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菩提路上13
-
2 # 了境如幻自心所見0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抽象幾句話說不清。先說曾參,父子皆為孔子學生,小孔子四十六歲,十六歲跟隨老師學習,深得孔子學問思想精髓,孔子去世時把孫子託付曾參教導。這次是孔子主動點撥學生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曾子深以為然,躬身施禮:是。您說的對。我明白了。看到學生領會了,老師下課走了。同學們圍著曾子:老師說的是啥意思啊?曾子答:老師講的“道”不過忠恕而已。這是曾子的理解嗎?不是,忠、恕不只是老師思想精髓的全部,也不是貫穿仁義、禮、智、信的那條主線。孔子講課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奮不啟,不悱不發”。學生的思路不清,老師不會啟發提點。老師一句話,曾子眼前一亮茅塞頓開,興奮地說:老師,我明白了。老師講的同學們不明白,曾子當時的狀態更講不明白,只是說:老師講的“道”,忠、恕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
-
3 # 陳廣逵
4.15.[原文]
[原文通釋]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它。”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了。弟子們問曾子道:“老師說的是什麼啊?”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學說,不過就是‘忠恕’啊!”
[註釋]
①參:曾參。
②吾道一以貫之:我的學說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它。吾道,我的原則主張。“一以貫之”即“以一貫之”。一,用作名詞,一個思想。貫,貫穿,貫通。
④“忠恕”而已矣:就是“忠恕”罷了。忠恕,儒家的一種道德規範。忠,盡心為人。恕,推己及人。而已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重語氣。
[解讀與點評]
所謂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以是“一以貫之”。 忠是站在積極角度,盡心為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第30章)。恕是站在消極角度,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第2章、《衛靈公》第24章)。 忠恕之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做事要考慮會不會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考慮會不會使他人遭受損害,別人會有什麼感受。自己願意的事,可能大家都願意;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人家可能也不願意。心中要有他人,才能和諧共處;推行忠恕之道,才能減少矛盾,化解危機,才能讓世界充滿愛。
-
4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評述】參乎,曾子名。恕,忖己度物。忠恕,就是修己安人的意思。用現在的話就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親人、朋友,只要能力所及,就要不斷往外延申,直到國家,乃至天下、宇宙。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孔子認為天下的道理只有一個。
“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這個道就是——忠恕。
孔子的這個論述,與明朝的王陽明“千事萬事只是良知一事”相同。
這一論點,與我們現在的社會論述出入非常大。我們現在的社會學科非常多,如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科學、數學、……
這麼多門科,孔子卻說道理只有一個——良知而已。事實苟真如此?
舉二個例子分析分析,是不是也就一目瞭然:
第一個例子:管理學
成功的管理是什麼樣?如何做好管理?這兩個決定了我們做好管理的思考方向。就說餐飲管理,要做好管理,是不是要從食品的安全、衛生、營養、服務等等入手?而這食品的安全、衛生、營養、服務不就“忠恕”嗎?試問如果不從這些地方思考,怎麼可能做好餐飲管理。餐飲管理就是要讓自己的食品更安全、更營養、更衛生、服務更好,如此才能符合消費者心意,也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第二個例子:科學技術
什麼發明才是成功的發明?發明的方向在哪?
就說手機,手機企業想基業長青,靠的是什麼?
是技術,確確的說是對人有用的技術。如攝像、智慧、上網、定位等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都是人需要的技術。所以手機企業想基業長青,就必須從發明出更多“對人有用的技術”。而這“對人有用的技術”就說“忠恕”。沒有位消費者解決問題的心,哪裡會去發明“對人有用的技術”。看了這兩個例子,再去想想其他的學科,不得不說,孔子的言論是對的。
可見,現代社會學科雖然多,但其核心道理,只有一個——忠恕而已。
-
5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段對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這是孔子在叫曾子,曾子名參。古時只有父母和老師等長輩才能直呼其名,其他人則只能稱字。否則,是失禮的表現。
“貫”,貫穿的意思,朱熹註釋為“貫,通也”。
“唯”,朱熹的解釋很透徹“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快速回應。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對曾參說:“曾參,我所傳授的學問有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始終。”曾子回答道“是的,我明白。”孔子出去後,其他門人弟子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貫穿老師學說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忠恕之道。”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於“忠恕”二字的註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又引用了程頤的話:“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盡已”就是指為別人作事要盡心盡力,就象曾子自已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在這個過程中“盡心”又是關鍵,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識,才是真正的“忠”。“推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也是對“恕”的解釋,《衛靈公》篇所記“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這個意思。
其實,“盡己”與“推己”並無實質的差別。“盡己之謂忠”,而“忠”實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於人”;“推己之謂恕”,而“恕”之“推己”實亦是“盡己”之意。“忠”與“恕”有著相互補充、相互規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與“恕”統一起來,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貫之”的仁道。個人認為曾子對於孔夫子的理解是準確的。
南懷瑾先生在其《論語別裁》中對於本間的解釋有一些不同之處。他認為曾子的回答並沒有解釋清楚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之所以回答為“忠”“恕”兩個好理解的道。是因為其他門人弟子層次還不到。又以禪宗“拈花微笑”進行類比,認為孔子對曾參所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傳道的過程,有點象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也就是說它不需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
-
6 # 銘刻於我
傅佩榮解釋說
仁是一以貫之的
孔子說沒有人瞭解他,證明忠恕不是孔子的核心。而且曾子說唯,後面就是子出。孔子馬上離開教室。
後面孔子去世後,曾子瞭解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7 # 中義之鐘
體微言大義兩則
起語:論語又名素經,孔子尊為至聖;
宋代道士宰相趙普曰:半部論語治天下!
近代錢穆先生極力推薦學生讀兩本書一本是道德經一本是論語。
一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聖人之心,渾然一理。宣聖知曾子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直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旨,即應速而無疑也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
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忠恕一以貫之。
忠者,天道;恕者,人道;
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
忠者為體,恕者為用;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聖人教人各因其才,
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以上為程子語略編輯)
宋王唯一先生:學大道容易入,熟味中庸與周易
忠孝全書:大忠者一物不違,大孝者一體皆愛。
天人同體,人天同根。
所以宣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語
關聖帝君:願天下多生好人,人多行好事
忠於本心,推己及物。
道德仁義為本,忠孝誠信為懷。
忠者,中,中心,本心,良心,
天下之大本;
恕者,庸,用,理,
天下之達道。
道有體有用,
有體無用失之於空,有用無體迷於有。
有體有用,道一以貫之矣。
二
體微言大義一則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此語被崇洋媚外,不明就裡的人引導為儒家愚民之語
顛倒黑白,囫圇的愚弄民眾
民可,使由之
民知道,知此,悟此(此,指道),使民自由自在,各安其所,各得其樂;
不可,使知之
不知道,不知此,不悟此,使民知道
此語,背後是宣聖素王一片真正慈悲濟世之心,有教無類,胞與為懷之情
聖人以行為本,教化民眾,非口頭功夫,
細細體來,無限感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
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雖夫婦之不肖可以與行
(論語)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
微言大義,深深體之
回覆列表
《論語》中,弟子的回答要小心,大部分低於孔子境界,也有神話孔子的,比如子貢。
曾子,是孔子認為比較笨的學生。對孔子的一貫道用忠恕概括,沒有大礙。但也可以用其它話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