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哈哈哈

    當時,大秦這種稱呼可不是羅馬帝國自己稱呼的,而是中國漢朝人的專屬。那麼,為什麼漢朝人將羅馬帝國叫做大秦呢?一般看來有兩種說法。

    1.在中國和羅馬帝國的中間,曾經還有一個部落,名字叫做帕提亞人。這個部落原本發源於伊朗高原東北部。這個部落以該地區為基礎,在塞琉古帝國結束時迅速佔領了從兩河流域至青藏高原西部邊境的地區,建立帕提亞帝國,也稱安息帝國,成為西南亞霸主。

    當時的華人也是透過這個國家認識羅馬帝國的,而羅馬帝國位於安息帝國的西邊,所以安息帝華人稱羅馬帝國為領土以西的地方,用波斯語則稱為Dasnia。而Dasnia翻譯稱為漢語,則是“大秦”。此後,中國在很長一時間段都稱呼羅馬帝國為大秦。

    2.漢朝人瞭解到當時的羅馬帝國文化高度發達,國家非常發達。而“秦”這個字本身就有強大,富裕的意思。

    在漢朝人的眼中,羅馬帝國可以與東方的中國一樣,非常強大,富裕,所以就用”大秦“稱呼。

  • 2 # 不可能的喜劇2020

    大秦這個稱呼到底源於什麼地方歷來眾說紛紜,要我說,最接近這個詞的反而是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摩訶至那/摩訶震旦(Mahacina),摩訶者,大也,至那者,秦也。

    雖然缺乏證據,我覺得大秦國這個稱呼沒準是把從印度那聽來的對中國的稱呼張冠李戴到了西邊去,至於什麼“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怕也與此有關,甚至壓根就是對著“大秦”這兩個字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出來的。

    “大秦國”這個稱呼,最早始於東漢,見於東漢郭憲的《漢武帝別國洞冥記》、東漢樂府詩《羽林郎》。《史記》和《漢書》裡是沒有的,“大秦國一號犁靬”的說法,來自於曹魏魚豢《魏略》。《史記》所述的“黎軒”和《漢書》中的“犛靬”是否就是大秦,無法確定,不過很有可能不是。

    比起地理上的問題,我更感興趣的是隋唐以前關於大秦國的記載所反映的古人思想和觀念的問題。《魏略》中描述大秦地理時出現的“前世又謬以為弱水在條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謬以為從條支西行二百餘日,近日所入,今從大秦西近日所入。”和“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脩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國、堅沙國、屬繇國、月氏國、四國西有黑水,所傳聞西之極矣。”是源自於《山海經》中的內容,而且明顯是和其他地理位置的描述自相矛盾的。

    而且此處《魏略》的描述還和我們今日看到的《山海經》中的描述有出入,《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說“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山海經·海內東經》中說“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崑崙虛東南。崑崙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很明顯白玉山在流沙西、大夏東,《魏略》中卻把白玉山放在了流沙的東邊。

    為什麼會這樣?我懷疑這就跟古人關於“西王母”的觀念有關,西王母應該住在極西的地方,隨著古人對西方認識的加深,知道西方還有許多國家,於是就把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不斷往西邊移,而《山海經》中,白玉山在大夏的東邊,於是《魏略》便令人哭笑不得的把大夏、月氏放到了大秦的西邊。

    《魏略》的這種謬誤很明顯影響到了後世的其他記載,如《後漢書》“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不過更令人感興趣的是《魏書》中“其海傍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雲。”的記載,“東西與渤海相望”怎麼就是“自然之理”?那大秦與中國東西相望,在古人看來是不是也是“自然之理”?古人是否曾經持有一種東西對稱的世界觀?古人對“海西大秦國”的種種臆想,是否和這種東西相望的“自然之理”有關?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佛典的翻譯中使用“大秦”作為यवन(Yavana)的對譯,包含《那先比丘經》(不晚於東晉)“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普曜經》(西晉竺法護譯)“師問。其六十四書皆何所名。太子答曰。梵書(一)佉留書(二)佛迦羅書(三)安佉書(四)曼佉書(五)安求書(六)大秦書(七)”、《佛本行集經》(隋朝闍那崛多譯)“尊者闍梨。教我何書(元少一書)。或復梵天所說之書(今婆羅門書正十四音是)。佉盧蝨吒書(隋言驢唇)。富沙迦羅仙人說書(隋言蓮花)。阿迦羅書(隋言節分)。瞢伽羅書(隋言吉祥)。耶寐(亡毗反)尼書(隋言大秦國書)。”而यवन(Yavana)一般認為是源自於Ἰωνία(Ionia,愛奧尼亞),是印度人對中亞希臘人的稱呼,佛家為何選“大秦”來譯यवन(Yavana),也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件事。

    此外,唐朝景教寺廟稱“大秦寺”,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是說有“拂菻”就不用“大秦”這個詞了,不過這裡的“大秦”很有可能是指向敘利亞地區。

    說“大秦國”指羅馬帝國,也對也不對,說不對,是因為大秦國大多數情況下指的不是義大利半島,從古籍的地理描述上看指的確實應該是埃及和敘利亞那一帶,比如《魏書》提到大秦國都安都城,一般認為安都城指的是安條克。大秦商人自海西而來與安息、天竺貿易,所走海路的起點也應該是在紅海西海岸或波斯灣。

    說對,是因為埃及和敘利亞確實在當時是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是隋唐以前中國古人所知的大秦國,是不是隻包含埃及和敘利亞這部分,古人是否知道這是一個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的一部分,是否知道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和歐洲部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隋唐時期的“拂菻”指的是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小亞細亞的部分,這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羅馬帝國時期印度洋的海上貿易》

  • 3 # 秦皇漢武

    按照《後漢書》的解釋:“(羅馬帝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魏書》也有記載說:“(羅馬帝國)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但是史書中的解釋顯然並沒有說清楚,為什麼跟中國類似,就要用“秦”來稱呼對方。

    接下來我就詳細闡釋一下“秦”的含義:

    第一,秦朝國祚雖短,但影響力巨大,英文中的“China”一詞,其實就是源自羅馬帝國對秦(發音Chin)的稱呼。

    第二,正因為秦朝的強盛,所以“秦”這個字還有了“大”和“強悍”兩層寓意,比如匈奴人的北庭就被漢朝稱作“秦海”。用“秦”來稱呼一個國度,意思就是“強悍之邦”。所以,漢朝時西方依然習慣稱中國為“秦”,同樣,漢朝也會用“秦”來稱呼其它強盛的文明。

    第三,漢朝時並沒有思想禁錮和文字獄,出身於秦朝亭長的劉邦,也沒有對前朝國號的避諱,所以,史書依然敢用“秦”這個國號(試想一下清朝某位史官稱某個國家為“大明”會有什麼後果)。

    綜上,大秦指代羅馬,真正的寓意是對中國之外的另一個文明的認同,認為其和大漢一樣,都是強悍之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計算機專業的學校哪些比較好?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