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專撕雞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文明程序都是越來越精緻的,由粗獷變得儒雅。

    一,從秦代開始中原就進一步開拓了,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原地區不斷在戰爭、太平之間輪迴,商周時期“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為擴大統治疆域不斷髮動對外戰爭,為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在粗獷的祭祀歌中,以奴隸活祭,顯得血腥、暴力,而又粗獷。

    二,秦漢之時,秦國在唱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之中,伴隨著刀戈統一六國,以削下敵軍首級換軍功為樂,讓六國士兵丟盔棄甲。漢帝國在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中反擊匈奴,以匈奴人的屍體,築起了漢族不屈的脊樑。

    三,唐朝恢宏大氣,李白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一片激昂之中迎來盛唐,天可汗一聲令下,西域諸國莫敢不從。宋朝以後人漸漸精細了,在太平宰相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似憂似靜中,迎接這個朝代漸漸的落寞。

  • 2 # 蘭臺

    民風是彪悍還是溫文爾雅和時間沒有什麼關係,和政治制度關係很大。

    在中國,凡是“大一統”的王朝,過不了一百多年老百姓民風就會變得“柔弱”;而一旦成為亂世,或者地方世家大族、藩鎮割據的話,民風就會變得彪悍。

    越是“大一統”程度高的王朝民風就越柔弱,越是分裂,越是中央衰微,民風就越彪悍。其實這從統治成本上來說很容易理解的,假設地方豪強勢力坐大,比如像東漢末年許諸那樣一個堡塢就能容納數千壯丁“漢末,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方政府想要管轄這樣的豪強,需要多大的武力在背後支撐才能讓許諸這樣的豪強老實納稅?

    而且就算徵稅成功,光衙門的武力就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很有可能從豪強大族徵來的賦稅還不夠養活讓這些豪強大族畏懼的軍隊。

    假如許諸這樣的大族發生武裝抗稅,那麼衙門和這種豪強打起來會更花錢。所以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最經濟的做法是拆散大族,鼓勵小戶。這也就是所謂的“編戶齊民”。

    我們在南北朝時期一再看見“編戶齊民”這四個字,其實就是朝廷和地方豪強在進行博弈。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最理想的社會狀態是社會完全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這樣衙門開支可以降到最低,然後可以汲取最多的社會財富。

    而“大一統”的王朝為了維持這種原子化的社會狀態就必須消滅所有企圖在社會建立橫向聯絡的舉動,比如說限制打壓大族,比如說限制民間尚武風氣,因為這些都可以降低統治成本。

    而且從經濟上說,若非大地主家庭也很難負擔得起習武的費用,光是蛋白質的補充就不是一筆小的開銷,所以才會有“窮文富武”之說,即使衙門不打壓民間尚武風氣,只要維持社會原子狀態,那麼民間尚武風氣也會自然衰弱。

    相反,藩鎮割據或者豪強坐大的時代,對於藩鎮或者豪強來說,民眾就不再只是一個稅收單位,還是他自己身家性命的寄託,所以往往會對治下民眾比朝廷要好得多。

    我這裡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明末李成梁大家都知道,他號稱明朝三百年邊功第一,他靠的就是自己那幾千家丁。他可以壓榨奴役兵戶,吃空餉,但是他為了籠絡得力家丁,會花上千兩銀子給這個家丁購買青樓女子。

    所以,往往藩鎮割據或者豪強迭出的年代,民風特別彪悍。

    我這裡可以再舉個例子,一個是從中唐開始,魏博鎮就和中央特別離心離德,靠的就是魏博鎮士兵特別團結,特別能戰鬥,用今天話說地方主義特別嚴重,從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後唐莊宗才徹底把魏博鎮這種地方主義解決,後唐莊宗是怎麼解決的呢?直接殺光了事,史書記載一共殺了三萬家,注意,不是三萬人,而是三萬家,徹底從肉體上消滅了魏博軍。

    第二個例子是五代十國時期末期,宋軍進攻湖南,當時侵略湖南的還有南漢軍,結果宋軍就靠一招就嚇的南漢軍連夜逃跑,根本不敢和宋軍交戰,靠哪一招?吃人,而且史料記載這還是慣例,吃幾個俘虜,然後把其他俘虜釋放,南漢這些被釋放的俘虜回去一說,南漢軍當即嚇得全軍潰退了,連城都不守了。你說宋軍彪悍不彪悍?

    當然,“大一統”有“大一統”的許多好處,我只能說“民風柔弱”就是壞處之一了。這就像是美國不禁槍和中國禁槍,中國禁槍,治安比美國好得多,老百姓也不擔心出門被槍擊,壞處可能就是沒有美國民眾那麼高的熟練掌握槍支射擊的比例。

    如果比治安,美國肯定輸給中國;但是真要中美兩國隨機抽調3000民眾,然後發放武器彈藥開始互相攻擊,那很可能中方就全軍覆沒了。

  • 3 # 餘大愚

    孔子要求君子如玉,看上去溫文爾雅沒問題。但大家注意,玉是啥?是石頭的一種啊!骨子裡得硬!可以玉碎的硬。——這才是華人的追求。

  • 4 # 齊聲喚賢

    這一命題,提法也不科學。但總的來說,比北部邊境和西域人文明,當然不如當今人文明,因當時之人,沒有現在人的智力強,人是不斷進步的,故當時的中原開發的早,少數民族地區開發的早。不說別的,就連今日文明高地閩粵一帶,唐朝派河南固始人王審之,陳元光,去這裡平亂時,史料就稱這裡是蠻荒之地,何況北部邊疆與西域哩!須知,當時唐代的河南和陝西關中,文明程度已經很高了,長安和洛陽已是最發一山的城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中原先民比現在愚昧。

  • 5 # 日常育兒經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點問題,彪悍和溫文爾雅的物件要先說清楚。對強權、對侵略者、對蠻不講理之人,需要彪悍;對弱者、對同情者、對友愛之人,需要溫文爾雅。這應該是每一個具有正常人格的人,或者具有人格化民族的特質。

    我只說一點,古代的漢人其實是很剽悍的。

    漢人其實一開始便佔據了中國極好的土地,只需要勤勞一點,便可以不愁吃喝;加之,中原的周邊開發不夠,要麼是極寒的沙漠、草原,要麼了充滿瘴氣的男方密林,擴張的誘因不足,因此極少發生對外戰爭,很少有機會展示漢人的血性。

    原本中原的民族融合就是一部血的歷史,黃帝蕩平炎帝部落、炎黃滅掉蚩尤、夏商周的相互攻伐,都說明那個時候漢人的彪悍。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丁零等民族的入侵,前期中原處於長期的混戰,很長時間處於防禦階段。西漢一統之後,重點對匈奴進行了打擊,對其他民族進行拉攏。軍隊最遠處達到現在的中亞地區,其中在中亞發生的漢人屠城數次,向北也滅掉了匈奴龍庭,並收其遺民。

    後面的五胡亂華時期,各個民族在中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相互屠殺,最終的結果是,漢人憑僅剩的數百萬人依然可以在中原立足。

    例子不在一一列舉,可能正是因為統治者看到了漢民族的血性方剛,剽悍而富有戰鬥力,在發生多次平民起義之後,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藉助思想和控制宣傳的手段來愚昧大眾,使他們失去戰鬥力,在外族滿清的統治時期最甚。

    即便從滿清入關算起,到如今已300餘年,幾輩人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槍打出頭鳥”,誰還能表現出漢人的剽悍呢?留下的多半是冷漠。

    但我相信,漢民族骨子裡的血性依然存在,只是未被喚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yzv電纜和yzy型號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