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邢Nan的日常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家鄉的方言,然後離開自己家鄉,更多人都會說普通話。普通話是中國官方統一的交流語言。因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式各樣的語言都不盡相同,如果不統一一個交流語言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會存在著很大的障礙。自從全國推廣普通話以來,除去上世紀的老人家,基本上人人都聽得懂普通話,講的來普通話。但今天要講這幾個城市,偏偏頗具個性,當你到這個城市以後,你卻短時間很難融入他們。作為當地人,不講普通話,哪怕他會講,但都是習慣用自己的方言去跟人交流,就算你不是當地人。

    第一的肯定就是廣州了,據說曾經在推廣普通話時,粵語,以微弱的優勢輸給了北京話。由此可見,粵語是一個龐大的語系,講粵語的人非常的多,而且粵語也有著自己成型的語言系統。甚至有人說其他的語言都可能是方言,但是廣東話不是方言,而是另一門語言。由此可見,粵語的受眾是非常的廣,廣州人這麼喜愛說粵語也是情有可原了。

    其次的就是重慶和成都了,至於為什麼將它們兩個並列第二呢?因為他們講的都是川普話,當你來到這個城市,跟本地人幾句交流,他們會用相當嫻熟的,重慶口音或者是成都口音跟你交流,雖然聽上去會有點怪,但大體上你都可以知道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也能聽得懂。因為四川話跟普通話差距並不是很大,正是由於這種全國都能聽得懂的狀況,所以重慶人特別的喜歡用自己的方言更遊客交流。

    還有一個就是上海了,有人說是因為上海這個城市本土居民的優越感,本地人之間用上海話交流,這是他們的愛好,外人無可非議。但是當你來到上海,你向當地的上海人問路時,你明顯好一直在說著普通話,甚至表情像是對他講的上海話表示不理解不懂的時候,他還是會依舊用上海話繼續給你講。可能是因為當地人覺得來到上海,就應該接受上海的文化,去了解上海。他並不是充滿惡意的,故意說得讓你聽不懂,是希望有這樣的語言環境,讓你更多的瞭解到上海這個城市。

    故事的一開始,小編想問問大家,你們平時說話是說普通話還是說方言?小編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小編看到一個讓小編比較頭疼的事件,說是女子的丈夫一家是地方上的人,他們認為孩子學會方言很重要,他們指出要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帶回老家專門學習一年的方言。

    但是這位女子很焦慮啊,其實她到不反對學方言,但是三歲的孩子正處在語言敏感期,她覺得更應該學習最常用的普通話。再說就算學會了方言,回市區以後若是沒有方言的語言環境說不定也會漸漸忘記,而且她也捨不得孩子離開身邊。

    這件事怎麼說呢,其實也說不上誰對誰錯。在城市裡的話,普通話確實很重要,畢竟在越發達的城市,外來工作、定居或是旅遊的人就會越多,每個城市的方言都不一樣,若是很多城市的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各自講各自的方言,那麼根本就沒法交流,這個時候就只能用大家都會用的語言--普通話了。

    也不用往大了說,就像事件中的女子,她之所以現在讓孩子學方言是因為這孩子已經三歲了,不光是語言的敏感期,而且孩子要上幼兒園了,也就是說他.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只要一開始接觸,那麼和他在一個班級裡的小朋友就很有可能不全是本地人。這個時候小朋友說普通話都表達不好自己的想法,如果說方言,拿別人就更聽不懂了,說不定還要被別的小朋友嘲笑。

    那再往大了說,為什麼英語會被作為世界各國官方語種之一?而且英語在我們國家算是第二語言。因為早期大不列顛到處殖民的效果,在殖民地英華人肯定不會講當地語言,當地人又打不過他們,為了和平共處,當地人只能學習英語,所以一直沿襲到現在很多國家都是講英語的。英語也就成了世界的官方語言。比方香港,香港人講普通話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的英語和粵語都很不錯。

    普通話也是這個道理,中國國土面積很大。這就造成,各地的方言很多,為了方便各地交流,那就只能用大眾們都能接受的語言來交流,也就是普通話。方言比較重的人自己說普通話可能說不準,但是別人一說普通話他立馬就能聽得懂,這就是普通話的實際作用。

    而且方言有這麼個特點,地理位置越往北方言也越接近普通話,因為普通話就是從明清時期皇宮裡的話演變過來的。北方的人即使是不同省份的在一塊說方言,大體也是聽得懂的。要是在南方,別說跨省份了,就是跨個縣,雙方說方言就跟聽天書似的。

    而且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要是出門在外,學習一下當地方言,當地人就會覺得很親切,有些事情也就會很好解決。一說方言,別人一聽就知道你是哪裡人,說不定就會碰到個老鄉多條人脈什麼的。東北話的傳染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一個宿舍,只要有一個東北人,不出一個月就能把全宿舍的帶成東北腔。

    沒有吧,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長,我媽說100句話,有20句是北京土語,我爸大約每1000句話能講出一句北京土語,而我能聽懂北京土語,但從不說北京話,只講帶京味的普通話。上大學後,連北京聲調都去除了,現在更貼近標準普通話。

    我問過我爸,“為什麼很少講北京話?”,他說單位都是外地人,用不上。

    可見,當全華人越來越多使用普通話交流時,某地的方言自然而然會消失掉。原因很簡單,當人們討論科學政治文化國際等話題時,為了普及性不可能使用方言,那麼未來在對這些話題進行描述而產生的新詞彙的發音也必然會是普通話發音,也就是說中國的科學性語言必定是普通話了,想要學習數理化,肯定要懂普通話,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方言是越來越用不上的,註定會被淘汰的。北京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北京的土語方言基本消失殆盡了。在中國註定了想要學習知識增長文化,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沒人會用北京土語方言傳播知識文化,北京那些土語也沒有科學性文化性的詞彙。

    比如咱們國家的某些少數民族,不學漢語,不學普通話,現在依舊過著農耕打獵的原始生活,永遠誕生不了科學家,因為他們民族的語言科學文明達不到這種詞彙量,本土語言沒這個詞。就算漢語方言中,講很多詞彙時也是用普通話發音的來代替的,因為方言不是官方科學用語,無法表達更多更廣的東西。大雅之堂肯定是用官方語言來進行交流的,討論的話題越高深,越會只用普通話不用方言,畢竟頂尖學者都是五湖四海聚集的,不會只是自己家鄉人。記住,方言是方言,和帶口音講不標準的普通話是不同的。國家統一用普通話教學,必然導致未來方言不具備傳播科學知識的能力。

    所以方言在未來最終用處會越來越小,就像北京土話那樣,北京年輕人大多都不會講了。當一種語言只能用在家人和同鄉之間時,只能用在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時,這種語言的科學素養藝術價值文化傳播就相形見絀了。所以在北京只有那種文化水平很低的老人還在講著北京土語,有知識有學問的北京人大多不講北京話,只講標準普通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創業的路上,曾經你和你的競爭對手有怎樣的故事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