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甲午風雲》,拍攝於1960年,這是一部以中日甲午戰爭為背景的,大投資、大製作電影,演員陣容也極其強大,著名演員李默然、浦克、周文彬、龐學勤、方化等人的傾力加盟,為影片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經過歷時兩年之久的拍攝,電影於1962年正式上映,一舉獲得轟動。在當時造成了及其轟動的影響,本片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當時的觀眾,而由李默然老師所塑造出的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形象更是經久不衰,至今無人能超越。可以說,電影《甲午風雲》整整影響了那一代人,它所造成的轟動影響時至今日都仍然難易消逝。
提到甲午中日戰爭,大家並不陌生。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些是華人民的恥辱,也是中國歷史的恥辱。這部電影就是以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並將這一歷史事件中北洋水師愛國官兵和中國民眾反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1894年,早已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開始在中國海域內不斷地肆意挑釁、製造事端。而手握實權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卻在自身利益的影響下極力主張對日求和。可隨著7月25日“高升”號運兵船的沉沒,700餘將士葬身海底,中日之戰不可避免的開始了,清王朝最終還是拿起了反擊的武器。隨後,9月17號,黃海海面上,中國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黃海海戰,北洋愛國官兵奮起反擊,林永生等民族英雄力竭殉國。海戰中,由於“定遠”號信旗被擊毀,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激戰中,“致遠”號多處中彈,但為了保護旗艦“定遠”號,鄧世昌始終指揮軍艦衝在艦隊最前沿與日艦展開交鋒,“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連續擊傷日軍多艘戰艦。終因炮彈用盡,為了使處於困境中的北洋艦隊能夠反敗為勝,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駕艦高速衝向日軍主力艦“吉野”號,欲與之同沉。全艦無一人退縮,在雄勁的“撞沉吉野”的口號聲中,致遠號高速向“吉野”衝去。不幸被日艦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代愛國將士魂系黃海,焉能不叫人悲痛!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中國近代史,是東西方列強欺凌瓜分中國的屈辱史,也是華人民奮起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史,甲午,既是對清政府腐朽無能的體現,也是對中華民族勇於抗擊外寇的再現,雖然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結束,但本片在反映這段歷史的同時,更突出了華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將鄧世昌、王國成等廣大愛國官兵在這場戰爭中所顯現出來的頑強精神和愛國情感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將清王朝高層的醜惡賣國嘴臉表露無疑。
在影片的拍攝製作上,製片方可謂是大手筆製作,演員們精美的服飾,華麗寬敞、氣派的拍攝場景,在當時的中國來說確為罕見,在兩場海戰的拍攝上,片方為了追求海戰場面的真實性,一律動用真軍艦進行實景拍攝,尤其是拍攝黃海海戰時,製片方動用十餘艘軍艦進行拍攝,炮聲震天、硝煙瀰漫,將黃海大戰的震撼氣勢完全的體現出來。這一點即使是在外國海戰題材電影裡也是較為少見。可以說,在製作上,製片方是下了血本的,就是要將那段歷史真實的展現給觀眾。
在演員的演繹上,多位老藝術家們的精彩表現,把相關的歷史人物真實的展現給了觀眾,觀眾在螢幕前彷彿也看到了那段真實的歷史,李默然老師那生動的表演、堅毅的神情,生動鮮明地再現了鄧世昌的剛毅品格和正氣浩然、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在銀幕上,並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也正是由於這部電影,使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進入中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除此以外,龐學勤、王秋穎、周文彬所塑造的王國成、李鴻章、方伯謙的形象,也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當然,說完了本片好的一面,本片的不足之處也要在此說一下,本片最大的詬病就是:片中所反映出來的很多歷史嚴重不符合史實(例如,“吉野”莫名其妙的成了日海軍的旗艦、“經遠”號戰沉於“致遠”之前),片中對民族英雄劉步蟾也出現了極其不合理的歪曲描繪,嚴重破壞了英雄的形象。這些也成了本片在往後幾十年來一直飽受人們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人物方面,片中始終以鄧世昌為主軸核心,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圍繞他而進行的,其他的人物戲份都很少,尤其是“致遠”號中雷爆炸之後,故事立即結束,其他戰艦的英勇表現很少提及,甚至連海戰的結果也沒提。雖然把鄧世昌的偉大形象永遠的留給觀眾,但卻沒把甲午海戰的歷史完完整整的展現出來,這也深受人們的批評。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由於劇組當年出於文藝加工的需要而編改了甲午歷史,是對電影的不負責任,實則錯了。其實仔細瞭解一下當時的相關情況,對以上的問題也不難得到解釋,在那個年代,很多有關於北洋水師的歷史並沒有得到及時的挖掘,很多真相是在多年以後才得以解釋,所以,劇組當年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手中所掌握的歷史資料實在過於匱乏,因此出現了很多讓後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穿幫。例如,豐島海戰海戰部分,居然連誰打誰都出現了失誤(“浪速”打“廣乙”、“秋津洲”打“高升”,正好反了),除此以外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這絕不是藝術加工的事,能犯這類的低階錯誤分明是劇組手中的歷史資料瑕疵太多,而片中對劉步蟾的描繪,很遺憾,當時的現有資料就是那樣的,劉步蟾貪生怕死掛錯旗號的確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直到七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不斷的探索發掘劉才被正名,要知道自甲午以後中國亂了幾十年,直到49年之後才恢復穩定,各方面的探索才逐漸開始,要想把各方面資料整理齊全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人們不要對《甲午風雲》所出現的那些歷史穿幫有什麼過多的指責,至於人物宣傳上,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加以襯托,這就是那個年代的電影拍攝特色,後人也應該加以理解。
雖然《甲午風雲》中出現了太多令人爭議和遺憾的歷史詬病,但誰也不能否認,這部電影仍舊是一部有關於甲午歷史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佳品。它不但影響了那一代人,也深深感染了後幾代的人們,“鄧大人”那浩然正氣的神情、“致遠”艦悲壯衝向敵艦的那一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心中。一部歷史電影的好壞,不僅在於它的表面又沒有毛病,更在於其本身所含的教育意義,對人們的感染力。人們從這部電影裡不僅看到了那段心痛的歷史,更加深了自身心中的愛國情操,其不僅是一部歷史劇,更是一部教育劇、愛國劇。無論時代的變遷,這部電影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永遠不會變。對於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來說,心中都會有無限的感悟,這段歷史給每一個華人敲響了警鐘,讓我們能夠銘記歷史,“落後就要捱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些口號也會牢牢印在人們的心中,驅使著我們為國家的強大而努力奮鬥。
《甲午風雲》歌頌了北洋海軍將領鄧世昌,將他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完整的展現了出來。那種和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更是流芳百世,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銘記,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責任,我們需為國家的強大盡上應盡的那份力。
你們喜歡《甲午風雲》嗎?小余覺得很好看。雖然電影有很多缺點,不過那是時代遺留的問題,肯定不能和現在的做比較。總之《甲午風雲》是一部優點與缺點並存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小余和大家下期不見不散。
電影《甲午風雲》,拍攝於1960年,這是一部以中日甲午戰爭為背景的,大投資、大製作電影,演員陣容也極其強大,著名演員李默然、浦克、周文彬、龐學勤、方化等人的傾力加盟,為影片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經過歷時兩年之久的拍攝,電影於1962年正式上映,一舉獲得轟動。在當時造成了及其轟動的影響,本片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當時的觀眾,而由李默然老師所塑造出的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形象更是經久不衰,至今無人能超越。可以說,電影《甲午風雲》整整影響了那一代人,它所造成的轟動影響時至今日都仍然難易消逝。
提到甲午中日戰爭,大家並不陌生。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些是華人民的恥辱,也是中國歷史的恥辱。這部電影就是以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並將這一歷史事件中北洋水師愛國官兵和中國民眾反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1894年,早已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開始在中國海域內不斷地肆意挑釁、製造事端。而手握實權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卻在自身利益的影響下極力主張對日求和。可隨著7月25日“高升”號運兵船的沉沒,700餘將士葬身海底,中日之戰不可避免的開始了,清王朝最終還是拿起了反擊的武器。隨後,9月17號,黃海海面上,中國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黃海海戰,北洋愛國官兵奮起反擊,林永生等民族英雄力竭殉國。海戰中,由於“定遠”號信旗被擊毀,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激戰中,“致遠”號多處中彈,但為了保護旗艦“定遠”號,鄧世昌始終指揮軍艦衝在艦隊最前沿與日艦展開交鋒,“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連續擊傷日軍多艘戰艦。終因炮彈用盡,為了使處於困境中的北洋艦隊能夠反敗為勝,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駕艦高速衝向日軍主力艦“吉野”號,欲與之同沉。全艦無一人退縮,在雄勁的“撞沉吉野”的口號聲中,致遠號高速向“吉野”衝去。不幸被日艦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代愛國將士魂系黃海,焉能不叫人悲痛!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中國近代史,是東西方列強欺凌瓜分中國的屈辱史,也是華人民奮起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史,甲午,既是對清政府腐朽無能的體現,也是對中華民族勇於抗擊外寇的再現,雖然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結束,但本片在反映這段歷史的同時,更突出了華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將鄧世昌、王國成等廣大愛國官兵在這場戰爭中所顯現出來的頑強精神和愛國情感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將清王朝高層的醜惡賣國嘴臉表露無疑。
在影片的拍攝製作上,製片方可謂是大手筆製作,演員們精美的服飾,華麗寬敞、氣派的拍攝場景,在當時的中國來說確為罕見,在兩場海戰的拍攝上,片方為了追求海戰場面的真實性,一律動用真軍艦進行實景拍攝,尤其是拍攝黃海海戰時,製片方動用十餘艘軍艦進行拍攝,炮聲震天、硝煙瀰漫,將黃海大戰的震撼氣勢完全的體現出來。這一點即使是在外國海戰題材電影裡也是較為少見。可以說,在製作上,製片方是下了血本的,就是要將那段歷史真實的展現給觀眾。
在演員的演繹上,多位老藝術家們的精彩表現,把相關的歷史人物真實的展現給了觀眾,觀眾在螢幕前彷彿也看到了那段真實的歷史,李默然老師那生動的表演、堅毅的神情,生動鮮明地再現了鄧世昌的剛毅品格和正氣浩然、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在銀幕上,並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也正是由於這部電影,使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進入中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除此以外,龐學勤、王秋穎、周文彬所塑造的王國成、李鴻章、方伯謙的形象,也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當然,說完了本片好的一面,本片的不足之處也要在此說一下,本片最大的詬病就是:片中所反映出來的很多歷史嚴重不符合史實(例如,“吉野”莫名其妙的成了日海軍的旗艦、“經遠”號戰沉於“致遠”之前),片中對民族英雄劉步蟾也出現了極其不合理的歪曲描繪,嚴重破壞了英雄的形象。這些也成了本片在往後幾十年來一直飽受人們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人物方面,片中始終以鄧世昌為主軸核心,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圍繞他而進行的,其他的人物戲份都很少,尤其是“致遠”號中雷爆炸之後,故事立即結束,其他戰艦的英勇表現很少提及,甚至連海戰的結果也沒提。雖然把鄧世昌的偉大形象永遠的留給觀眾,但卻沒把甲午海戰的歷史完完整整的展現出來,這也深受人們的批評。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由於劇組當年出於文藝加工的需要而編改了甲午歷史,是對電影的不負責任,實則錯了。其實仔細瞭解一下當時的相關情況,對以上的問題也不難得到解釋,在那個年代,很多有關於北洋水師的歷史並沒有得到及時的挖掘,很多真相是在多年以後才得以解釋,所以,劇組當年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手中所掌握的歷史資料實在過於匱乏,因此出現了很多讓後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穿幫。例如,豐島海戰海戰部分,居然連誰打誰都出現了失誤(“浪速”打“廣乙”、“秋津洲”打“高升”,正好反了),除此以外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這絕不是藝術加工的事,能犯這類的低階錯誤分明是劇組手中的歷史資料瑕疵太多,而片中對劉步蟾的描繪,很遺憾,當時的現有資料就是那樣的,劉步蟾貪生怕死掛錯旗號的確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直到七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不斷的探索發掘劉才被正名,要知道自甲午以後中國亂了幾十年,直到49年之後才恢復穩定,各方面的探索才逐漸開始,要想把各方面資料整理齊全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人們不要對《甲午風雲》所出現的那些歷史穿幫有什麼過多的指責,至於人物宣傳上,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加以襯托,這就是那個年代的電影拍攝特色,後人也應該加以理解。
雖然《甲午風雲》中出現了太多令人爭議和遺憾的歷史詬病,但誰也不能否認,這部電影仍舊是一部有關於甲午歷史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佳品。它不但影響了那一代人,也深深感染了後幾代的人們,“鄧大人”那浩然正氣的神情、“致遠”艦悲壯衝向敵艦的那一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心中。一部歷史電影的好壞,不僅在於它的表面又沒有毛病,更在於其本身所含的教育意義,對人們的感染力。人們從這部電影裡不僅看到了那段心痛的歷史,更加深了自身心中的愛國情操,其不僅是一部歷史劇,更是一部教育劇、愛國劇。無論時代的變遷,這部電影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永遠不會變。對於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來說,心中都會有無限的感悟,這段歷史給每一個華人敲響了警鐘,讓我們能夠銘記歷史,“落後就要捱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些口號也會牢牢印在人們的心中,驅使著我們為國家的強大而努力奮鬥。
《甲午風雲》歌頌了北洋海軍將領鄧世昌,將他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完整的展現了出來。那種和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更是流芳百世,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銘記,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責任,我們需為國家的強大盡上應盡的那份力。
你們喜歡《甲午風雲》嗎?小余覺得很好看。雖然電影有很多缺點,不過那是時代遺留的問題,肯定不能和現在的做比較。總之《甲午風雲》是一部優點與缺點並存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小余和大家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