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關注正能量

    我很好奇,《潛行者》40年前公映的情況,有多少觀眾去看,有沒有引起媒體熱議。(票房不考慮,蘇聯的電影票價一直很低。按蘇聯後期的票價工資比,假定我們現在的平均工資是4000元到5000元,那麼其票價相當於今天的六七元人民幣。)在整體文化素質比較高的蘇聯觀眾中,也許有許多《潛行者》擁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科幻名作《潛行者》,延續了《飛向太空》的晦澀、慢節奏以及神經兮兮,且更令人費解。有人說,《安德烈·盧布廖夫》與《潛行者》並列為塔可夫斯基最難懂的電影。這是怎麼得出的結論?《安德烈·盧布廖夫》好歹是部傳記,《潛行者》算是講了個什麼故事?它的故事性比《飛向太空》還弱,它對科幻外皮的態度比《飛向太空》還隨意。真的,別把《潛行者》當科幻片看,它對科幻就像對一張衛生紙,扯來擤過鼻涕就扔了。真是“擤鼻涕”,《潛行者》從頭到尾都是髒乎乎、水唧唧。我一直在擔心,從恣肆的汙水中,突然冒出什麼受不了的東西。這點上,塔可夫斯基比好萊塢那幫貨厚道許多,他拍片從不一驚一乍嚇人和噁心人。

    儘管,表象很不同,實質,《潛行者》和《飛向太空》都是打著科幻幌子的心理戲,甚至,可以看作姐妹篇。在掰扯《飛向太空》時,我引入自我與本我的概念,《潛行者》更進一步,試圖探索超我領域。(從某百科複製一段,注: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成三個層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追求完善的境界。)在精神層面上,《潛行者》較《飛向太空》邁進一大步,《飛向太空》尚有第三人稱角色,《潛行者》裡所有的角色都是“我”的分身,多面一體,全部指向“我”的內心。

    現實中,我們或有這樣的體驗,當感覺心靈蒙塵,會希望一道撥雲見日的靈光。靈光,哪裡尋找?或求之於外,訪大師、覽經典、飲雞湯;或反躬於內,“狠鬥私字一閃念”。《潛行者》是在靈魂深處的折騰,最後在似乎超我的門檻上停了下來,畏懼、掙扎、退縮,只有看著門內粼光閃閃,一股油汙狀液體又吞噬粼光。

    第三段起,是我的胡思亂想。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最大樂趣是胡思亂想。自己胡思亂想完再去網上看別人的胡思亂想,批一句,胡扯。我很好奇,那些看《潛行者》看嗨的人,嗨在哪裡?也真想求助一位明白人,借我一道真正看明白《潛行者》的靈光。

    最後,說說,那麼不好看的電影,為什麼要看?因為,《潛行者》是神導作品、評分高,好奇蘇聯的科幻片,還有,看過胡思亂想一番寫下這篇不失為有趣的事。

  • 2 # XL夏天

    《潛行者》可以有很多解讀方式,就如同一間完好無損的藝術品擺放在不同的人面前,會給人心靈以不同的震撼。作家代表著什麼,科學家代表著什麼,“內室”又代表著什麼?作家和科學家兩人懷著不同的目的想進入“內室”,卻又永遠止步於門外。“內室”是人的理想還是那人類永遠無法企及的可怕深淵?潛行者又代表什麼?是人的理想信念還是他們的靈魂?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電影中自然的味道,影片開頭廢棄的金屬被野草覆蓋包圍,汽車武器殘骸都在“禁區”中消磨。“禁區”通人性,使讓我想起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科幻片《湮滅》,“禁區”是不是人內心深處的折射?潛行者對“禁區”如此敬畏,面對一次次進入“內室”,實現自己一個願望的機會,潛行者卻又堅持自律,不肯踏入“內室”半步。這是否說明了塔可夫斯基本人對藝術崇高的追求,絲毫不肯走捷徑,跨入“內室”?

    塔可夫斯基自己對《潛行者》的解讀,透過潛行者的妻子迴歸到了人性層面。而我是真沒看出來。影片最後潛行者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也許因為由作家和科學家折射出的世人,不曾體會理解過潛行者的緣故,而潛行者的妻子諒解了他。就像一個人處於黑暗的谷底,總會有人為他照亮一片Sunny一樣,人性的力量再次被揭示,被訴說。

    老塔本人反對“蒙太奇就是電影的一切”,他認為過度的剪輯,過度的場景、服裝設計會破壞生活原有的風貌。因此他慣用長鏡頭,長鏡頭更能展示生活的本質。至於《地球最後的夜晚》中那個吃蘋果的長鏡頭,到底是造作還是切合實際,反映了愁苦的情緒,這就需要時間來佐證了。時間,是每個人揮之不去的。不管怎樣,只有抓住流逝的時光,用心雕刻之,作品才能有話語權。

  • 3 # 焦點三六五

    《潛行者》是一部飽含著哲學和宗教思考的詩意電影,緩慢的節奏,乾淨的長鏡頭和充滿哲思的對話都在考驗觀者的心智和耐心。曠野中鼓盪的風、不時響起的悽清樂聲,隨處可見的廢墟和巨大的工業垃圾,典型的後工業時代意象。彷彿是經歷了空前創傷的、等待漫長重建的後人類圖景,彌散亞式的幽靈貫穿始終,末世論在東正教的話語中非常顯著,因為現世的幻滅和墮落自然需要一種來自未來的救贖,負責傳遞救贖訊息的正是在那些在常人看來有些魔怔的“聖愚”。所謂聖愚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具有上帝和神賦予的某種神聖性,但是又具有某種“白痴”和癲狂的氣質,他們往往是不為世人所理解的,但是其深知自己肩負之神聖使命。聖愚形象貫穿了塔可夫斯基的作品,片中的潛行者就是一個典型的聖愚,衣衫襤褸、虛弱且猶疑,像是不堪一擊的,但是他內心有堅定的信念,為了捍衛它也不惜一切。物理學家代表著人類的理性和推斷,因此他對於“區”的存在和力量表示質疑;作家象徵著人類的情感和非理性,對於潛行者的執拗和堅持他表示困惑。

    拋開那些飽含詩意的鏡頭影像不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所講述的故事情節格外簡單:一名潛行者帶領代號為“作家”和“教授”的兩人前往被稱為“區”的一處禁地,尋找一間據說能實現願望的“房間”。與《奪金三王》、《逃獄三王》類似,這是一個追尋“寶藏”的故事。

    從故事結構上說,大多數關於某人去某處做某事的故事,都遵循了追尋故事的常規。在一場追尋之中,一位追尋者為了某個“聲稱的原因”——黃金、鉅款或阿拉丁神燈——而啟程前往目的地,在旅途他遇到了各式各樣的挑戰和考驗,最終得到了某種意料之外的收穫。

    一個是休息那段,一個是進去房子之前那段,還有一些零碎的。。。雖說對話不算多,但句句內涵深刻得好好琢磨琢磨,估計多看幾遍能好點,也只能慢慢體會了。。。

    片子一個觸及到我內心的是區會實現人最內心的願望,而要是我,我也不敢進。。。我有許多願望,但那個最內心,我不敢打包票,萬一最內心的願望是不好的呢。。。誰能百分百確認自己的潛意識呢。。。萬一我的最內心願望是希望人類毀滅呢。。。這個“區”挺有意思。。。

    追尋的真正原因絕不是聲稱的原因。托馬斯·福斯特在他那本趣味十足的文學指導手冊中寫道:“追尋者去是為了聲稱的任務,而且誤以為那就是真正的使命。但他們經常完不成聲稱的任務,他們對唯一真正重要的問題還不夠了解,而這個問題就是他們自身。追尋的真正原因總是認識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威6 i7這款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