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古不論今
-
2 # 歷史課課代表
西夏開國皇帝元昊在建國後就非常注重培養和重用人才。元昊為了鞏固蕃漢聯合統治,除了大力興辦蕃學外,還特別注意招攬重用自宋朝投奔過來的失意的知識分子和文臣武將。
在元昊所重用的文臣武將中,對元昊的所作所為影響最大的就是來自宋朝的張元。張元在元昊屢次攻宋中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被宋人仇恨鄙視,在宋人眼中,張元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漢奸,他的行為是典型的賣國投敵、助紂為虐。
據稱張元其人胸懷坦蕩,性情豪放,經常做一些助人為樂、行俠仗義之事,但是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皆屢試不第,於是張元和他的好友吳昊一起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西夏都城興慶府。他們倆在城外的一家酒店終日飲酒,並且故意在酒店牆壁上大書“張元、吳昊來此飲酒"。於是他們被巡邏計程車兵捉拿去見元昊,元昊問他們為何擅自來夏國,又為何膽敢犯諱?二人答到"姓都不理會,還顧忌名字?"元昊聽聞,張口結舌,非常震驚。張元的意思是說元昊雖然已經建國稱帝,但是給宋朝的表章仍然使用宋朝是賜名"趙元昊"。元昊因此覺得張元和吳昊有奇才,於是將他倆授以官職,並加以重用。
張元到西夏後輔佐了元昊八年時間直到去世,在這八年期間,他對元昊的大政方針的決策,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張元不僅煽動元昊叛宋自立,並且還鼓動元昊奪取宋朝領土,還親自為元昊規劃過入侵宋朝的方略,元昊稱帝建國後發動的一系列對宋戰爭,都是在張元的指導下進行的。如果張元是党項人或者契丹人再或者是其他少數民族的話,這都不至於被宋朝人視為恥辱,但是,偏偏張元就是漢人,而且從前還是宋朝人,但是他卻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且給侵略自己國家的敵人出謀劃策,充當侵略者的急先鋒、馬前卒,這讓那些飽讀孔孟之道,深諳禮義廉恥的大宋臣民們深以為恥,張元其人和他的所作所為在宋人眼中也是當之無愧的漢奸行為。
-
3 # 作家恩出
張元是歷史上的“漢奸”,可史學家對他是比較同情的,從他寫的名句“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中就可看出他的才華。
北宋時期還是少年的張元,行俠仗義,幫窮救貧,用功溫習,立志報國,偏偏始終沒能考中科舉,因此十分不得志,對科舉制度心存不滿。最初投奔邊關願用才智和忠心報效國家,卻被拒絕,在被遣送還鄉後受到華陰縣令責打,從此對北宋懷恨。當時他有一個好友叫吳昊,兩人相約投奔西夏,在酒館喝完酒故意牆上書寫“張元、吳昊到此飲酒”被以觸犯李元昊名諱而被捕。而面見李元昊時說:“你雖然已稱帝,可名字還是大宋所賜。”李元昊覺得有理,張元為報復宋朝對他的不公,出謀李元昊出兵攻打宋朝。公元1041年,在好水川一役中大敗宋軍後,張元被任命為中書令。宋朝屢戰屢敗,究其原因發現是有個叛徒張元,才找自身癥結。當時名相韓琦等人被張元寫詩譏諷後,在痛定思痛下,不得不改變了末位淘汰的殿試錄取制度。
西夏李元昊還上演過一出派遣特種兵搶救人質的好戲,當宋朝得知是張元輔佐李元昊後,命當地縣令將張元家族全部關押,李元昊派出精銳特種兵全部搶回西夏。
回覆列表
因為他是宋朝最大的漢奸!要說中國歷史上,漢奸的數量真不算少,尤其作為唯一被外族所滅的朝代:宋朝,奸佞漢奸更乃不是少數。然而在這其中,最大的漢奸非張元莫屬。
張元,北宋華陰縣人,因其有才,所以年輕之時走上了科舉的獨木橋。據史書記載,張元年輕時“以俠自任”、“負氣倜儻、有縱橫才”,才華出眾。按理說,就這樣一個人應該高中,展現自己的才華。但結果卻是屢試不中,更為惋惜的是,他每次都是在殿試的時候被淘汰,這種,迫近了又失去的感覺,或許只有張元本人能感受。就是在屢試不第中,張元漸漸對於北宋王朝也失去了信心,而他卻做了最讓人不齒的一個決定,轉投西夏做漢奸。
對於這段歷史,在吳廣成的《西夏書事》有記載:華州生張元、吳昊來投,官之。華州生曰張、曰吳者,負氣倜儻,有縱橫才,累舉不第,薄遊塞上,覘覽山川風俗,慨然有志經略,恥於自售,放意詩酒,出語驚人,而邊帥皆莫之知,悵無所適。聞元昊屢窺中國,遂西走。過項羽廟,沽飲極酣,酬酒像前,悲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之詞,大慟而行。既入國,二人自念不出奇無以動聽,各更其名,相與詣酒肆,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曰“張元、吳昊飲此”。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時元昊尚未更名曩霄,所上表奏,仍用中國賜姓也。聞言竦然,異而釋之,日尊寵用事,後入寇方略多二人導之雲。
就單是這段記載,足以說明西夏政權對張元的評價至高,到底他做了什麼?得到外族的如此推崇。
在張元投靠元昊之後,因其學問見識還算上乘,加之作為北方外族嚴重缺乏人才,元昊對他幾乎言聽計從。張元提議元昊侵犯宋朝邊境,因其對宋朝的瞭解,加上元昊強大的武力,這些軍事行動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鞏固了他在西夏的地位。
最為重要的是,在他獻計,元昊執行的好水川戰役中,宋陣亡任福以下將佐數十名,士卒戰死10300人,此戰對宋朝影響巨大,戰敗訊息傳來,“關右震動,仁宗為之旰食。”
但是在戰後,張元沒有絲毫的愧疚,而是在看到滿目漢軍屍首,得意洋洋於界上寺壁題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詩的下面寫著“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這種以同胞之血,換得名利的做法讓人倍感痛心。
就是在好水川戰役之後,打破了宋朝面對西夏的優勢,至此,耗費巨大國力的宋朝只能對西夏轉為守勢。面對母國的這種形勢,張元並不打算放棄乘勝追擊,他向元昊獻計:“中國精騎並聚諸邊,關中少備。若重兵圍脅邊城,使不得出戰,可乘間深入,東阻潼關,隔絕兩川貢賦,則長安在掌中矣。”
對於這一計策,元昊聽從並積極執行。元昊集十萬大軍於天都山,分兵兩路進攻宋鎮戎軍。宋涇原副都部署葛懷敏奉命領兵抵禦,被元昊定川砦合圍,葛懷敏及部下十餘員將領戰死,士兵被俘近萬人。西夏軍乘勝直趨渭州,攻破欄馬、平泉二城,幅員六七百里,一路上焚蕩廬舍,屠掠居民,大掠而歸。
可能你會問,只是因為考試不中,張元為何會對宋朝有如此的仇恨。其中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他一直極力支援元昊犯宋,甚至是元昊從國力考慮暫不出兵侵攻大宋,張元也要極力唆使元昊出兵。他最後竟是因為元昊不聽從他攻打大宋的建議而氣急攻心而死去。
張元雖死,但他獻計元昊不斷侵宋,導致宋朝國力虧空,面對外敵只能是苦苦防禦,這也是宋朝亡國的重要因素。反觀西夏,經過多年掠戰,力量逐漸強大,對他評價至高也在情理之中。可憐宋朝士卒百姓因為這個宋朝第一大漢奸而身死。
也是在張元轉投西夏並給宋朝帶來巨大損失之後,科舉制度也在悄悄改變。根據王詠的《燕翼詒謀錄》卷五記載說,正因為張元當年的“走夏州”,即張元叛宋投夏之事,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當時科舉進士中的殿試實行末尾淘汰的錄取制度,而對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即使那些科舉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儘量防止再出現文人叛逃為敵所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