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越清泉

    謝邀;你肯定能改變你自己的不足之處。因為你有自知之明,這很難得,不必刻意看書來改變,而應多接觸人,觀察別人,特別是心直口快,性格爽朗的人。看人家是怎樣處人處事的,不要老是疑神疑鬼的猜測別人,只要自己做事光明磊落,你的毛病自然就無形中消除了。

  • 2 # 簡一心理

    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心胸狹窄、小肚雞腸,說明他從心底已經想要改變了。只是看書,覺得收效甚微,這個也比較正常。以下簡單從兩點聊聊我的看法。

    一、人們普遍都有這樣一個心態: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如何理解呢?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我們獲得知道的渠道有很多種。電視、報紙、雜誌、書箱,包括時下流行的自媒體。我們發現懂得道理越來越多,卻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或者自身的改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獲取的知識,對我們來說也僅僅是知識,它存在於我們的電腦中,我們的筆記中,我們的腦海中,就是不能變成改變我們的工具。因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從來不去實踐,也不去應用。

    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明白了一件事:想要獲取至高智慧,須從傳道開始。在與人的交流中才能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有解決的方案,自己才能獲得更多的智慧。所以看了書,學到了許多知道,一定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去實踐,保持覺察。

    遇到問題時,審視一下自己看待問題的觀點是不是像以前一樣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見。時刻保持對自己言行的覺察,才是改變的開始。

    二、自己的認知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認知會影響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汲取,我們在自學的同時,需要“名師提點”。

    為什麼我們會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就是因為我們自身認知的侷限性,因為我們見得少,閱歷少,學識不足。正因如此,在我們自學的同時,大的道理好像明白,但又不完全明白。

    這是由於我們自身認知的侷限性使我們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理解,有些可能理解得很片面。這時我們需要有人“點醒你”。當你學習了某個知識後,你可以找人去交流,在交流中,你會發現別人的話對你有所啟發。或者你找一個比你智慧的人去請教,發現他的看法可能與你截然不同,這都會讓你更全面地理解和吸收所學的知識。

    眾所周知,小學的知識對於成年人來說真的太簡單了,對於一些聰明的孩子來說自學都可以學會,但為什麼我們還要把孩子送去學校由老師統一授課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沒有時間專門去教育孩子,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自己成型的觀點,而且他們對一切的認知基本為零,所以老師在教的同時,需要在個別的知識點上對他們進行“提點”,這樣才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學習。

    我曾在學習中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也是看了許多書,但感覺自己沒有太大改變。後來有機會去現場聽了一些老師的課程,才有所悟。我發現,老師講得和書中寫的內容差不多,但她舉的例子更生活化,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鳴,發現自己的問題,並留意改正。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3 # 飛揚心理王老師

    看書有看書的好處,可以增加知識,但要想準確改變自己,需要另一種能力,就是自我覺察,以及更寬闊的視角,這方面個人往往達不到,需要吸取外界的力量。

    最好的辦法是和心理老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專門探討,看看小肚雞腸的看法和寬容大度的看法是怎樣的差別,這一對比,你就知道該怎麼改變自己了。

    比如鄰居在門前放垃圾袋吧,這樣既不美觀,又影響別人通行,多次說他,他也不改變。於是我們很生氣。寬容大度的看法是什麼呢?既然已經說了他,他還是不改,說明這個人是個素質不太高的人,恐怕也是多年的習慣,不是那麼好改變的,接受他的不好吧,原諒他的不好吧,有機會就多說他幾遍,實在不行就替他拿下去。

    對比上面的兩種心態,其他方面也用這種看法和方法來對待,慢慢就改變了。實在不好改變的話,一定要積極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心理老師有更多更開放的思路呢。

  • 4 # 零一合一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具體指的事情是哪些?先認清原因,才能有對應的改進辦法。

    以下幾個原因或方案供你參考:

    一,見識短淺,所以很小的利益在你眼裡也是很大的。

    二,你只是比較感性。考慮別人的感受,也希望別人能同等待你。

    三,小時候過過拮据的日子,長大了延續了小時候節儉的習慣。

    四,別人誤會了你的為人,所以會這樣告訴你你是這種人。

    五,加強溝通能力,讓別人更好的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或者你的需求。

    六,學會自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它氾濫成災。

  • 5 # 天之漢

    已經看了很多書,那麼說明知識上的儲備也許已足夠,但依然無法對問題做出實質性改變,那麼說明確實缺乏實際情境轉變的能力。這時我建議你可以去看一些歐美的野外求生的節目,雖然有一定的節目劇本操控,但也確實可真實的反映出人性互動的後果,供你參考。

    心胸狹窄,小肚雞腸,這是出於著眼於一時的、區域性的小利益,而無法重視和在乎更大更長遠的利益博弈。這對個人以後的社交與成長都非常有害。沒有什麼人會想與一個小氣的人長久保持朋友關係,那這也就意味著你在職場/人生中,長期看,都無法交到可以信賴、互相幫助的朋友。

    為什麼建議看野外求生節目呢?因為這裡面就很容易體現如上情景:有些人習慣且樂於互相幫助,雖然一時會損失自己辛苦得來的物資,但是他會得到別人長遠的回報。即使在最壞情況下被他人剝削和利用,未得以完成遊戲,但是依然會收穫,至少是觀眾層面的肯定、讚許與欣賞。你可以很容易發現,觀眾樂於與這樣的人交往,而不是和那個明顯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其實後來都會成功的,無論是出於節目組的安排還是現實中真實的生活經歷,註定會得到更多的人的幫助,從這一點上講吃虧是福。你不可能想象一個處處無人幫助的人,會怎麼走向成功。

    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就完全不同了,他們也許會收穫一時的物質利益,但是會立即收穫到觀眾的厭惡憎恨,甚至現實生活裡的人肉辱罵,即使是在野外求生節目裡,長久來看他們也明顯是得不償失。你可以一時算計一些人,摘取他人的利益,但是時間一長,人人都會知道你是怎麼樣的為人,也就轉向為拒絕和你交流/幫助。那麼可想而知,在危險的野外,這種人所能面對的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我們現實生活裡,雖然不會面對野外環境苛刻的求生狀況,但實際上道理是類似的。沒人可能會傻到會長期讓一個自私的小人長期佔自己的便宜,人正常的反應都是拋棄/拒絕這個人的社交與友情。那麼一個孤零零的自私自利的小人,他個人長遠的社會發展,很明顯都是極為有限的。你要多重視大局觀下的這一點,就可以很容易改變自己的小氣了。今日捨得,明日獲得,捨棄的是一點小利,獲得的是長久的人情,哪個更重要呢?

    祝你成功,我的朋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是什麼你快樂嗎?離了錢也能找到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