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0558932451

    劉統勳(1699~1773),字爾鈍,號延清,諸城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官至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  劉統勳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曾任四川布政使。受其父忠君愛民思想的影響,劉統勳自幼勤奮好學,心懷大志。雍正二年(1724)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授編修,入直(君主時代人臣入朝皇帝,或僚屬見長官,到衙門辦公,都叫入直)上書房(清代皇子讀書之處,在故宮乾清宮左。皇子6歲,入上書房讀書,教師由皇帝特派,稱授讀師傅),又遷詹事府詹事(詹事府總管東宮內外庶務,在清代,班次在通政使大理卿之下,為翰林官遷轉之階)。  乾隆元年(1736),劉統勳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月,任刑部右侍郎。次年,授刑部左侍郎。乾隆六年(1741)九月,升左都御史、國史館(纂修國史的官署)總纂。又晉升為工部尚書(從二品)兼翰林院學士,調刑部尚書。乾隆十七年(1752),劉統勳入直軍機處(軍機處:清雍正時,用兵西北,因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洩漏,在1729年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謹密者入直,因地近內廷,便於召見。1732年,更名軍機處,以親王、重臣充任,稱軍機處行走,位卑者稱學習行,俗稱小軍機。軍機之首稱領班,總攬一切。軍機處除處理機務外,凡特旨簡放大員,如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督、督鎮、學差、主考及駐外使臣,皆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成為皇帝的重臣,深得乾隆帝器重。乾隆十九年(1754),劉統勳加太子太傅(從一品),督辦陝甘,奉命巡行哈密駐兵事宜。二十年(1755),適逢逆賊作亂,劉統勳請求放棄巴里居,退守哈密。皇上大怒,將劉革職,逮京治罪。下獄不久,很快免罪,督辦軍需。後又復授刑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加太子太保(正一品),調吏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乾隆二十四年(1759),授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1761),授東閣大學士,為上書房總師傅、國史館Quattroporte官、《四庫全書》Quattroporte官。  作為國家得力大臣,劉統勳以直諫著稱於朝。他性情剛毅,“久值機密,襄贊扉隨事,獻納推賢,黜奸佞,為百餘年名臣第一”。他經常上書直言,針砭時弊,“直聲震朝野”。乾隆二年(1737),劉統勳任刑部左侍郎時,發現許多地方督撫大臣上任時,經常把自己的親信帶去委以重任,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吏治秩序。他把這種弊端上疏乾隆皇帝,力請革除,不久准奏實行。乾隆六年(1741)劉統勳升左都御史不久,又上書乾隆皇帝,建議抑制張廷玉和訥親。張廷玉是清朝德高望重的老臣,歷官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與當時姚氏世代聯姻,利用職權安插本族和姻親姚氏親信30餘人,在官場舉足輕重,影響很壞。訥親是滿族權貴,雍正朝軍機大臣,乾隆倚為股肱。劉統勳上書說:張廷玉、訥親權勢過盛,應稍加抑制,這不僅為國家,也是為了保全他二人及其家族。乾隆皇帝閱後降旨,並將劉統勳的奏疏頒示眾臣,以警醒張廷玉、訥親及其權貴。劉統勳不阿諛奉迎,從而得到乾隆帝的信任。  作為皇上的股肱大臣,劉統勳每年都奉命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考察政治得失。他對那些貪官汙吏嚴懲不貸。雲南巡撫郭一裕慫恿總督恆文以上貢為名,賤價收購黃金,中飽私囊。劉統勳經暗中察訪,摸清實情後上報皇帝,皇上對恆文、郭一裕按律處罰:賜恆文自盡,發配郭一裕充軍到臺灣。另一次,劉統勳奉命到楊橋督視水利工程,一個多月過去了,工程仍未開工,原因是石料未到。劉統勳經微服私訪察得:原來當地縣令逼迫送石料的百姓交納金錢才肯收料,百姓貧困不堪,無錢行賄,被迫留在城外。查清事實後,劉統勳大怒,下令處斬當地縣令,並杖責巡撫。劉統勳對貪官汙吏的懲處,震懾了形形色色的貪官,對清廷吏治起到很大影響。  劉統勳還是一個出色的水利專家,在修治黃河、運河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自古以來,黃河就是一大水患,經常決口,因此,清廷同歷代王朝一樣,也把治理黃河當作頭等要政之一;運河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清政府從江南運送糧食供應朝廷的必經水道。劉統勳早年曾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掌握了豐富的水利知識,因此,他在任期間,幾乎每次黃河、運河出現危情,他都首當其衝,親自指揮治理。乾隆十三年(1748),運河水漲,劉統勳因地制宜改低德州哨馬營水壩,增高沂州府沂河西岸江楓口水壩,用以保護蘭山、郯城的田地和房屋;疏浚聊城段運河和東本段運河,解決了運河漲水決口的問題。乾隆二十七年(1762),指揮疏通了高寶河湖入江之路。他長期奔忙在黃河、運河的工程工地上,審度地勢水勢,勵精圖治,減輕了河患危害,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作為一朝高官,劉統勳一直以清正廉潔著稱。他不僅自身生活節儉,而且在各種場合拒絕賄賂,既不失節,又不失禮,頗有聖賢遺風。“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年,不增尺寸”。全國上下,邑里鄉親,皆交口稱讚他是“真正清官”。一次,他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撫,為尋求劉統勳給予關照,特派人登門饋送黃金千兩。劉統勳深知來者之意,但顧及老友情意,思索再三,最後喚來人相見,正色道:“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然餘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贈諸故舊貧窶者可也。”令其攜金而歸。還有一次,有人深夜帶禮來訪。劉統勳聽門人通報後,拒不會客。次日,劉統勳來到政事堂,傳喚昨夜來訪者入見,嚴厲地對他說:“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也。”該人聽罷,頗感羞愧。乾隆三十八年(1773),劉統勳年老體衰,仍然堅持上朝,當他乘車行至東華門時,突然發病,急速回府,猝然而逝。皇上聞知,急遣御醫前往搶救,及至,人已亡故。皇上悲痛至極,親臨奠祭。返回時,哭至乾清門對隨行大臣們說:“朕失一股肱矣!”晉贈太傅,將其牌位入祀賢良祠,並賜祭葬,諡號“文正”。劉統勳靈柩歸故里諸城殯葬,皇帝下詔,沿途文武官員,凡在20裡之內者,均至靈前弔祭。這在當時是極為榮耀的恩遇,可見清王朝對劉統勳器重之深。紀昀挽曰:“岱色蒼茫眾山小,天容慘淡大星沉。”劉統勳有《文正公詩集》留世。有二子一女,長子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世稱“濃墨宰相”;次子劉堪早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滄海》中的“叢生”、“豐茂”給人以什麼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