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忙碌快樂農家人
-
2 # 無吳五
經濟作物,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說,由於供需資訊不平衡,很難實現資訊共享。出現滯銷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個情況也是影響農民改變種植觀念一個重要的原因。
糧食和經濟作物相比較,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勢。那就是在銷售上,國家有保護價收購。這樣的措施讓農民不用擔心收穫後的銷售問題。耕地多的農民在種植糧食,一年的收入還可以的。至少要比打工強很多。
經濟作物種類非常多,在沒有種植經驗以前,去嘗試的農民基本上是沒有的。有些經濟作物是需要一定的經驗,技術的。在沒有接觸前,農民都不敢去嘗試的。一旦效果不好,少的是影響一年的收入。如果是多年生的經濟作物,可能影響到的就是農民幾年的收入,誰都不敢去冒這個險。
改變種植觀念,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成功的案例。那就是有人種植成功了,而且收益還很不錯。這樣的話改變觀念的人就會非常多。
在經濟作物的種植過程中,有些都氣候,環境要求是非常高的。往往不是原產地種植出來的味道就不一樣,這些也是需要考慮的。它不像糧食在中國適合種植的面積非常廣泛。
觀念改變,也是需要一定動力的。就拿我老家縣城來說,幾年以前就開始大力發展稻蝦共養的模式,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稻蝦養殖面積在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要比傳統的水稻種植提高了很多。
由於縣城地處淮河流域,水系非常發達,野生小龍蝦非常多。在政府部門的努力下,農民的種植觀念得到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想讓農民改變觀念,就必須有政府部門的幫助,做好宣傳,銷售方面的問題。這樣改變觀念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是不出現滯銷,低價這一類的情況。農民都是非常容易改變觀念。
-
3 # 鄉野傅姐
怎樣才能改變農民種糧食觀念,提升經濟作物,如黃精黃連中藥材?這個很簡單呀,讓農民看到種植經濟作物的前景,拿出實打實的真例項子出來,不要紙上談兵,忽悠農民。農民也想自己種植的一畝三分地可以賺到錢,誰又希望過苦日子呢?只要你透過一些真實的例子,讓農民親眼看見,有農戶棄糧種植經濟作物成功取得了經濟效益,並且比種糧食賺錢,而且勞力、物力相比種莊稼投入的要少,我想農民種糧食的觀念會發生改變的。
我是農民,我對棄糧種植經濟作物我深有體會。剛開始有人動員我種植藥材我心動過、猶豫過、動搖過、放棄過,因為投資種植經濟作物投資大,時間週期長,關健是我對它沒有種糧食熟悉。糧食我年年種,天天和它們打交道,我熟悉它呀,它的生長規律和病蟲害我能熟練掌握和預防呀,遇到一些突發的自然災害我知道怎麼補救。可突然的改變去種一種陌生的植物,完全對它不瞭解,總會擔心種不好、長不好,或者長勢好、收成好後又賣不出去怎麼辦呢,總有這和那的擔心和憂慮。
比如說經濟作物黃精吧,畝投資3000-4000元,對農民來說投資太大。它生長週期要3-4年才能收穫,這3-4年裡,是對它漫長的投入勞力、精力和物力。效益要幾年後才看得到,到時的市埸前景風雲莫測,是好是壞誰也無法預料。它不象種莊稼投資少,當年種當年收,雖賺錢少,但穩當呀,風險小。農民有自已思想和考慮呀。
-
4 # 山太子
首先,針對你提出一問題“怎樣才能改變農民種糧食觀念,提升經濟作物,如黃精黃連中藥材?”作一個詳細分析。
為什麼要改變農民種精食觀念,現在農民種食雖然沒有太多的利潤,但是糧食對中國的民生和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主糧。不能都種經濟作物,那糧食不是沒有人種了,到時糧食又成危機了,所以說我建議要因地制宜。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現代化操作的還是種糧食;如果是山區或丘陵地帶發展不了糧食的地區,發展經濟農作物還是可以的,來增加農民收入。我們現在再根據你的問題來解答,要想改變農民種糧食的觀念,提升經濟作物有很多方式和方法。
一、可以透過新型職業農業進行培訓,讓農民瞭解種經濟作物的收入會更高,而且更輕鬆。
二、做好產業帶動,以龍頭企業牽頭做好示範,然後,再帶動農民種植經濟作物。首先,要讓農業相信種植經濟作物能讓他們得實惠,他們才會跟著跑。
三、成立合作社,透過合作社的方式來運作,讓農民種植的經濟作物,豐收後要有人回收。這樣才能讓農民安心的種植,也就是說農民大部分要的是一個承諾。
回覆列表
種植糧食是農民的傳統觀念,雖說不能帶來豐厚的利潤,但也沒有技術上的難度和滯銷的風險,這是農民對糧食種植情有獨鍾理由。
許多關心農民的好心人,還有一些專家們,甚至一些領導,他們有點恨鐵不成鋼,一個勁的怪農民心眼死,眼看種糧食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了,還守著二畝地去種糧食,你們就不能去種植一些利潤比較高的經濟作物嗎?
不靠譜的經濟作物非但不能給農民創收,反而會害農民絕收。有許多不法分子利用糧食作物不值錢的現象欺騙農民,他們農一些天價的種子,給農民畫大餅,說什麼回收產品,利潤豐厚,結果是賣了種子沒了回收,坑了農民。缺乏資訊的一窩蜂的種植坑了農民。某種農作物價格偏高,但市場需求量並不大,第二年就一哄而上,大面積種植導致供大於求,其結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們所熟知的大蒜風波。
較長的週期讓農民不能看好。有許多種植專案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但生長的週期太長,而現在的農業現狀是流轉土地的經營者是就想幹一些立杆見影的營生,誰也不願意去投資三五年才見收入,到時候恐怕還沒有見收入呢土地租期就到了。只有那些執著的農民,才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惜血本的長期投資。這也是農民
巨大的投資使農民望而卻步。新興農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比如大棚種植蔬菜水果,投資都非常大,許多農民都覺得幹農業風險大,也就不願意在地裡投太多的錢,特別是水果種植,週期又長,需要投資更多。
繁雜的工序和高難的技術讓農民為難。大部分農民只是會種植糧食作物,而對於陌生的經濟作物種植一竅不通,複雜的管理技術,防病治蟲,追施肥料,微肥及營養素的噴施應用,植株的整枝打叉,摘心去定等等。這些工序都需要在一定的時間點完成,還要認真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及時的進行管理調控。即要生長的旺,又不能過旺;即要高產,又不能產量太高而影響來年的產量。這些繁複的工序,對於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種地的農民來說,讓他們學這些東西確實難為他們了。風雲變幻的市場總是讓人感到恐懼。變化莫測的農業市場也讓農民心生恐懼,當你去投資某一農業專案時,看到前途一片光明,等到辛辛苦苦把產品收穫的時候,卻弄得遍地都是,原來的高額的利潤卻蒸發殆盡,剩下的則是微薄的收入。這需要更好更確切的市場調查,需要更大的勇氣,才能放手一搏。
農民老齡化讓農業失去了生機。很明顯,農村種植也農民老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的思想已經老化,維持老生產,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是他們共同的想法。他們已沒有精力去開創新天地,沒有活力去發明創造,他們所能做到的就是維持,維持固有模式的延續。
中國農業的創新,不但是資金的投入,也不只是農業設施的建設,更應該有新人.新思維.新氣象的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