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峰山女史
-
2 # 方城闕
這個問題說的是張良次子張闢強暗地裡秉承呂后的旨意去說服丞相陳平,讓陳平向呂后保奏呂氏子侄呂臺、呂產為上將軍,統率南北二支禁軍,並且還授予眾多呂氏子弟入朝為官的故事。
公元前188年,當了七年的掛名皇上,面對母后的種種惡行,心灰意冷,整日裡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的惠帝劉盈,撒手人寰,棄呂后而去。
呂后在獨子的柩前,攜二歲多的太子劉恭,一反常態,不哭不鬧,面無悲慼之色。這讓眾多大臣心存疑惑,納悶不已。
平日裡最會揣摩上意,見風使舵的丞相陳平此時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回到家中長吁短嘆,心中則是惴惴不安。正在此時侍人來報,張闢強二公子登門求見丞相大人。陳平聞聽心中一動,心想闢強雖然年少,但深得呂后的寵愛,今日上門必有原故,於是連忙讓人召入內室。
年方十五,風度翩翩的張家二公子見到陳平叔輩倒也不見外,行過禮後便直接問陳平:賢公。太后這幾天喪子之痛,為何不見啼哭,面無悲慼之色,何也?
陳平也不明就裡的回答說:公子不知,我這幾天也為此事納悶,請公子指點。
闢強回答說:指點不敢當。太后因皇帝新喪,太子還在襁褓中,心中疑懼。賢公你想,大臣們都是當年和高祖打天下的功臣,現在把持著樞密大權,如果有人想謀權篡位,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太后心生疑懼,想加罪於功臣勳將。如果大臣們保奏呂后的侄子呂臺、呂產為上將軍,統率南北二軍,在授呂氏子弟入朝為官,太后必然會解除心中的疑懼之情,而反過來優待大臣。到時候功臣們照樣保有高官厚祿,永保富貴無憂,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老奸巨猾的陳平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子是暗承呂后的旨意來充當說客,便連聲說道:領教,領教了!請轉奏太后,我明天就入朝照此秉報太后。
第二天一早,陳平便入朝謹見呂后,奏請呂臺、呂產為上將軍,統領南北二軍,其它呂氏子弟也多入朝為官。呂后轉憂為喜,連忙准奏。辦妥了此事,呂后這才走到劉盈的柩前嚎啕大哭起來。
至此圍繞在呂后、張闢強、陳平三人之間的好戲方才演罷。因為其中的內幕呂后不能說,陳平不能講,遂使張闢強名聲大噪。
經過此事,張闢強在呂后那裡更加得寵。好在張闢強還頗有些其父張良的遺風,他清醒的看到:此事過後,劉家衰微,呂后至此稱制,自己還是不要趟這股渾水為好,以免夜長夢多。
於是沒多久,張闢強便向呂后請辭,謊稱是要繼承先父張良的遺志,尋仙訪道去了。
-
3 # 元二使安西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提醒注意的一點,弄清楚名字。
張良之子名字叫作張闢強,強字大寫作彊,二者是一個意思,但很多網友將其誤看作“疆”,寫了別字而不自知。
關於張良兒子,司馬遷的《史記》以及班固的《漢書》中均有類似記載,大意是這樣的:
張良之子張闢強,當時才15歲,擔任侍中之職,在漢惠帝崩了之後,找到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一個兒子,現在獨子死了,她卻不哭不悲,你曉得為啥嗎?”
陳平捧場地問:“啥原因?”
張闢強說:“皇帝沒有成年兒子,太后是擔心你們這些重臣,懷有異心。眼下你只有拜請呂臺、呂產、呂祿等人為將,等諸呂進宮,在太后左右給她撐腰、為她所用,太后才能安心呢!你我也才能脫得大災禍!”
陳平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照此行事,從此之後,呂太后的親戚們開始把持朝政,漢朝也進入一個女主制霸天下的時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15歲的張闢強,聰慧過人,對於人性的把握非常精準,尤其擅長揣摩上位者的心思,在惠帝崩逝的緊張時刻,他準確地擔任起呂后的代言人、傳聲筒,將太后的心事完美傳達給最合適的人——陳平。
陳平是誰?漢初開國功臣中,最有心計、也最沒下限的謀臣,陳平是個最大化追逐利益的人,也是最懂得如何將手中的籌碼兌換成權利。
所以,張闢強這番話,如果說給周勃,也許“袒右臂”的“滅呂保劉”的故事將提前上演,而陳平絕對比周勃更冷靜、更老謀深算,懂得在絕對的權利面前妥協。
張闢強一點破呂后的心思,陳平瞬間秒懂,於是聯合周勃等開國功臣,乾脆擁護呂后的決定,任由她大肆啟用呂家子弟,同時,他們又安撫王陵等忠直大臣,說什麼“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意思就是,別看你今天比我們骨頭硬,當面頂撞呂后,但將來保劉家天下的,還是我們這幫軟骨頭。
將來的事情,如今尚難預料,不過陳平等人的擁戴,使呂后比較方便地掌握住政權,避免了大漢建國不久便出現動亂,這卻是於國於民大有功勞的。未來十幾年時間裡,他們就靠著一個“拖”字訣,帶著劉家皇子皇孫們,硬是熬死呂后、後發制人、剷除呂家。
為什麼張闢強能夠在陳平等人之前,就迅速判斷出呂太后的心思呢?
這還要從呂后與張良的關係說起。
張良除了是劉邦的謀臣,其實,很大程度上,他更是呂后的私人顧問。
呂后與戚夫人、太子與如意相爭的時候,張良毅然站在呂后這一方,替她出謀劃策,請出四位德高望重的隱士輔佐太子,劉邦因此感嘆:“太子的翅膀已經硬了,不是我能輕易廢掉的了。”
惠帝繼位後,張良想要抽身引退,自稱是為報南韓的大仇才加入滅秦隊伍的,如今大仇早已得報,他想要“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一句話,我想撂挑子不幹,出走看看世界啦!
呂后卻不允許,強留張良,八年後張良病死任上。
從這些記載看,呂后非常依賴張良,甚至爭取一些無賴的手法,強行留下這位謀士,使得張良周遊世界的計劃泡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張良引退是為了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呂后清楚這一點,但仍然強留,意味著她對張良絕對信任,不需要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忠誠。
如果說呂后、張良之間信任非常,那麼,呂后選擇張良之子做代言人、敲打陳平,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個15歲的少年侍中,除了這段記載之外,史書中幾乎再無蹤跡,也沒有記載他後來的仕途發展,或者生卒年份,似乎他的天份便只曇花一現,這看上去不正常,卻又再正常不過。
張良的心願是迴歸民間,呂后強留之下,不僅張良沒能實現這一心願,張良的兒子張不疑,還繼承了他的留侯爵位,一直到漢文帝五年,因為不敬的罪名,張不疑被革除爵位,此後再無記載。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張良無後”,便有人誤會張良沒有後人,其實並非如此,只是他的留侯爵位再無人繼承。
二代留侯尚且湮沒得如此快速,張良這個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張闢強,在史書中再無記載,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許,張家的子孫早已得到祖先的訓示,適當的時候,便抽身而退,代他去周遊世界,也說不定呢!
回覆列表
張良父子以明哲保身見長,所以張良能躲過漢高祖劉邦對功臣清洗。而他的兒子也很低調,史記記載呂后哭而不哀的,眾人不明所以,而這位張良的兒子卻能洞徹人心,一語道破。
張良跟後來三國曹魏重臣賈詡相似,深抱奇謀,低調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