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雨2324

    孩子膽小其實是缺乏自信。骨子

    裡有些軟,也就是不勇敢。

    他怕什麼?什麼都怕。怕天黑,怕孤獨,怕驚嚇,怕突如其來的事情,甚至怕一個不懷好意的眼神……怕這怕那,遇事舉棋不定,說話怯懦,不敢大聲,在他人威嚴下,更是不敢言語。

    這樣孩子,家長應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合,見識各種場景,和孩子一起參與一些親子活動,從心理上給予孩子積極向上的能量,讓孩子透過所見所聞,所感受所體會,明白自己也可以不可戰勝。為孩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獨立去完成,培養他的自信心,懂得強弱自有道,尊重內心,強不可傲,弱不失尊。逐漸完善孩子強大的內心,戰勝怯懦,樹立自信,讓自己變得堅強!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海涵!

  • 2 # 雪山孩子王

    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喜歡孩子“Sunny自信、膽大勇敢”的個性,而討厭孩子“膽小怯懦、自卑內向”的表現。如果孩子比較“膽小”,家長就會希望孩子能變得“Sunny自信、膽大勇敢”,並想盡辦法、絞盡腦汁去改變孩子。

    當然,家長的努力往往是成效甚微的。而孩子在家長帶有目的的鼓勵和帶有焦慮的催促下,往往會因心理抗拒而變得更加內向、更加膽小。

    其實,“膽小”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接待青少年來訪者尤其是兒童來訪者的過程中,經常會與家長探討一個共性問題——孩子為什麼膽小?帶孩子前來做心理諮詢的家長不明白:孩子的成長環境一直很順利,家長對孩子也照顧得很好,但是,孩子卻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不敢嘗試。

    透過心理諮詢,家長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認知:一方面,家長深入瞭解了“膽小”的根源,並改變了對“膽小”的看法,亦不再把“膽小”看成孩子的缺點,而是學著透過孩子“膽小”的表象,看到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家長不再把自己的認定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學會了尊重孩子的感覺,並允許孩子在某些時候採取“膽小”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膽小”,家長需要從兩個角度入手:

    首先,對於特定情境引發的“膽小”,家長丟棄自己想要為孩子貼標籤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感受孩子當下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如果家長能做到這一點,就會發現“孩子膽小的秘密”——孩子在什麼時候表現出膽小的樣子,害怕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以及怎樣去改善這種狀況。

    比如說,孩子每次聽到別人吵架就變得“膽小”。家長用心感受孩子就會發現:別人吵架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結果;因此,孩子真正害怕的並不是別人吵架,而是“吵架”。孩子最初接觸“吵架”行為,一定是在家庭關係中,而最有可能的示範物件就是父母。然而,情緒激動的父母在吵架過程中無法關注到孩子的心理狀態,才讓孩子產生害怕而造成心理創傷並逐漸泛化,對凡是與“吵架”相關的情境都感到害怕。

    瞭解到這一點,父母就能從改善家庭關係入手,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幫助孩子逐漸擺脫“吵架”造成的心理陰影。

    其次,對於孩子因“過度謹慎”而造成的“膽小”,家長要懂得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掌握“謹慎度”,並透過適當認可、及時鼓勵、共同成長的方式,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比如說,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因害怕出錯,所以對做過的題目進行反覆檢查;最後因時間不夠,沒有做完整套試題,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要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真誠地與孩子溝通。孩子在成績不理想,最害怕會受到家長的責罵;如果家長能冷靜對待,孩子就願意對家長說實話。在得知孩子考試失敗的原因後,家長先要認同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反覆檢查”的謹慎行為。在得到家長的認同後,孩子往往會放鬆下來,願意與家長繼續探討。在認同之後,家長再與孩子就“如何能夠在確保時間充足的前提下再進行檢查”達成共識,就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說到底,孩子的每一種表現都有其根源,亦有其意義。只要家長能充分地接納孩子的行為表現,並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理狀態,就一定能夠發現“膽小”背後隱藏的能量,並幫助孩子有效運用這些能量去收穫更大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遮瑕、粉底和氣墊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