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草尖上的青春

    在對待異姓諸侯方面他是個暴君,但對待國家和百姓方面絕對不差,他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漢髙祖劉邦登基之後,採納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使得漢朝又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到了漢朝依舊有慘絕人寰的荒唐事情。世上什麼事情最為荒唐?莫過於衣冠上國居然用活人陪葬,還有被後人追認為賢帝、明君的帝王也無法避免自私、害怕孤獨等,這些人類淺薄的陋性,竟然用萬人陪葬。何等慘無人道的事蹟!後世盜墓賊在盜掘漢朝墓地的時候,發現屍骨遍地,白森森一片,或許也會被驚嚇過度。   

    殉人儀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惡俗,最早出現於父系社會。父權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孫女侍僕,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其有生殺奪予的權利。既然金玉珠寶都能隨葬,人這種財物當然也可以。因此中國古代社會王侯貴族死後,一般都會進行人殉,尤其是帝王死後,不陪葬的情況很少。而且陪葬的規格要求更髙,人數也會更多。不過自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殉人現象有所減弱。在漢代為何人們對殉葬之風減弱了呢?大多數的觀點表達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施行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暴虐招致天下共怨,以及長期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縮減,曾經一度身為亭長的劉邦對此民情深有體會,他統治天下以後,就廢除了慘無人道的殉人儀式,同時還鼓勵婦女多生育,發展生產。   

    漢代的帝王們都不主張活人陪葬。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漢朝還有其他很多的皇帝也禁止在陵墓內實行殉人的制度。比如:漢武帝劉徹在位時,便有人上書提出廢除人殉制度。《漢書·食貨志》(卷二十四)記載,時儒生董仲舒上書,稱“鹽鐵皆歸於民;去奴碑,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去奴婢,除專殺之威",就是建議朝廷打擊當時的殉人現象。這一建議得到了劉徹的重視,並影響到隨後諸位皇帝的執政行為。還有一個事例是關於漢宣帝劉詢。劉詢也是很反對殉人的。《漢書·景十三王傳》(卷五十三)記敘,漢宣帝劉詢在位時,繆王劉元要求他的侍女一起殉葬,時大鴻臚禹奏稱:“(劉)元前以刃賊殺奴婢,子男殺謁者,為刺史所舉奏,罪名明白。病先令,令能為樂奴碑從死,迫脅自殺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故《春秋》之義,誅君之子不宜立。元雖未伏誅,不宜立嗣。”這奏摺得到了劉詢的認可,劉元被廢除了封國的國君稱號。   

    雖然劉邦禁止殉葬,但是這種現象仍然屢禁不止。《漢書·五行志》(卷二十九)記載,“時又有開周世冢,得殉葬女子,數日而有氣,數月而不能言,郭太后愛養之。”這名西漢時期殉葬女子,偶然因為盜墓者盜墓而復活的奇事,東晉張華撰寫的志怪小說集《博物志》記述到這件事。除了上面古書上的描述,證明漢代存在殉人現象真實是存在的,還有下面現代考古界的一個例子。1976年6月份,廣西貴港市貴城鎮發現了“羅泊灣漢墓”,此墓在考古發掘前曾多次被盜竊過。專家們發現裡面有7具殉葬的屍體。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認為,這7具屍體的人骨架上沒有損傷,不可能被刀劍殺死,是毒死的可能性極大。他們入殮的時候,還穿著考究的服飾,平躺直肢的姿勢,體態自然,像是死後人葬,是殉人的方式。例如在二號殉人坑中,包裹骸骨的竹蓆儲存完好,但頭顱倒置,裹置在席內,還有一隻平頭鞋卻露在席外;而四號坑裡,發現的是殉葬棺,其棺身雖然有一些腐朽,棺內骸骨還沒完全化為泥土,在死者手腕西側發現兩粒琥珀珠,在盆骨位置有一枚銅帶鉤;在五號坑內也是殉棺,不過相對其他的來說就很簡陋,內面的屍體用要麼草蓆、要麼竹蓆包裹,屍體的姿勢一般都是掙扎,姿勢扭動。   

    劉邦之孫漢景帝的“萬人陪葬坑”,也可以證明殉葬現象也並未完全在漢朝皇帝墓葬中絕跡。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說起漢景帝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後人將其及其父漢文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與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貞觀之治”等齊名。需要大書特書的是,漢景帝在位期間,繼承了漢文帝之舉,推行“輕徭薄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漢景帝死了之後繼續陪葬制度,還是一個萬人陪葬坑。既然能用萬人陪葬,那麼他陵墓規模的宏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來詳細地瞭解一下漢景帝劉啟的陵墓的狀況。陽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是漢景帝劉啟與其皇后王氏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這座陵園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政府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可以說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帝陵園內有86座從葬坑,共佔地6.6萬平方米,分別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在南區的14座葬坑,考古學家們進行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後發現,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這些動物比陶俑的體積還要小一些,並且排列整齊、陣容龐大組成了“地下動物世界”。以及一些金屬器物,如銅族、弩機、帶鉤、馬銜、“半兩”錢、鐵矛、劍、鑿、鑄等,還有陶井、灶等。這些都是配陶俑的,屬於縮小比例的模擬品。但製作精巧,加工細緻,一絲不苟,是與陶俑具有同等研究價值的“冥器”,這些陶製品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生活的場景。   

    漢陽陵的刑徒墓地位於帝陵西北約1.5公里遠,整個面積達8萬平方米,葬於此地的刑徒約在萬人以上。漢陽陵聞名於世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這萬人殉葬的墓地,這些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藉,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鈦”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情形,漢景帝實際上是在自己的陵區內單獨設定了一個刑場,用以處決一定範圍內的刑徒,這樣即可以使自己死後不孤單,也有效地解決了這些死刑分子給監獄帶來的擁擠。因此,漢景帝設定這樣一個“萬人坑”,實在是一箭雙鵰之舉。真是可悲可嘆!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從野蠻逐漸走向文明的歷史,殉人制度只有在野蠻的原始社會才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現象,如果在人類發展到封建社會還經常出現這種殉人的情況,這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從古代原始社會各個部落將在戰爭中抓獲的戰俘殺掉到後來將其作為奴隸,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到了文明高度發達的漢朝,明文禁止殉人,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值得稱頌的事情,但終究還是沒有在漢朝徹底地解決“人殉”這個問題。

  • 2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劉邦,市井無業遊民出身。深知世態炎涼。傳說,中年造反,斬蛇起義,身經百戰,看慣了戰爭殘酷地流血,死傷,早已悟透了生與死,事實上,儘管人地出身不平等,可在死神面前卻都無法逃避,也可以這樣說,儘管人地出身不公平,有貴賤之分,可在無法逃避地死亡面前,都一樣,或許生既死,死既生,並無道理,所以並無認真考慮死後人殉的問題,便於自已打下地江山,建立的王朝,人口興旺,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您。

  • 3 # 清淡的涼白開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大好的江山本適合正義的人所掌控,天下蒼生本是蒼穹之下不可滅殺的整體,不管是誰利用強權違背,他必將是失道之人,人之失道,眾叛親離,最後會失去所有的一切。劉邦本是市井之人,他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掌控江山以後,就把這個制度廢除了。

  • 4 # 聽我說險

    原因有三:

    一、劉邦個人行為確實可厭,如騎大臣脖子,往人帽子裡撒尿等(見《史記》)

    二、朱元璋個人才能比劉邦強,這是無可置疑的

    三、對項羽同情的影響,也導致劉邦被貶低

  • 5 # TK隨便拍

    劉邦,市井無業遊民出身。深知世態炎涼。傳說,中年造反,斬蛇起義,身經百戰,看慣了戰爭殘酷地流血,死傷,早已悟透了生與死,事實上,儘管人地出身不平等,可在死神面前卻都無法逃避,也可以這樣說,儘管人地出身不公平,有貴賤之分,可在無法逃避地死亡面前,都一樣,或許生既死,死既生,並無道理,所以並無認真考慮死後人殉的問題,便於自已打下地江山,建立的王朝,人口興旺。

  • 6 # jeekong

    按題主意思貌似覺得沒有殉葬不應該?難道應該要殉葬才對嗎?

    要說到漢代不殉葬的話,就得先看看漢代之前的殉葬發展了。殉葬制度曾多次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中,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出現在商代,但現代考古在一些氏族社會時期的墓穴中也發現了疑似殉葬的現象,或許其起源遠遠早於封建王朝封建王朝!殉葬制度不僅在各朝皇室盛行,奴隸制社會的奴隸主,封建社會中後期的達官顯貴之間都流傳著這種風氣!特別是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的人認為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重生,繼續以生前的身份地位在另一世界繼續生活。對於奴隸主及統治者來說,為了保證重生後能夠繼續維持自己的身份地位繼續享樂,在安葬時就如收拾行李一般把需要的物品帶上,當然少不了帶上一些奴隸過去繼續伺候自己。逐漸的形成了殉葬的風氣。

    而第一次殉葬制度的變更就是隨著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而出現的。周代之後的戰國時期,各地諸侯割據,戰亂年代各國都在想盡方法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此時奴隸制度跟統治王權的矛盾出現了。各國在急需發展的重要時期,但奈何根本沒有足夠是子民來發展農業、參與建設、擴充軍隊。而奴隸主手中掌握著大量青壯年奴隸,這對於當時的各國來說都是急需的,但奈何這些奴隸都是奴隸主的私有物品,矛盾之下激發了變法之路。

    到了戰國末期,始皇建立秦朝的一百多年前,當時的秦國君主秦獻公,他對奴隸制以及活人殉葬制度的弊端看得十分清楚,王侯的殉葬不僅包括奴隸,有些甚至還有其生前的親信臣子、追隨將士,每次殉葬對於國家來說都是人才的損失!而官貴階層、奴隸主階層的殉葬也是白白浪費大量青壯年奴隸。此時的秦國地廣人稀,最缺的就是人。所以秦獻公成了了歷史上第一個正式下令廢除殉葬制度的君主,禁止活人殉葬而推廣用陶俑木偶的做陪葬!並且在國內推崇地主制,以此制衡奴隸主,更是設法逼迫國內奴隸主釋放了大量奴隸,給予這些奴隸秦國子民的身份,允許他們開荒建設,同時接收從他國逃亡而來的奴隸,大大增加了秦華人口,此舉不但讓秦國受到了百姓是認可、擁戴更是讓秦國招攬了不少賢能之士!

    可以說秦獻公這一改革為日後的秦朝奠定了強大的基礎,是秦國強勢的轉折點,更是後世能夠徹底廢除奴隸制的重點。其後代也是遵循廢除殉葬制度的措施,包括百年之後那位飽受詬病、後世稱之暴君的始皇嬴政!

    是不是很疑惑?明明秦始皇有那麼多殉葬者…… 其實對於嬴政殘暴的說法我個人一直不敢苟同,後世對嬴政的評價,個人認為主要還是因為被後世儒家偏離的!以近年的考古文獻綜述,嬴政的治國之道、所行之事根本跟殘暴沾不上邊,甚至與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的君主相比都是一位難得的明君,他個各項改革影響著之後兩千年的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無奈胡亥無能,嬴政去世不過死年,秦朝二世而亡。而此時那些對嬴政心懷怨恨者都跳出來了,以各種方式抹黑嬴政,各種屎盆子都往上扣,以至於之後的兩千年裡,無數人都只知其“罪”卻不知其功!(跑題了,繼續殉葬話題)

    秦始皇自繼位開始就十分重視其死後墓葬之事,一早就開始大肆興建陵墓,其規模之宏大,甚至直到他去世之時都還沒竣工。但對於讓人殉葬一事嬴政應該是沒有提過的,他生前打造了大量兵馬俑已經說明了他本意就是遵循祖令以兵俑替代活人陪葬,也沒有資料記載過嬴政有讓人殉葬的遺詔。

    試想一下,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國經過幾代努力才將奴隸制度完全廢除,這種情況下嬴政再次實施殉葬的話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他清楚殉葬跟奴隸制的聯絡,更清楚當初廢除殉葬的舉措給秦國發展帶來多大的桌面影響。他可不是傻子,怎麼會做這種有損無益之事!!!但遺憾的是他生了個坑爹的兒子-胡亥。說起胡亥,“暴君”二字用在他身上才是名副其實,本身胡亥並非繼承者,他串通李斯、趙高在嬴政死後篡改遺詔,奪了扶蘇的皇位並逼死扶蘇,登基後下令嬴政生前的嬪妃中沒有子嗣的及宮女,建皇陵的工匠、將士都給嬴政殉葬。胡亥不遵祖令讓其父背了一大鍋,讓後世留下話柄,妥妥的坑爹!而胡亥的殘暴無能、貪圖享樂也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若是當時公子扶蘇能順利繼位,或許秦朝還能在歷史中璀璨不短的歲月!

    說了這麼多,現在總結下題主的問題吧……劉邦死後只是沒有進行殉葬,但不是其廢除了殉葬,因為當時可以說殉葬制度已經隨著奴隸社會的消亡而沉寂了。秦朝往後的朝代對於秦國的變法、秦朝的統治模式都是認可的,之後的兩千年各朝代都是沿用秦朝的統治模式。劉邦自然明白新制度比奴隸制度更利於王朝發展,也清楚始皇陵的殉葬並非嬴政之意。而劉邦對於秦國自廢除殉葬制度後民間百姓的反響,受到有才能者的認可更是清楚!因此,無論如何劉邦不推行殉葬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推行那才是腦子壞了!

    所以漢代開始推行另一種陪葬制,則皇帝死後入皇陵,而其生前的親信大臣、寵溺的妃子、皇后等,在正常去世之後再安葬在皇陵附近,以這種方式繼續追隨!唐朝也是如此。

    其實在秦朝之後,殉葬制度在中原大地沉寂了一段漫長的歲月,之後的各個朝代雖然有個別出現,但都沒有形成風氣,大規模殉葬更是罕見,多是帝王死後讓妻妾陪葬的。這種沉寂直到千多年後隨著外族入侵中原被打破了,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的關外遊牧民族都保留了殉葬的傳統。自遼代開始,殉葬制度又再死灰復燃,在之後的幾個封建王朝又開始盛行於皇室跟個別貴族之間,其中元代的殉葬人數是最多的,而明代不僅皇帝要人殉葬,連皇室成員死後都會安排殉葬!

  • 7 # 江昊

    劉邦,市井無業遊民出身。深知世態炎涼。傳說,中年造反,斬蛇起義,身經百戰,看慣了戰爭殘酷地流血,死傷,早已悟透了生與死,事實上,儘管人地出身不平等,可在死神面前卻都無法逃避,也可以這樣說,儘管人地出身不公平,有貴賤之分,可在無法逃避地死亡面前,都一樣,或許生既死,死既生,並無道理,所以並無認真考慮死後人殉的問題,便於自已打下地江山,建立的王朝,人口興旺。

  • 8 # 禾潤淼哥

    春秋時,取消人殉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了,於是有些國君以俑代替,孔子反對人殉,也反對以俑殉葬,說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秦國後期已經取消人殉了,秦始皇以兵馬俑代替人殉,到了劉邦的時代,人殉已經過時了,取消人殉乃是大勢所趨

  • 9 # 扯淡家

    漢初百廢待立,經過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和楚漢之爭,人口銳減,經濟凋零。

    漢初的國策是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其中有兩條:

    1.首先是減輕賦稅徭役,讓國家的人口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農業生產中。

    2.爭取和平的外部條件,即與北邊的匈奴政權實行“和親”的友好政策,讓國內大環境平穩,大家安心進行生產。

    這也是因為秦末戰火連天,打的經濟凋敝,漢初統治者只能著手恢復生產發展。至於,漢初軍事實力確實也不如匈奴政權,所以只好和親。到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好了自然就準備打匈奴了。

    漢初這個點上,人少、賦稅少、錢少、軍事實力較弱,如果再進行人殉,估計漢朝也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喜歡撲陌生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