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曉YB

    文死諫,武死戰,這句話包含著中國古代官僚集團的人生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來統治人民。那麼,儒生所提倡的人生的最高價值,則是大學裡講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本身,有自己的一套內聖外王的體系。不過真的要實現儒家強調的修齊治平,在封建社會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有成為皇帝身邊的座上賓,才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

    武將的人生價值,在於馳騁疆場,對於那些敢於侵略本國國土,奴役本華人民的異族人,只能以暴制暴,用鐵蹄踏碎他們的圓月彎刀。後漢書有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這是武將人生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血汗保衛自己的家國天下!

    不過,一將功成萬骨枯,血性與血腥之間的界限,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文死諫,由於中國古代封建皇權專制的特點,使得文官要以天下為己任,就必須輔佐皇帝在正確的軌道上做正確的事情,那樣才會國泰安康。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文官的人生價值就在於避免皇帝有罪於萬方。人民安康,天下太平。

    張載有言,讀書人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意大抵如前所述。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有憂還不可以,還需要在朝堂之上喊出自己的主張,以正視聽。

    不過文官多固執求名,有時候容易綁架民意,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誇誇其談,使人如墮五里霧中。這就是古人的理想。可以評價其為偏執,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就是國家強大,百姓安康。

    那個胸懷大志的人心裡,都裝著一個太平盛世。

  • 2 # 大雨正當時

    文死諫,武死戰。六個字重達千斤。

    只有胸懷國家,為國興衰嘔心瀝血的棟樑之才才能擔得起這六個字。

    忠言逆耳是至理名言,正直的臣民在王權面前敢說實話真話都會面臨殺頭滅門之禍端。

    屈原因為反對楚懷王和秦國訂立黃棘之盟,而被流放,後來又眼見國滅家亡,最終在憤恨中投江自盡。反過來說,如果屈原隨波逐流,趨炎附勢,那麼人生應該是另一種結局。

    商朝著名宰相比干怒斥紂王親近奸佞之臣,打壓忠臣良將,更是怨其不顧天下百姓之困頓。 最後激怒紂王惱羞成怒,然後被破腹挖心,何等慘烈和悲壯。

    難倒他們不知道後果嗎?可是為了國家,盡了自己做人臣的職責,雖死猶榮,名垂千古。

    忠國 武將也是如此,明知戰場多險惡,為了氣節,為了國家,奮不顧身甘願為國捐軀。

    古有忠君愛國家喻戶曉的楊家將,還有人們熟知的清朝愛國海軍將領鄧世昌,明知敵艦兇猛,可是為了博取一點點微乎其微的勝利,帶領軍兵誓死抵抗,最後壯烈犧牲。

    每個人都想生,但是職責所在,只有正直的人才會為國所想,為國盡忠。

    願中華神州遍地多勇士,不畏生死,為民請願,為國而戰!

  • 3 # 凌煙閣論史

    “文死諫,武死戰”這個說法,明清時才出現;意思是:文官應該為了堅持自己認為的正義而不惜冒死進諫,武將為了戰爭勝利而不惜一死。

    但是,這麼做真的對嗎?好嗎?

    “文死諫,武死戰”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死諫武死戰這個說法完整的出現,是在《紅樓夢》第三十六回。

    曹雪芹在書中其實已經借賈寶玉的口,把這句話分析得很透徹了。

    書中對“文死諫,武死戰”的評述分為兩層意思,大意如下:

    1、文死諫,武死戰,這兩種死法說的是大丈夫死於名死於節。為什麼會這樣呢?那一定是因為有昏君,文臣才會死於諫言。那個文臣明知會死,但是他只顧邀名,也不想想將來把君主置於何地。武將呢,一定有刀兵戰事他才打仗,他只顧圖馬革裹屍之名,猛拼一死,卻不知死後置國家於何地。所以,這二者都不正確。

    有人說這些是忠臣良將,出於不得已才死。

    2、書中繼續批判到:武將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因為他自己無能,才送了性命,這算不上不得已。那文官更不能與武官比了,他念兩句書汙在心裡,朝廷有一點疵瑕,他就胡談亂勸,只顧他自己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湧,立刻拼著死也要諫,這更不是不得已。因此,這兩種死法都是沽名釣譽,不懂得真正的大義。

    曹雪芹已經把“文死諫,武死戰”這句話分析得很透徹了。

    (唐太宗和他的文臣武將)

    真正的歷史中有“文死諫,武死戰”情況發生嗎?有啊。但這也基本意味著快要亡國了。

    你看,關龍逄諫言被夏桀殺了,比干諫言被商紂王殺了,結果這就分別是夏商亡國之時。還有屈原,雖然君主沒殺他,但他自己絕望自殺,也算是“文死諫”了。

    後來為邀名而諫言的文臣就太多了。宋朝開始,明朝為最盛,最著名的如海瑞,上有昏君,才有冒死諫言罵皇帝這回事,海瑞也因此得了大名。

    “武死戰”最著名的要數近代的丁汝昌。丁汝昌在甲午海戰敗局已定情況下,只想慷慨一死。他作為一個最高將領,威海港內還有北洋海軍艦船,在沒有做好安排的情況下,不敢面對殘局,就服鴉片自殺了。

    他一死,手下那些怕死不要名的人盜用他的名義,簽訂了投降書,致使大清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片甲不留。

    大清數十年心血全白費,他丁汝昌如果委曲求全,還是有機會為大清為中國爭取更多利益的。這正是:只顧圖馬革裹屍之名,卻不知死後置國家於何地。

    (甲午海戰)

    綜上,出現“文死諫,武死戰”的現象,往往意味著國家政治出了嚴重的問題,或者乾脆意味著要亡國了,真實歷史中“文死諫,武死戰”也絕不是普遍現象。

    最後,以一個另類有點搞笑的“文死諫”故事結尾。

    於是任敞被派去勸匈奴單于臣服漢朝。匈奴單于其實只是想刺探漢朝態度的,現在一看竟然來讓他歸降漢朝,於是勃然大怒,把任敞扣下了,不讓他回國。

    這情況很明顯,匈奴依然強硬。

    漢武帝於是再開會討論。這時,博士官狄山認為應該答應和親,這樣於國家有利。漢武帝此時很信任張湯(張安世之父),他就轉頭徵詢張湯意見。張湯說:“這個愚笨的儒生什麼都不懂。”狄山藉機諷刺張湯:“我固然愚笨,但是我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張湯這樣,乃是詐忠。”漢武帝一心要消滅匈奴,本就不願和親;現在一看這個狄山主張和親也就罷了,還當面罵自己信任的得力大臣。

    於是漢武帝把臉一沉,對狄山說:“我派你掌管一郡,你能不讓匈奴進犯嗎?”

    狄山說:“不能。”

    漢武帝又說:“管一個縣呢?”

    狄山說:“不能。”

    漢武帝又說:“管一個要塞呢?”

    狄山自己忖度,如詰辯下去而無話回答,就將會被交司法官員審判,便答道:“能。”

    於是漢武帝派狄山去守要塞。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斬下狄山的人頭而去。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大以後再學喜歡的東西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