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實體經濟守望者

    誠邀回答。

    作為一名創業者,對於實體書店如何破局發展困境?我有以下建議:

    實體書店具有網路書店所不具有的特點。

    一、實體書店可以實現先閱讀參考,在決定購買,所以在選擇進貨讀書的時候,要注重各種人群對圖書的需求。

    二、讀者對於書的質量可以有著更好地把握,因此圖書的質量要保證

    三、實體書店的環境氛圍更加的適合閱讀,實體書店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打造,更加吸引讀者。只要加上一定的文化創意,結合當地的地方特色,實體書店就不單單是一個賣書看書的地方,更是一個城市文化展示的視窗。

    四、實體書店,要注重文化氛圍的打造。書店本身就是文化的實際載體,在本身單純買書的基礎上加之創意,書店有了自己的特色,在吸引讀者之外,更加成為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總之,要打破實體書店的困境,需要對自己經營的書店從位置到經營範圍等進行調查。

  • 2 # 輕創社

    實體書店如何破局?這的確是一個難題。為什麼說難?

    一是讀紙質書籍的人少了,進書店的人少了。

    二是作為實體書店收到網際網路的衝擊,它像其他實體店一樣,沒有想到這種衝擊會如此迅猛。

    三是精品好書少了,特別是暢銷書少了,好久沒有因為一本書出現洛陽紙貴的局面了。浮躁的人多了,靜下心來寫書的人少了。

    四是影片文化氾濫,文化消費也在降級之列。

    如何破局,筆者認為有三點可以去做。

    一是升級實體書店,重構實體書店人貨場的關係。升級後新型書店的商業模式本質為一種有機複合的多元文化空間,它可以與建築、設計、時尚、社交等多領域要素跨界碰撞、融合,很適合構築各類體驗場景與活動,而這些都將是高效促進相關消費的路徑。國內做得好的比如言幾又。

    二是創新書店的商業模式。

    實體書店已經不是一個單純只賣書的場所。它的經營模式越來越豐富多樣:有的書店與美術館結合在一起,有的與文創產品的推廣展示結合在一起,還有些書店與手工製作結合在一起。現在的書店越來越變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所。

    三是跨界與融合 ,打造城市生活新空間。這是新型書店的特質,繼書店+咖啡、書店+美學、書店+沙龍、書店+講座、書店+教育等多元業態拓展之後,內涵和體驗不斷被創新和豐富,書店已不僅僅只是書店,而是兼具文化屬性和多元體驗的文化生活空間。

    一位學者說過: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

    一個書店,可以溫暖整個城市。希望書店依然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3 # 大野澤的風

    我從2019年上半年圖書市場發展情況來分享一下看法吧,我們先看看資料——1.市場總體情況2019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增長,同比上升10.82%,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說明大家讀書的激情在增加,一個學習型社會正在形成,從另一方面講,也是知識服務時代帶來的主要表現。不過看網店和實體書店的表現,就沒有那麼樂觀了。我們來看看資料:網店渠道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比上升了24.19%。實體店規模在340億元上下波動多年,在2018年終於跌破330億元;2019年上半年,實體店規模繼續呈現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了11.72%。從資料上看,2019年上半年實體書店規模降幅較大,出版業專業分析公司開卷公司分析:從2017年以來,實體店圖書零售市場受政策性讀物和主題出版圖書的影響非常明顯。2017年10月十九大召開,此後陸續上市了一批與十九大相關的圖書,這些書在2018年銷售火爆,受這些圖書帶動比較明顯的馬列、政策性讀物、政治、法律法規等分類市場在2018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速。2019年上半年,上述政策性讀物和主題出版圖書在經過一年多的銷售後,銷量有明顯下降,而市場上缺乏新的能達到同等量級的主題出版物,因此不再能支撐這些細分類的增長,反而由於去年同期的超高增速,導致今年上半年市場呈現明顯的負增長。除了政策優勢減弱之外,那麼實體書店影響力下降的原因還有哪些呢?1.行業發展困境,大環境導致的。整體實體行業的畏縮,加上網際網路經濟的衝擊,不過找不到和網際網路相結合的融合發展模式,實體書店是很難繼續下去的。2.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原來的消費是供不應求,百姓沒有選擇的權利,現在是供大於求,百姓可以在很多平臺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選擇渠道多了,實體店從原來的必須到現在之一,所以也就導致最終的衰落。3.圖書消費方式需要多樣化。現在讀書的帶動,還是知識付費和兒童閱讀兩大塊,所以書店如何透過多樣的活動撬動這一塊的消費動力,是值得去考量的問題。

  • 4 # 靈獸山

    實體書店如何破局發展困境?實體書店除了具有實體店所有的問題和短板,還有一些文化、會友、體驗等行業特點,並且受眾群體也比較廣泛。但無論如何,未來實體書店想依賴賣書賺錢是沒有出路的,圖書只能作為服務和體驗中的載體而存在。

    一、線上書店價格具有降維打擊式優勢,實體書店賣書賺錢毫無勝算

    除了閱讀習慣和電子書對實體書籍的衝擊,線上的當當、亞馬遜、甚至孔夫子舊書等網上書店具有的價格優勢,是實體書店無法抵抗的。

    書籍和便利店內的商品不同,書的即得性比較差,而油鹽醬醋和香菸有了需求就會馬上購買。書籍價格優勢和即得性都很弱,如何面對?事實上線上書店和實體書店唯一的差別就是價格。

    二、做得好的實體書店其實都不是書店了,是一種體驗式生活方式,也是破局的核心

    這些年有些書店做的不錯,臺灣誠品書店、日本蔦屋書店、國內的西西弗書店等,但實際上這些書店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了。

    咖啡餐飲、文創影音、藝術生活等才是這些書店的核心產品,一種體驗式產品,書籍也成為了產品中的一部分。其中誠品書店更像是購物中心的引流品,購物中心內其他品牌和店鋪成為了利潤品。

    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圖書館和書店,圖書館分佈在市級區級和學校。而很多書店在開設時都有一定政府補貼,因為文化教育的需要,更因為實體書店經營的困局。實體書店如果不走體驗式的模式,毫無勝算。

    三、社交化場景是線下書店的優勢,書店最終賣的是服務型產品,書籍成為其中一個鏈條

    前面提到了做得好的書店,其實賣的是體驗式服務,這種服務場景的打造具有很好的社交屬性。實體書店可以透過構建的線上讀書社群,延伸到線下實體書店,舉辦讀書分享會。

    讀書和線上教育不同,只有透過面對面群體社交場景分享,才能更好地展現出其價值,閱讀愛好者也會有更好的收穫和體驗。

    書籍有很多種類,每一個分類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旅遊、美食、教育、職場等等,都可以成為實體書店打造的社交產品,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書籍的銷售。

    綜上所述,實體書店破局發展困境,只能走體驗式和社交化的路,書店的產品不是書籍,而是體驗式生活方式。 過程中社交裂變、會員制、租售結合等新營銷方法植入進來,在經過不斷打磨和創新,實體書店會成為一個全新物種完成破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si比賽“最膨脹的選手出現”,IG淘汰後,隊友情緒低落,他竟然偷笑,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