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裝個渦輪出氣

    這個沒有做過很深入的研究,不敢過度解說,就自己的理解,孟子強調充實美、心靈美,人只要透過不斷學習,嚴格遵守仁義禮智信,讓自己的心智不斷成長,這個過程和達到的高度那就是美的。老子講究天性之美、自然之美,人要擺脫世間一切功利,去天地宇宙間迴歸自然尋找自我,從這個過程發現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的,從而達到真美。

  • 2 # 三維看歷史

    道家強調清靜無為,因為人類的有為一定會破壞自然規律,無為的目的就是和自然一起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因此和諧平衡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美的境界。

    儒家強調有為,主張積極的投入社會實踐。而孟子的態度更為積極,他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義”,“捨生取義”,“義”的境界最美。

    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幾千年來,他們的思想都在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是帶著他們的思想,去創造自己心裡的“美”。

  • 3 # 格局尊尼

    一個是無為,一個是有為,出世和入世都是尋求自然與人文的結合。只是觀點不同,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不可脫離自然法則!

  • 4 # 黃石東方

    孟子宣揚的是儒家思想,他覺得美是事物美,人文美,社會美,自然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深遠的影響!老子說的美是哲學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很有名氣流傳至今,他覺得美就是真善美的關係!也就是道德美!人有道德了,她他的行為舉止心靈也就美了!

  • 5 # 莫言居然去我

    我以前書裡看過還有些印象,我來說說,滿天飛知道合夥人歷史行家2017-03-28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則易之”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儒道兩家的主張不同.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概念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道家則希望與道和一.還看不懂的話,請看這個影片,英語,國語。懂了嗎

  • 6 # 桂k小何

    老子懂:這個的意思主要是說“我懂”,可見,這其中的老子並不是我們上學時經常會學習的一位德才兼備的歷史學家老子,而是現在很多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還是有些粗魯的哈!

    孔子和孟子不懂:這個意思就比較顯而易見的了,這其中的孔子和孟子就是我們所敬重的兩位歷史人物。

    現在的很多使用者也是經常將這句話當作是一種裝逼的方式,想讓對方解釋一遍影片是什麼意思,但是又不好意思問怎麼辦?那就把孔子和孟子搬出來啊,看在這兩位聖人的面子上,多少會再解釋解釋的嘍!

  • 7 # 愛八卦的喵

    對於孟子和老子對美的理解,學術界多有探討。拆開來細說一下

    首先講孟子

    朱鳳娟學者曾在《雲南大學》中有說過: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格美思想閃耀著理性的光輝,激勵後人對其研究不止。孟子的人格美思想意在弘揚一種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對一種充塞於天地之間浩然之氣與一種陽剛壯美人格的膜拜。 本文的研究方法運用“經史合參”和“內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孟子所處的時代和經歷為“史”,以《孟子》一書為“經”,縱橫交錯。“內在研究”主要集中在孟子的仁義論、性善論、修養功夫論等議題上,“外在研究”注重把孟子及《孟子》一書放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主要論述孟子人格美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包括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介紹孟子人格美思想的淵源關係,有仁到仁義的發展歷程和由仁義的途徑成就人格美兩小節。闡述人格美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在孟子看來,性善是由於心善,由心善到性善。他並不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一幅完整的善性,並不認為人性本善,而是認為人人都有善端,都有善良的本心,這只是仁義禮智之端倪,只有將四端擴而充之,才能成就完整的善性。仁義禮智這四端,需要後天的主觀修養,不斷充實,最終達至性善的目的。孟子的性善論是其人格美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在討論孟子人格美思想的內涵及其實現途徑時,認為內涵有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大丈夫,人皆可以為堯舜三個方面,實現人格美的途徑主要有居仁由義,存心養性,達人濟天三個途徑。指出孟子人格美思想的意義。

    而對於老子而言對美的理解

    陳進林學者也講到:

    老子《道德經》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虛靜在《道德經》中不僅是種狀態美,而且是種境界美。以虛靜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審美理想,這是他所處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下審美思維的折射,濃縮了真善的特質,表現出他對自然、社會、人生之美的渴求,蘊含了對異化文明的批判,為後人尋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價值取向。

  • 8 # 寂語堂齋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即然是儒家那自然探討的是人性本身,所以他所說的美就是人性之美。我們看孟子的《孟子、盡心下》第二十五章,原文: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這裡有善和信兩個概念,孟子對善的理解似乎有另外一層意思。欲者慾望、喜歡、喜愛的意思,善一般是善良即不壞的含義,而孟子確說人人都想得到,人人都喜歡、喜愛的叫善,把善演變成一種慾望,可謂獨到。當一個人具備了人人都喜歡,人人都想得到這種品質的人稱之為善人,這樣就把善上升為一種信仰和品德的境界。

    信者本來很普通,即相信、信仰、信任、信服的意思,也就是說不懷疑就叫信。可是孟子確把這個信理解成具有這種善的叫信,就是確實具有人人都喜歡,人人都想得到這種品質的人叫信人。這樣善人可稱之為一種品德的標準,信人可稱之為實際具有這種品德的實實在在的人。

    充實之謂美,可以理解成信人即是美,或者說用人人都喜歡,人人都想得到這種品質去充實自己的人就是美,換句話說這種品德就是美。美本來就是好看的意思,孟子把美上升至人的品德即人性領域裡來了。

    我們知道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智慧,那麼老子的思維就是一種哲學思維。比如《道德經》第二章裡有一句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好之所以為美好,是因為有醜惡存在。這裡說的是事物都是陰陽並存、互相對應的規律性。這是一種哲學語言,並沒有明確規定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還有一句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裡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也同樣是一種哲學語言。

    我們從老子的哲學觀點來看,老子對美並不讚賞。比如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反者道之動。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來看,老子對美還是持否定態度的。

    如果以我們現在人的看法,老子的美應該體現在自然之美上。一種無為,一種不爭,一種智慧之美,但這已經超出了老子的觀點,是我們後世人之所理解的,不屬於本提的回答範圍。

    故此,孟子的美是實實在在的人性之美,並且孟子還推崇和讚賞這種美。老子是從哲學角度來看美的,雖然對美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老子對美是持否定態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與愛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