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雲山
-
2 # 嶽劍
從東晉開始,對於三華人物的歷史評價開始出現雙重標準。唐代,關於三國的話題人們更多看重歷史事實。所以在唐朝的歷史記載中,諸葛亮並沒有光輝形象。
北宋時期,出現了正統論,而歐陽修出於當時形勢需要主張曹魏為正統,到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依然以曹魏為正統,但對於諸葛亮沒有明顯的褒貶。
南宋時期,關於正統論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南宋的處境與當年的東晉、東吳有點兒類似,長江以北的國土盡失,並且與北方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抗金與抗曹比較相似。所以,朱熹就徹底推翻了曹魏為正統的觀念,以劉蜀為正統,因為劉蜀的“國號”為“漢”,劉備也有一個“皇叔”稱號,以“漢”為旗號激發民族熱情,也成為抗擊北方金人的必然選擇。
從此以後,蜀漢是正統被固定下來,諸葛亮 地位的也得到了提升,同時因為朱熹所的理學思想,此後一直佔據統治地位,所以在南宋以後,不管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諸葛亮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就被永久性地確立,目的就是要樹立諸葛亮這個“光復漢室”的典型。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舉動也都是在此後出現的,成為忠義的化身。
-
3 # 心恬澹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演義得出神入化,未卜先知,猶如謫仙在世。
1 草”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
2 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宏,不會嫉妒諸葛亮,周瑜當時甚至並未注意過諸葛亮...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3 舌戰群儒:無此事,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4 借東風:純屬虛構,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5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
6 八陣圖退陸遜:陸遜退兵是因為魏國要攻打吳國,陸遜怕腹背受敵才退兵
7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8 取蜀攻略:由龐統法正完成,並非諸葛亮。
9 孔明伐魏:並無七次實五次輸的沒演義那麼漂亮,而演義很多地方把敗仗寫成了勝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陳倉之戰,其實是敗仗。
8 .諸葛亮用兵如神: 諸葛亮擅長內政治理,用兵並不是強項。
9 計借荊州:與諸葛亮無關,實乃魯肅之計以劉抵曹,是魯肅主張借給劉備的
10 曹真: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
-
4 # 赤旗插遍天下
諸葛亮在西晉時期被士族推崇,在東晉時期被追封武興王,成為了東晉士族的精神偶像。
隨意兩晉時期諸葛亮開始被人推上了神壇,那個人叫郭衝。
郭衝反對,並舉五事證明諸葛亮才能和品格。
這就是史書記載郭衝五事。
郭衝五事有真有假,被大多數公認真實性較高的第一事。諸葛亮制定蜀中新的刑法,但有些嚴苛被法正以漢高祖約法三章之事反對。
諸葛亮認為法正知其一不知其二,漢高祖約法三章因為此前關中百姓遭受秦國嚴法,苦秦久矣,所以放寬刑法。但劉璋治蜀,放縱豪強,恣意妄為,不知法律威嚴,所以以亂世用重典方案治理蜀中,令益州重建秩序。
最有名莫過於空城計也出自郭衝之口。
還有其他幾事時間地點全方位錯誤。比如預見刺客……
由此可以證明在西晉初期諸葛亮造神運動開始了。到了宋元時期演義平話發展,再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創造。歷經千餘年的磨練,諸多文人墨客英雄豪傑的歌頌,才讓諸葛亮的文藝形象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的符號之一。
回覆列表
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距離曹魏時間比較近。出於陳壽的立場,他在《三國志》中,將魏晉作為正統,孫吳和劉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對周瑜和諸葛亮兩人的對比描述上,應該說標準是同一的,不會有故意褒貶的現象。
西晉之後,到了東晉時期,對三國的評價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東晉繼承自西晉,因此,以魏晉為正統的觀念不可能改變;另一方面,東晉自己也像孫吳一樣,偏安一隅,當年“孫劉聯合抗曹”便有了現實的意義,因此,自東晉開始,對於三華人物的歷史評價開始出現雙重標準,搖擺不定。這種狀態延續了整個南北朝時期。
到了唐代,隨著大帝國的建立,關於三國誰為正統的話題爭論不太激烈。人們更多隻看重歷史事實。
北宋時期,歐陽修首先明確主張曹魏為正統,其實也有為趙匡胤塗脂抹粉的嫌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暗合了趙匡胤被“禪讓”而黃袍加身得天下的歷史。雖然歐陽修的曹魏正統論也遭遇一些反對,但是,反對的聲音較弱。
到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他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依然以曹魏為正統,對於諸葛亮和周瑜也就沒有明顯的褒貶,而按照事實說話。蘇軾的《赤壁懷古》也正是這種歷史正統觀念的產物,因此,蘇軾在詩中讚美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注意,重點來了。
對三國正統的重大轉變發生在南宋。南宋的處境與當年的東晉、東吳有點類似,長江以北已經被金人佔領,還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抗金與抗曹似乎有了可以類比的地方。因此,到了朱熹那裡,以曹魏為正統被徹底推翻,劉蜀成為正統的延續。
縱觀歷史,不管三國孰為正統,爭來爭去,要麼曹魏,要麼劉蜀,孫吳永遠沒有份。
當蜀漢在南宋成為真正的正統,諸葛亮立即成為光輝的榜樣,曹操也開始成為奸雄,周瑜則是任人擺佈的泥巴人了。
因此,南宋以後,不管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諸葛亮與周瑜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目的就是要樹立諸葛亮這個“光復漢室”的典型。
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舉動也都是在此後出現的,同時沾光的還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以及“桃園結義”的“千古佳話”。
關羽被神化是諸葛亮被神化的副產品。在南宋以後的歷史中,關羽的神化甚至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關羽夜讀《春秋》既是讀書人的保護神,也是儒將的象徵;關羽還是“忠義”的最高體現,關羽還是戰神,還是財神,等等。
更重要的是,朱熹所創立的理學思想,此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統治地位,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幾乎被永久性地確立,再也難遭質疑。
《三國演義》的思想背景就是蜀漢為正統的立場。應該說,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三國演義》藉助很多虛構事件而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在文學上還是很成功的,以至於幾百年來,很多人簡單地把小說當成了真正的歷史,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幾乎成為一個神,一個理想化的象徵符號。因此,當有人找出真正的歷史事實,剝掉一些諸葛亮神聖的光環時,很多人便無法接受。 理解了歷史上三國的正統之爭,也就能夠理解為何經常有人要替曹操翻案,因為曹操的奸雄形象,也是南宋時期出於現實利益需要而人為塑造的。
所以這樣來說,諸葛亮應該是南宋理學興盛之時開始被神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