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覽古令
-
2 # bugdog
節度使權力相當於一方諸侯。解決這一問題不能靠想當然。歷史上解決諸侯割據有許多案例,有成功的,有失敗。成功者,有兵不血刃,消解於無形,失敗者血流成河,亡國滅身也有之。
遠的不說,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席就這一問題進行過超前考慮。主席曾經問過鄧,他死後會發生什麼。鄧回答,可能是軍閥混戰。主席滿意的點點頭。於是在1973年12月12日,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主張:“我主張找各大軍區的人,找司令員來,議什麼事?要議軍。我提議,議一個軍事問題,全國各大軍區司令員互相調動....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不行。搞久了,搞油了。而這一政治舉措迅速成為海內外備受矚目的大事件。
而漢武帝推恩令,採用子孫蠶食的辦法漸進式達到削藩的目的。
康熙削藩,平西王造反。給雖然給清帝國帶來重大混亂,但從此之後中央力在地方再無掣肘。
上述成功案例,就是在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但都離不開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制勝關鍵。這個關鍵就是中央實力遠超過地方,你想挑戰中央,我能夠迅速的撲滅你。還有一個就是決策者高超的駕馭能力。
而明朝削藩,也就是朱允文氣勢上駕馭不了叔叔們。最後被朱棣搶班奪權,兵敗逃亡。可是朱棣上位之後,仍然面臨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很多人都只關心朱棣造反,卻沒想過朱棣是如何削藩的。他首先把三位實力最大的藩王封為內王,讓他們掌管朱棣的數萬兵馬,實質上架空了這些藩王的軍權。然後將駐守邊關的寧王,遼王,谷王分別遷往南昌,荊州,長沙,並把他們的部隊收編入朝廷。並嚴格執行,藩王無昭不得入京,這一祖訓。嚴防朝廷與藩王勾結。這種強人手段之後也是十分成功的。
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盤點過這一事件的人都應該清楚。節度使雖然權力很大,其實力根本無法撼動中央。最後打成一場爛仗,繼而衰敗了唐朝國運,唐玄宗要負全責。
-
3 # 真正鱷魚不哭
在古典帝國時期,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因為帝國幅員廣大,限於通訊問題,中央不可能及時瞭解並安排邊遠地區具體事務,必須委託地方官員臨機處置。當地方官員與武裝力量相結合,遲早會發現對內攻掠比對外征伐有更高的價效比。
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既然我知道你打不過我,那麼我有什麼必要對你惟命是從呢?藩鎮割據之濫觴,早在盛唐初年就已埋下伏筆,即使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其他邊將來完成這個冷酷的歷史使命。阻擋他們的只是對朝廷習慣性服從,只要跨過一步,這個心理障礙也就不存在了——且不說原安史叛軍降將的河北藩鎮動輒對朝廷舉兵相向;即使是曾經的平叛元勳僕固懷恩、李懷光,在心懷不忿時同樣能將矛頭指向皇帝。
唐玄宗不是不知道邊將手握重兵的危害,但他又能怎樣?
初唐時有事聚府兵事畢散歸府的制度已完全崩壞,“時當番衛士,浸以貧弱,逃亡略盡”,國家軍備總得有,邊塞總得有人去戍守,不得已只能“一切罷之,別召募強壯,令其宿衛”(《舊唐書•列傳四十七•張說傳》)。既然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當然要提高“長征健兒”的待遇,不然這些人是會造反的。
李隆基搞過裁軍,盛唐邊軍最多曾達到六十餘萬,名相張說建議裁撤了二十餘萬,此後又有反覆,最後定編為四十九萬,這是邊防剛需,無法再作太大調整。他也想過避免邊將久任,但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節度使地位很高,調任入朝要升遷尚書宰相才合適,而中樞顯然沒有那麼多空缺;而且節度使們也會進行抵制——“(高仙芝)尋除……河西節度使,代安思順。思順諷群胡割耳捴面請留”。
既然“威”不太靠譜,那就誘之以“利”。 於是玄宗積極支援邊將對外軍事擴張,用重賞將邊鎮的注意力引向域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
從長遠看,李隆基的鴕鳥政策必然破產,因為軍事擴張有其極限,邊將們遲早會發現內地軍民比域外胡騎好對付。但在短期內效果還是不錯的,畢竟大唐百年積威還是能夠唬人的,於是乎內地官民安居享太平,邊鎮將士力戰求重賞,大家都基本滿意,盛世也就這得過且過麼維持下來。
內憂和外患,你不可能長期性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或者內輕外重,雖然能夠解決外部威脅,且不免有蕭牆之憂;或者外輕內重,不惜廢掉自家武裝,結果淪為外族俘虜。
-
4 # 環球縱橫
“如何解決節度使握權過大 = 如何治療晚期癌症”
其實沒有必勝的辦法,只有跟軍閥割據這個癌細胞“硬剛”,看誰能熬到最後!
對於歷朝歷代中央政權來說,不論是藩王、藩鎮、戍邊大將等各類“軍閥”現象都是令統治者寢食難安的頑疾,借鑑歷史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解決辦法1、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頒佈,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根據此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失去和中央對抗的實力。但推恩令之適用於在皇室同姓藩王中推行,不適用於削弱唐朝節度使的力量。
2、兵將輪換
自古以來,多個朝代都採用此法,往往此種做法是為了穩固皇權而去相權的,讓大權臣和大軍頭無法熟知並買通大規模軍隊,缺點是會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影響戰鬥力。對於唐朝藩鎮來說,如實施兵將輪換等同於和藩鎮宣戰。
3、杯酒釋兵權
這是趙匡胤的成名絕招,有效的解除中央將領的軍權,將軍權歸於皇帝一人。但顯然不適用於在根據地坐大了的唐朝藩鎮。
4、強行削藩
這無疑是無奈的最終辦法,在“中央皇帝”跟“土皇帝”的爭鬥之中,一切計謀類的辦法其實都顯得昭然若揭,還不如乘未淪落周朝的尷尬地步,中央仍佔優勢的情況下,撕破臉幹了拉到,服就留命受降,不服就趕盡殺絕。
西漢、唐、明等三朝都嘗試過強制削藩,但都失敗。唯有清康熙成功了,說到底還是康熙時機把握得好。江南富庶之地已歸順清廷,無意響應吳三桂的號召。憑藉江南錢糧,康熙得以最終成功耗死各路藩王。
綜述唐朝藩鎮不僅力量和中央幾乎平齊,而且還屬異族。可謂皇權統治之中最猛烈的癌細胞,非奇技淫巧可以治。戰略上堅定強行削藩,各個擊破才能以絕後患。
史實上,唐朝藩鎮這一玄宗惹的禍,在歷經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等歷次削藩之後,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其過程中,唐憲宗削藩方面已經成績顯著,但無奈晚年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自己把自己玩死之後,削藩大業功虧一簣。
所以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堅定削藩硬鋼。
回覆列表
加強中央集權之後,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比如,各地的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往中央。抽調各地精銳,宿衛邊防,或到中央改組。這樣中央軍越來越強,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弱,再不是威脅。