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源家譜網
-
2 # 高暉
儒家的經典思想是仁義禮智信的社會倫理學,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二者雖有明顯區別,但都尊從封建思想文化的周禮,從的李斯、董仲舒,再到後來的程朱理學,無不是對兩種思想和方法論的融合發展。
-
3 # 程式設計師阿坤
儒家和道家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流派,但追溯淵源,也有不少相同點。
從起源上來看,先秦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天道。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人人都在談論天道,用天道來指導人事,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諸子百家中其中尤以老莊為甚,以至於將道作為宗派的名稱。孔子也談論天道,具體什麼時候呢?我猜應該是五十歲左右,儒家所有經典中,只有周易才是論述天道的作品,而孔子也說,五十歲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既然孔子五十歲才能讀懂周易,那麼說明,天道是孔子晚年的境界,這也與五十而知天命的說法契合。但是儒道兩家同是追求天道,卻得到不同的地道和人道,也就是應用之法不同。俗話說,大道殊途同歸,儒道兩家的最高境界或許並沒有什麼太大差異,都是天道的表現形式。
其後,先秦諸子之後,儒道卻走了兩種不同的道路。孔子述而不作,真正傳承下的天道見解並不多,而解讀周易的十翼也顯得頗為高深,導致天道之學與人道(仁義禮智信)的斷層,沒有天道的支撐,儒家反而變成了徹底的行為之學,而後世的朱熹,王陽明想從格物致知上重新解讀儒家,也變得不倫不類,所以說儒家的天道傳承幾乎斷絕,這不是危言聳聽,大家可以看看93年郭店楚簡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大部分人估計都無法理解,而這才僅僅是地道的範疇。後世的周易解說是否符合現孔子的思想,幾乎不可而知,畢竟孔子的仁義之道就是來自《周易》,所以孔子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徳義耳也”。
現存的儒家是一個不完整的傳承,貼近行為之學,而道家更接近天道,兩者都是極為優秀的學派,儒家少天道範疇,道家少行為之學,故而後世兩千年相愛相殺,以至於很多大儒都是以道為體,以儒為用,可以看作是儒道融合的典範。
當然,儒道的不同點也非常多,最大的不同是,一個出世,一個入世,兩個方向,兩種演進方式,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在社會政治方面,儒家構建了極為強大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規範人們言行。當然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一些偏見,儒家也出現了被極度歪曲的現象,然後作為儒家文化圈的東亞文明在20世紀經濟上所爆發的強大生命力,東亞四小龍的成就我們已經看到。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正面看待,而不是動輒封建社會禮儀束縛。這也是近代百年內的倒孔運動的後遺症。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擁有開闊的胸襟和超越前人的雄心,而不應該一遍沉浸在先賢的光輝裡,另一邊卻在辱罵唾棄,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
4 # 趙日金141
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儒道兩家鼻祖,處世態度是絕然不同的。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呼呼恢復禮樂制度。老子則採取消極避世態度,隱居去了。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兩家還是有相同之處,孔子主張退回到西周禮樂社會,老子主張退回到結繩用之的原始社會,五十步與一百步,都是後退。
-
5 # 杜友蓮安化盈泰豐
儒釋道,三家各有千秋,殊途同歸。
儒家注重修性,佛家注重修心,道家注重修身。
儒家講究規則:仁義禮智信。
佛家講究慈悲:揚善棄惡,清心寡慾。
道家講究合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與人相處多學儒家,
與己相處多學佛家,
與天相處多學道家。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離不開和別人相處,更離不開大自然,每一環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最終都是相融相通,修到極致,萬法歸一。
-
6 # 曉平泡茶
儒家文化提倡以德報怨,以德報德,道家思想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儒家文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道家思想是“乘風踏浪,審時度勢”;儒家文化重在教化,道家思想重在“教訓”,儒家文化是“守業”,道家思想是“創業”,儒道兩家“惺惺相惜”,看似不是一道,其實目的是一樣的。
回答的不好,請斧正。
-
7 # 淏衍溪
孔子帶領七十二賢士而創儒家,其思想核心為仁義禮智信。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這是孔子所說也是孔子所做,然而人人不可能都為聖人,聖人只有孔子一人,雖然儒家思想最後被傳承了兩千多年,但是真正做到儒家思想核心的唯有孔子一人。所以萬世師表只孔子一人爾。
道家創始人是老子,其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這與戰國時期的主流思想相反,不能得到當時各國統治者的認可,但他的思想與智慧卻是獨一無二的,孔子曾經都向他求教。後來隨著周王朝的日益衰敗,老子於是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雲遊,函谷關守尹喜未能留下老子,但卻留下了老子的著作《道德經》,道德五千言從此成為了對華人影響最深的三部著作之一。
儒家是入世的態度,講究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是以世人的理想為理想,達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儒家的禮是禮貌禮儀,也是一種規範,對個人的規範,對社會的規範,對國家管理者的規範。而道家則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人要遵循自然之道,順勢而為,如水一般,雖柔弱但可水滴石穿,雖溫潤如玉卻可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儒家的仁強調人與人之間要相愛、愛人,而道家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與萬物和諧,這是它們思想的不同,但要說哪個更好,這是沒有定論的,因為某個時候你會覺得儒家的好,有時候你會覺得道家的好,對於儒道兩家的思想我們可以分狀況運用,不必去分辨它的好與壞。
回覆列表
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只有對儒家和道家作比較研究,才能準確把握道家的特質,並進而全面瞭解儒學和傳統文化。同時,道家在東漢以後又與道教存在著若即若離的關係,道家一方面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傳承系統,另一方面又與道教相親緣,或被容納,或被髮揮,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發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於此,歷史上既有辨析道家與道教之為異學者,也常有用道家統稱老莊之學,與道教兩者關係之撲朔迷離,使現代學者大傷腦筋。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內涵和梳理道教的端倪,我們也必須對道家相道教的異同作一番歷史地考察。那麼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兩極,亦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換句話說,兩者正由於處處相反,因而才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道兩家各有自己的經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為兩家共同祟尚之典籍。這裡面有著深刻的道理,《易經》成書於兩家形成之前,《易傳》形成於兩家出現之後。雖是儒生所著,卻大量滲透著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陰陽化生之理,無往不復之運,順法天地之行。儒家與道家的對立與互融,正體現了陰陽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我們用陰陽學說分析儒道關係,便會抓住問題的根本,一系列特徵的對比就有了貫通一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