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向雜談
-
2 # 醉裡看風雪
李善長,定遠人,據明史記載:“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李善長自朱元璋佔領滁州後就來投奔,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死亡,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並沒有一開始不忠心,後又忠心的說法,並且在初期郭子興懷疑朱元璋的時候,站在朱元璋一邊,李善長在朱元璋身邊的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和後勤事物:
1、主管軍隊物資供應
2、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一些重要事務的決策
3、舉薦了很多治華人才,雖然後期有胡惟庸謀反的情況,但一樣不能磨滅李善長為明帝國的根基推薦了很多人才
神機妙算的話可能不適合李善長,他雖然也有謀略,但是同時期,更善於出奇謀的是劉基,民間有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是俗話,卻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劉基在百姓心中的看法,李善長有謀,善言辭,能斷事薦才,能理錢財,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堅實臂膀,朱元璋曾說劉基為“吾之子房”,以李善長的功績來看,他更像是朱元璋的蕭何
-
3 # 毒刺劍客
李善長之所以後來忠心耿耿,是因為功利心很強,就想在朱元璋這裡謀得一官半職,當了中書省左丞相後業績平平,沒有創新意識,而且在朱元璋要求淮西勳貴交出職權回家養老後,李善長仍然不肯放權,捨不得離開丞相位置,最後朱元璋故意說錯李善長的年齡,李善長才被迫提出辭職。
最為一國宰相,李善長始終沒有看明白朱元璋的內心,不明白天子的擔憂到底在哪裡,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最後被藍玉案拉下水。
相比之下,劉伯溫要聰明得太多,劉伯溫在朱元璋還沒有建立明朝之前就發現這個大帥心思太敏感,太多疑,剛愎雄猜,知道自己將來如果為官日子不好過,於是一直想辦法要辭官回家,在被朱元璋當槍使後還能保全自己。
而且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許多問題看的很準,建議也很中肯,所謂忠言逆耳,李善長就是太聰明,所以朱元璋總壓著他,但是朱元璋又十分依賴劉伯溫,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死後,朱元璋直接挑破了胡惟庸案色最後一層窗戶紙。
-
4 # 仲由子
胡軍演的朱元璋裡有一段是李善長見朱元璋丟了兵權後轉投郭子興,這只是文學創作。李善長是朱元璋在準備打滁州前主動投到朱元璋帳下做文書一職,後來因為朱元璋發現此人博古通今後開始重用。
李善長並不是神機妙算,只是書生所比較濃懂得為人,和淮西一幫人處的比較和諧,一幫子沒文化的土B中有這麼一個教生先生還不和他們端架子,這幫氓流子肯定喜歡他,因為喜歡他所以也就造就了他。如果說是對朱元璋忠心,不如說是看到了朱元璋的帝王相。李善長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這裡說的知人有點類似摸骨看相,這一點劉基不如他。
如果說李善長一生是否忠心朱元璋,這個只能說是早期的確忠心過,後來黨爭發展到最後估計是自己膨脹了,這時也就談不上忠心二字了。
朱元璋得天下最重要的一些人物是他小時候的幾個好基友(造反入門),要飯那段時間認識的明教的幾個人(提高眼界),還有他的馬皇后(穩定後臺)和劉基(出謀獻計)。李善長先不說其他功勞,他只是朱元璋早期創業時身邊全是點沒文化的氓流子急需這樣一個有文化的人出現而出現的。
-
5 # 情歡江川
李善長悲劇性人物。跟著朱元璋造反成功後,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榮華富貴,反而誅三族禍連子孫。淮西圈中,李善長識得幾個字並有點能力。他的能力也只是比朱元璋的發小強一點。說他神機妙算是誇大之詞;說他忠心耿耿更是扯遠了。造反功未成時,對朱元璋是盡心盡力的。功成後拉幫結派,自詡淮西圈老大。對胡惟庸危害亂國的過錯不舉報規勸反做壁上觀,說穿是幸災樂禍心態。其思想根處還是小農小知識分子狹隘意識。魔頭朱元璋又豈能不殺他。有人把李善長比作漢蕭何類人物,籌措糧草安穩後方李善長對朱元璋確有“蕭何”之功。但功成後“隱退”安身智慧遠不及蕭何。蕭何不爭功以沉緬錢物使劉邦認為他是沒野心權力慾的“地佬”而善終。而李善長對權力的追求是大臣中的“標杆”。說明李善長雖識字對書卻沒看透,對歷朝的興廢是一本糊塗帳。與劉伯溫是哥倆兄弟。劉伯溫作為文人謀士性格剛烈,眼容不“沙子”是典型的敗象。贊償別人的優點也要容下別人的缺點。世上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對別人的缺點看的過重而容不下本身就是最大的的毛病。說劉伯溫神機妙算,劉伯溫卻把自己算死了。在封建王朝這個舞臺上,舞臺上的“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在社會上的生態鏈,四行拱一行才能保持生態平衡,有兩行爭霸勢必造成生態斷鏈。李善長滅三族之禍,違背了生態平衡規律是自召之災。
-
6 # 小馬奔騰看電影
這就是朱元璋對李善長唯一的芥蒂,當初朱元璋被郭子興支出去招兵買馬時遇見了李善長,猶如三顧茅廬一般請出了李善長,正當朱元璋隊伍擴大時,郭子興又把朱元璋的的隊伍歸為已有,這時候的李善長猶如牆頭草,吹到了郭的一邊。
郭子興死後,李善長又跟著郭的兒子,但郭的兒子好大喜功,不聽朱元璋的建議,最後全軍覆滅,這時的李善長看出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一直衷心耿耿的陪伴著朱元璋,但他的結局也是十分慘烈的。
回覆列表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第一,劉伯溫一開始是元末的幕僚,曾經協助官軍鎮壓農民義軍(當然這些義軍的殘暴程度不亞於政府軍),朱元璋是跟著郭子興打著明教旗號的義軍出身,雖然嘴上不說,但朱元璋肯定對劉伯溫鎮壓義軍有想法,第一層親近感就少了很多,相反,李善長是定遠名士,元末打亂,他一直觀摩各路義軍動態,雖未幫忙,但肯定沒有參與政府對義軍的繳殺。
第二,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而朱元璋,李善長都是豪州定遠人,正宗的淮西老鄉,從朱元璋稱帝后種種舉措可以看出,朱是一個對宗族,血脈親情看的很深的一個人,再加上李善長跟他時間最早,而劉伯溫半路出家,李善長與朱元璋全程方言交流無障礙,所以更親近。
第三,朱元璋最早的班底就是以徐達,常遇春,李善長,藍玉為首的淮西勳貴,雖然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由地方割據頭目變為一國之君,心態有所變化,出於制衡需要 ,他認命劉伯溫擔任御史監察百官,其實就是動用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文人集團對抗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給劉伯溫多大地位,只是賦予依附皇權的監察權,但是李善長卻是實打實的公爵,朱元璋的思想天平還是偏李善長那邊。
第四,劉伯溫是戰略家,對戰場格局有著很深的透析能力,但是這種人才很少見,發揮作用的次數也很少見,其實縱觀劉伯溫的一生,最閃耀點就是在於陳友諒決戰時,主站與主和(其實就是投降)派斗的不可開交,劉伯溫出來精銳剖析,主站到底,正中朱元璋下懷,但李善長不一樣,他負責後勤,供給錢糧,甚至還在朱元璋外出時,率軍伏擊偷襲的敵對義軍與政府軍,這麼說吧,如果在漢初,劉伯溫是張良,那李善長就是韓信與蕭何,李善長才是朱元璋的“功狗”,如果在漢末三國,劉伯溫是郭嘉,那李善長就是荀彧加荀攸。
郭嘉跟劉伯溫很像,曾經都是隱士文人,也都恃才傲物,但是郭嘉有同為文人世族的曹操愛惜賞識,那劉伯溫呢,朱元璋草莽出生。
那是真正的布衣天子,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分賞絕對要比劉伯溫高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