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老相簿
-
2 # 朱海華
一家之言。
協調關係主要有同化融入、異化突兀、伴隨襯托、重複類比等。
協調方式因攝影師的藝術價值觀而不同。普遍規律是:突出主體、凸顯主題。
-
3 # 傑森帶你四處逛
如果是專業的事情我回答不了你,因為我不是專業的攝影人,如果說一般的愛好的話,多看一下別人拍的照片,就在想一下什麼構圖可以讓照片看的更好看那就可以,多拍點照片,把以前的照片都翻出來看一下,你就知道你的缺點在哪裡,哪裡需要改進。多點注意一下旁邊的事物跟不同的角度。
-
4 # 臨風逸
題主好!
單純用文字真不太說得清,還是借圖片來分析闡述,看末後一、二圖。這是兩張人像,在一次新品試用時拍攝。當時,機器上裝的是個300mm的定焦。秉承拍到是第一位的宗旨,在該拍攝點拍下了一圖。其實,在按快門前我已經注意到了模特頭上的襯景,奈何定焦無奈,所以拍下一圖後抓緊緊退幾步,又拍了二圖。
單看一圖,也算不上失敗,至少,模特臉部表情還是很豐富的。但,對比二圖後,從整體看,明顯一圖就遜色了點。模特還是那個模特,姿勢也還是那個姿勢,但因為頭頂上多了幾爿逆光下略顯紅色的樹葉陪襯,整幅畫面更有生氣,可觀性也提升不少。
攝影,有時主題並不難找,反而是找襯托主題的背景更費事。這也是不少新人易忽略背景的一個共性。往往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和大家一起在同個拍攝點拍的照,為什麼自己拍的就不耐看?
找個好背景有幾個注意事項。1,不能和主題有衝突。2,可以和主題有對比,但也必須和主題協調。3,能烘托主題更突出,增添整幅照片的可觀賞性和品味。
另外,加了幾張花卉照。它們都有相似的虛化前或後背景,目的就是為了突出主題。都是反覆繞著花卉從各個方位找尋角度才定下的機位。為了整體效果,有時,不得不犧牲最佳構圖、最佳角度拍攝。
-
5 # 李傑不二影像
主體和襯體是兩個主次關係,環境則是相對這兩者來說的。在拍攝中並不矛盾,但要協調好還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需要拍攝者確定拍攝主題之後來分配三者的關係。是否到位?是否融合,與拍攝者駕馭能力和水平有關!
-
6 # 山野逸雲
攝影中的主體是主要表現的主題,就如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也是觀賞者觀賞的焦點。而陪體是陪襯主體的,為主體服務的,為了把主體表現的更強烈,更鮮明,更震撼,就需要陪體的陪襯。環境是給主體陪體的表現提供的處所場景等等。
正確機智的處理好三者的關係,會使攝影畫面的主題更加鮮明,表現力更加強烈,對觀賞者的印象更加深刻。一般來講,主體在攝影畫面中應占據比較顯眼的位置,在拍攝時,一切拍攝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都在主體上,如對焦點、測光、白平衡、光圈、快門、感光度等都圍繞主體服務。但是,陪體也不容忽視,要處理好主體和陪體之間的主次關係。如拍攝這樣的一張照片,春光爛漫中,一隻蜜蜂正在一棵蘋果樹上踩一朵蘋果花,遠處是田地山巒。在這張照片中,這隻小小的蜜蜂和蜜蜂正踩的這朵花是主體,焦點和測光全在這些點上,而這棵蘋果樹是陪體,要求蘋果樹恰到好處的陪襯主體,在拍攝中,適當虛化樹幹樹枝。而遠處的背景,需要進一步虛化,對那些雜亂無章而對主體的表現沒有一點作用的,要儘量擯棄,不能喧賓奪主。
總之,正確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合理的分配攝影注意力和側重點,才能拍出理想的畫面來。
-
7 # 華榮視角
謝謝邀請!攝影創作中畫面中主體是表現主題內容的主角,陪體是襯托主體的配角,有時也是場景中的環境,可以用大光圈小景深虛化配體來突出主體,不同的快門速度也能突出主體,也可以小光圈大景深來突出場景的層次(在後期中提亮主體、壓暗陪體)來突出主體,此時,畫面就有了突出的主體、同時也有了陪體和環境。
▲大光圈虛化背景來突出主體,同時畫面中有隱隱約約的陪體,整個畫面也交代了環境。
▲這幅是用b檔長曝拍攝高速公路上車水馬龍的車軌,小光圈大景深來體現畫面的層次,用色彩對比、冷暖對比來突出主體,同時又有了陪體和環境。
▲這幅是用快門優先模式1/60秒的快門速度搖拍的賽馬場景,整幅畫面主體突出,背景帶有動感,畫面中又有了陪體和環境。
-
8 # 石可言也
謝謝邀請。主體與陪體的關係處理要視拍攝的場景而定。總的原則是陪體不能影響主體,只能是襯托主體更突出更搶眼。當然也有構圖用光景深方面的技術因素。比如將主體放到黃金分割點上,透過虛化背景突出主體,運用線條引導突出主體,透過透視關係突出主體,透過留白突出主體,利用不同的色差突出主體,透過人物、動物襯托主體等等。這要靠自己在拍攝中多實踐,多領悟,實踐出真知。
-
9 # 攝影堂堂課
一般來講,在一幅畫面中只能有一個視覺中心,也就是隻能有一個主體,畫面中的其他元素則主要起到烘托,突出主體的作用,也就是陪體角色。所以,在畫面構圖中,那些無法起到襯托作用的景物元素就是要被踢出到畫面以外,這也就是簡潔畫面的過程。只有主體與陪體關係和諧,畫面才具有鮮明的主題和突出的視覺中心。
在主體與陪體的關係處理上,顯然主體是畫面構圖和表現的重點,所以其所處的畫面位置必須要鮮明、突出,應將其置於畫面的視覺中心點或趣味點上,比如黃金分割點。此外,在光線安排上也要注意能夠有效突出主體的質感、形態、色彩等特徵,吸引觀者視線。而用來補充和承託主題的陪體,主要是豐富畫面的內涵,所以主體形象應該完整、清晰,而陪體則可以虛化、殘缺;主體應該以正面表現為主,陪體則應以側面或者背面表現為主。
在花卉攝影中,花朵因其美麗的色彩和形象而常常成為畫面的表現主體,而枝葉則多是起到襯托作用,也就是俗語說的“紅花還需綠葉襯”,非常形象。拍攝花卉,既要選擇造型別致、形態優美的花朵,又要注意對枝葉的位置和數量等的處理,防止影響花卉數量的表現,甚至是喧賓奪主。如拍攝荷花時,荷花、花蕾、花蓬、荷葉等都可購入畫面,但主體通常都是花,而花蕾、蓮蓬次之,荷葉多是襯托之用,使畫面豐滿、環境真實。
營造主陪體的和諧關係上,還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當主體與陪體為同一物件時,可以嘗試打破這種統一的額格局,加入富有變化的因素,比如色彩上的差別,往往可以成為畫面的興趣中心。
2.利用景物的線條引導人們在觀察視線集中於主體之上,強化主體的視覺中心地位。
3.在疏密對比強烈的畫面中,主體往往被安排在疏朗之處。
4.在明暗對比明顯的畫面中,明亮的物體或塊面較小的物體往往作為主體呈現。
5.在虛實對比強烈的畫面中,實者往往是主體,虛者往往是陪體。
回覆列表
你提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都涉及到的形式“美”的問題,還是怎麼按排畫面才看起來美,所謂的主體和倍體與環境的關係是後來藝術家們、藝術評論者在藝術實踐中人為確定的一個藝術標準,特別是在寫實的古作品或當下流行了近一百多年的人文紀實攝影中的“構圖九宮格”法,是非常古老的初級話題,藝術發展和藝術呈現多元化、手法日益豐富的今日藝術,我覺再舊話重提、討論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說多了反而顯得自己愚腐無知,今天的攝影藝術早都擺脫了表面化的形式主義的束縛,一個小眾化的問題不要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