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指南
-
2 # 奇妙的科學發現
我認為,地圖上的“行政區”政區圖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按照地理產業標誌制定發展工農業區域化、科學化和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規劃圖;應該成為指導社會主義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和建設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總體發展規劃圖。因為社會主義是在地理上劃分的“行政區”政區圖;因為地理上已經預先分類、分割槽設定了各類產業地標;因為社會主義建設科學化和現代化新型社會、建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和建設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所有夢想,都必須透過“行政區”組織才能實現。所以制定科學的地理“行政區”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發展規劃圖,是決定社會主義向科學化和現代化新型社會、向計劃經濟和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社會主義重新劃分“行政區”地理、地標政區圖意義重大。下面我談一下如何重新制定中國“行政區”地標、地理政區圖的個人研究見解,希望大家參與探討。
國家要制定出一幅能夠按照地理產業標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朝著預定的科學化、現代化、計劃經濟和共產主義發展道路進行社會實踐的“行政區”政區圖,就必須採用“兩種”固定生產組織形式進行行政規劃:一是直接由國家按照地理產業的生產定位形式、模式、原理對中國工農業的各類生產區、旅遊區及城市群進行“行政區”分割槽定位,直接產生出中國社會主義“行政區”一區一品、一政一品、政企合一的地理產業政區圖。見下圖:
一、自然界地理農業及各類產業的分割槽定位參考圖
二、中國一區一品、一政一品的“行政區”工農業政區規劃圖
三、中國一區一品的“行政區”農業生產分割槽模式圖解
這樣,國家才能按照“行政區”地理政區圖對中國工農業的各類生產區、旅遊區、交通及各類城市群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安排,中國的各“行政區”部門才能對轄區內部的生產進行統一組織和統一領導,中國社會主義“行政區”工農業大生產分工、勞動協作、物質交換和共同發展的共產主義勞動關係才能建立,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型社會遇到的“一攬子”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二是把國內工農業的同類產業區納入一個生產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可以直接產生出中國工業、農業、旅遊、城市、礦產、建築等各類產業的跨界聯合、產業互聯、統一管理的大生產管理部門。見下圖:
四、中國“行政區”農業跨界聯合、統一管理圖解
這樣,中國的工業、農業、旅遊、城市、礦產、建築等各生產部門才能對國內同類產業區的生產進行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統一節制、統一核算,才能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中國工農業的各門類大生產,才能破解週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問題,才能集中中國工農業各門類產業的整體規模優勢實行對外競爭,才能實現共同發展,才能保證中國整個社會主義“行政區”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的穩定發展、常勝不衰。
顯然,中國可以制定出一套能夠對工農業的各類生產進行科學分工、地理定位、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的“行政區”現代化大生產發展政區圖,可以直接按照地理“行政區”產業定點陣圖對國內的農業區、工業區、旅遊區、礦產及各類城市群進行統一定位,可以和平、公平的組織中國的“行政區”工農業區域化和現代化大生產,可以理順中國的各“行政區”與工農業各生產部門的協調關係,可以解決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遇到的“一攬子”問題。所以,制定中國科學、精確的地理“行政區”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發展政區圖,是決定中國向社會主義科學化和現代化新型社會、向計劃經濟和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發展道路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重新劃分中國的“行政區”地標、地理政區圖意義重大。
地圖……將成為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新型社會、建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和建設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發展決策圖。
回覆列表
下面我們一一作答:
一,行政區域劃分的依據:
劃分行政區域的時候本著三個原則:
1、對統治者有利為原則;
2、農業經濟的發展又是維持封建政權的基礎,政區邊界的劃分注意使政區與地理環境相一致。
3、基本原則是“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以面積為基數,根據人口作調整,適當調整縣的大小。
影響行政區劃變遷的因素有:政治主導、自然環境、經濟因素、文化因素
1、秦代以前的,縣的劃分由於戰爭頻繁,國界變動,疆域的伸縮,通常國與國、縣與縣多以山川為界。但是也有所變化,漢代的郡縣比秦的小,是因為後來分割了王國領域,結果使得與山川界限不符。後世基本沿襲。
2、政治主導,統治者為了提升該地區的地位,會重新分舊縣置新縣,進而影響邊界的變化。
3、自然環境,黃河流域多是平原,故縣的面積較小,而山區多是以山川河流作為邊界。
舉個例子來說,清朝為了削弱江南行省的影響力,把江南行省分割成了安徽和江蘇,典型的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
二:在現有的基礎上行政區域有沒有可能合併重組?
縱觀現代中國建國以來的行政區劃,其實都是有一直調整。新中國成立後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基本沿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省級區劃並在5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1952年撤消察哈爾省,其轄區分別劃歸山西、河北省;直轄市南京改由江蘇省領導,並作為江蘇省會。1954年東北恢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建制;撤消綏遠省,轄區劃歸山西、內蒙古。1955年撤消西康省,轄區東部劃歸四川,轄區西部劃歸西藏;同時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6年撤消熱河省,轄區劃歸河北和遼寧。1958年成立了廣西僮族(1965年改為壯族)自治區和寧夏自治區。196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同時在這一時期,河北、安徽、河南、廣西、吉林等省駐地由保定、安慶、開封、桂林、吉林遷至石家莊、合肥、鄭州、南寧、長春。自此以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省級行政區相對穩定。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香港、澳門的迴歸,省級行政區又有了進一步的調整。1988年海南脫離廣東而改建為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至此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個人覺得近100年以內,如果沒有發生特別大的事件,中國的行省調整基本穩定,應該沒有再次調整的可能。直轄市的話,雄安希望很大。
三:中國的大區域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臺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