨危機。
其實倒不如說是後周本身享國時間太短暫,還沒有建立起士大夫階層對國家的忠誠。因為從後周太祖郭威951年即皇帝位,到恭帝柴宗訓960年被廢,也不過短短九年。根基不深,因此被趙匡胤瞅準機會,逼迫柴宗禪讓。
但是,趙匡胤畢竟得國不正。缺少正義性。所以他不能不忌憚後周舊臣的潛在的反對力量。
其次。趙匡胤畢竟是老練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怎麼得來的江山,所以也必然明白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奪他的江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自己身邊的權臣不也照樣野心勃勃嗎?而這一股力量,更讓他寢食難安。所以趙匡胤厚待世宗母子,安撫後周舊臣,無非是使新貴與舊勳互相制衡,為皇帝所用。
五代十國是大亂之世。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是常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種思想,在亂世更加明顯。你今天做了皇帝,跪在下面山呼萬歲的權臣明天就有可能把你拉下馬來。所以,恩威並施,才是籠絡人心的最好法寶。
-
6 # 千秋天君
趙匡胤不殺後周柴氏主要原因還是收買人心。
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揮師進京拿下了皇位,趙匡胤一直都說自己是被手下人逼著造反,實際怎麼回事大家都清楚,張匡胤不動心思,手下人也不會,也不敢這麼做。但是這樣子操作趙匡胤就成為了一個正面人物,而不是造反者。
回京後,逼宮,柴氏禪讓皇位。注意一個重點,是禪讓皇位,而不是搶來了皇位,這樣趙匡胤也就沒有就殺柴氏的理由,如果他殺了柴氏會讓天下寒心,形成一種嚴酷的形式,當時天下未穩,人心浮動,如果形成這種嚴酷的形式,誰能保證他手下人不會反叛呢?
有人可能覺得趙匡胤本就是一個心地善良之人,這就大錯特錯了,或者說張匡胤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可他的弟弟趙匡義絕不是,可以說是趙匡義逼死了苦帝王、大詞人李煜(李後主),霸佔李煜的后妃,而且做了很多不堪之事,趙匡義對他哥哥的影響極大,要不然趙匡胤也不可能傳位給弟弟。
再者說,柴氏一族一直沒有兵權,兵權一直掌握在趙家手裡。而且弒主有是人們最被文人唾棄的事,作為一個及其重視文人的君主,自然不會做殺主這樣的傻事,留著柴氏,收買了多少人心啊!
回覆列表
趙匡胤黃袍加身為何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這才是真正原因。禪讓制度是中國權力交接的一種特殊方式,他能夠確保權力的和平交接。不過三國之後這個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司馬家族篡權起到了一個很差的帶頭作用,加上後來的五胡亂華,動不動就謀權篡位殺皇帝,真正能夠和平交接權力的真是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來說,趙匡胤後來雖然奪取了柴家的皇位,不過他對於柴家人還算是好的。柴榮去世了之後,命他為託孤大臣,把幼主託付給了趙,雖然他篡位的行為,很不地道,他當初的藉口就是,被底下計程車兵給逼得,可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篡位,找一個好一些的說法。這樣的行為弄不好,會被老百姓們不齒,這樣他的皇帝也當不下去,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為了安撫人心,成功登基之後,對朝廷的大臣們很好,對於太后和幼主,這個孤兒寡母也照顧有加,也因此贏得了天下人的理解。明眼人都知道這實際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安排好的一場戲,因此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之後,率軍回到京城,對滿朝文武大臣並無加害之意,對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的善待,因此也贏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理解,反抗的聲音自然就小了些,如果當時趙匡胤頭腦發熱,將柴氏後人殺掉,不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還揭穿了自己黃袍加身被士兵逼迫當皇帝的謊言,更會受到天下人的唾罵,因此趙匡胤這一招實在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